图文连载(十)|明朝历代皇帝与泰山
宋真宗封禅泰山之举最终未能阻止北方铁骑马踏中原,但游牧民族建立的元朝政权最终还是被汉人的起义所推翻。照理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明太祖朱元璋最有资格封禅泰山。然而,泰山等来的不是封禅的仪仗,而是一纸“去帝号”的诏书。
去帝号碑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年间的御制碑。唐、宋、元三代君王把泰山神晋封至无以复加的地步,完全与人君平起平坐,这对强化皇帝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是很不利的。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朱元璋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当上皇帝不久,就把过去朝代封给东岳泰山的帝号统统去掉,把东岳大帝从君王圣帝的宝座上拉下来,恢复其山神的本来面目,并立碑诏告天下。
由于朱元璋去掉了泰山神的帝王封号,而且认为封禅这种事很虚诞,明白地表示了不再封禅的意思,这样,泰山便一下子不那么神圣和神秘了。明朝的文人不仅把泰山当成了一处游山玩水的佳胜,而且开始斗胆在泰山上又题又刻。对于古往今来的帝王封禅,狂妄的文人居然说“万古英雄只如此,何劳宇宙角雄雌!”那意思是说,既然自古以来英雄事业的顶峰不过是到泰山来堆土挪地,又何苦掀起满世界的腥风血雨,折腾个天翻地覆你死我活呢?
明代虽然没有一个皇帝到过泰山,但并不意味着泰山在明代皇帝心目中不神圣,明代国家典制规定,国家的大典礼、大政务,如新皇即位、皇帝大婚,以及征伐奏凯、河渠大役、皇子得病等等军国大事、小事,皆命重臣或内持致祭泰山,不敢稍有怠慢。也许历朝历代中,只有明朝天子对泰山真正做到了早请示、晚汇报,凡有军国大事,无不事先请示泰山神、事后告功泰山神的。为什么?难道泰山神真的有这么大的能力替皇帝解决这些难题?不是,无非是取得一种心理安慰。因为不管泰山神是王,是帝,还是一位无官无衔的普通山神,“泰山安则天下安”早已是根深蒂固的民族信仰,无论是封其帝号,还是去其帝号,都不能动摇这一信仰,泰山即是国家社稷的镇山,当然也是皇帝老子的靠山。
泰山封禅的帷幕虽然在宋真宗之后就永久地落下了,此后再无哪个皇帝想要重启这道帷幕,但是,泰山五岳独尊的历史地位却并未因此被撼动。没有封禅,却仍有朝拜和致祭。这是因为,泰山封禅这一国家大典所标志的,乃是四海联合、国家统一这一崇高宏伟的政治成就,封禅虽不搞了,但泰山作为国家社稷的镇山这一神圣的地位仍然存在,泰山作为“国泰民安”“江山一统”的精神支柱的作用也就不会消失。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座大山,像泰山这样,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受到所有王朝统治者的顶礼膜拜,再也找不到第二座大山,像泰山这样,把它崇高的身影投射到整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和亿万人的精神世界,几千年里,岿然不动。
(明太祖朱元璋怀着一山不容二虎的心态,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东岳大帝怎么能与我并驾齐驱呢?于是,他把东岳大帝改为泰山神,并立碑昭告天下。随着东岳大帝由帝位改为神位,封禅改为祭祀,自明开始,在泰山举行的告天祭地的国家大典被移到了北京。但泰山在明代皇帝的心目中仍然是神圣的,逢国家大典、皇帝即位、军事大事、天灾之年,甚至嫔妃生子等,皆命重臣致祭泰山,因“泰山安则天下安”。北京天坛是明清帝王举行祭天仪式的圣殿,其源于泰山。)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的东岳庙。)
(位于岱庙的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年间所立的去帝号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