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监祠夕月坛书事(其礼用昼)》赏析

监祠1夕月坛2书事(其礼用昼)

唐·刘禹锡

西皞3司分4昼夜平,

羲和5停午6太阴7生。

铿锵8揖让秋光里,

观者如云出凤城9

注释:

1、监祠:监察祭祀。唐·柳宗元《监祭使壁记》:“礼与敬皆足,而后祭之义行焉。《周礼》祭僕视祭祀有司百官之戒具,诛其不敬者。汉以侍御史监祠。”

2、夕月坛:夕月,指古代帝王祭月的仪式。《国语·周语上》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韦昭注:“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于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古人认为,德始于春,刑始于秋。阳为德,阴为刑。在春季与秋季都要祭祀日月。(这样的节令在韩国还保留着,我们的中秋他们叫作秋夕节)。夕月坛就是举行这个仪式的地方。

3、西皞:①亦作西皓。②古帝名,即少皞。亦指西方或西方之神。南朝·梁·沈约《梁明堂登歌·白帝》:“神在秋方,帝居西皓,允兹金德,裁成万宝。”

4、司分:①历正的属官专司春分﹑秋分。②泛指历法官。③谓由历法官颁布节气。

5、羲和:羲和,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中国部分学者认为:羲和、常仪是通为一人:“羲和、常羲,亦同一人名,同一故事之变也”。因此,羲和也是一位日月女神。

6、停午:停午,即正午;中午。

7、太阴:①月亮。日月对举,日称太阳,故月称太阴,唐·柳宗元《感遇二首》:“坐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阴”。②极盛的阴气:冬为太阴。

8、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9、凤城:代称京都。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房杜二相图》:“呼者谢而去。二君共喜,识之。竟同入凤城,诏为名相焉。”

翻译:

监察夕月坛祭祀(白天举办)记事

秋神赶着季节的节律在秋分

西来,此刻昼夜再次平衡

晴日朗朗的正午,冬天的气息

最早最早开始萌生

举行祭祀仪式的队伍秩序井然

在明亮秋光里鼓乐齐鸣

升平年代举国同乐,那观礼的

民众像云彩涌出京城

赏析

刘禹锡被称作“诗豪”,他的诗文体风格表现得面向公众、光明磊落;文辞风格则宝相庄严、神朗气清;因为他有深厚的哲学修养与探索,其思想性也是闪耀于华夏文学群星之上的,因此其文理风格往往鞭辟入里、无坚不摧。——槪言之,他的诗读起来正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那种让人身心舒展、精神振奋的气势。

细分下来,他在记事、咏史、吟俗等方面屡有开创,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的一些经典的“教科书”级别的作品被反复吟诵,欣赏、评析,大家耳熟能详在此我们不必要多说了。但看这首《监祠夕月坛书事(其礼用昼)》,这是付老师给我推荐的一首刘诗,付老师说该诗刚刚在央视“诗词大会”出现过,而查阅网络尚没有发现相关的解说文章,要我做一下赏析。我回复说中国古代诗人中刘禹锡与我最有感应,因此很愿意尝试一下做这个评点——虽然勉为其难但还是不揣冒昧,做起来吧。

这首诗在刘诗中相对平庸,也是因此,流传不广,这是历史的选择,公平合理——实际上任何文章高手的写作也都是这样,有精品也有平庸之作,但是只要是认认真真的创作,总能反映这个作者的实力,甚至平庸之作会更有代表性呢。下面顺序说一下我的理解。

一、本诗的题目属于详细叙述性语句的格式,题目已经说明了全诗的概况。

二、因为是记叙一次大型祭祀活动,因此用词相对雅驯、经典一些,读起来就不那么明白如话——不是直接来一场“东边日出西边雨”,所以读者朋友也能看到前面我们必须加更多的注释。这正是文章内容影响到文辞风格、词汇选择的一个实例。

三、也是因为题目的叙述性,本诗整体是平铺直叙的布局,先说时间节点,天象特点,进而指明季节的大势(太阴生),这就使得祭祀的意义更加充实;并且在字里行间也揭示了具体方位地点(西皞)。然后分两个部分写祭祀活动的进程,首先是活动的主体——祭祀的队伍,严格呼应题目“监祠”,这是必须说明的——活动一板一眼都符合礼制。其次讲活动的观众,看热闹的人群,时间上完全是顺叙的,这与庄严的、按部就班的仪式相符合,正是文章内容影响到文理风格、记叙方式的一个实例。如果读者要进一步思辨,“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的倒叙方式可以参照。

四、到此,还没有说到刘诗的特色的体现。现在,我们结合文体风格讲一讲我的理解。所谓文体,有人简单直观地说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等区分,也有人讲得比较复杂。我的理解文体本质上不过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的体现,“对什么人写这篇文章?需要些什么内容?”——适当地写出来体现的就是文体。本诗是一首“应制”类的作品。这个没有多少好争议的,不信就再看看题目“监祠”,就是给皇帝做汇报是不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帝制时代的官员,刘禹锡不会跑题的。但是,如果对比一下唐代其他应制诗,我们还是能发现一点不同。

先说开头,例如《苑中遇雪应制》(唐·宋之问):“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还有王维的《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那些开头都是写景的。刘诗开头却在普及礼教知识,问题是皇帝需要普及吗?不需要。谁需要呢?古代受教育机会很少的老百姓更需要。

再说结尾,刘禹锡直接写看热闹的民众,而不是趁这个宝贵的机会向上天替皇帝美言,或者向百姓替皇帝宣德,或者至少替自己向皇帝称颂——读者朋友看看“诗佛”王维那一首的结尾就会明白一些的。——进一步说,我为了凑字数而翻译的“升平年代举国同乐,”也是瞎胡扯了,呵呵。

总之,作为应制文体的诗作,刘禹锡这一首似乎略微有点跑题呢——前面我们可是假设他不会跑题的呀。但是,诗人“以苍生为念”的情怀不也恰恰展示出来了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