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心跳停止后,真正的“死亡”多久到来?

中国生物技术网

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官方账号02-07 09:08

在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心脏停止跳动一直是死亡的代名词。有生命的人和被宣布死亡的死者之间的区别归结起来只不过是脉搏跳动的能力。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又是每个人应当去面对的抉择:当所爱之人的最后一口气刚咽下去的时候,真正的死亡到底多久到来?

对于医学界而言,循环系统确定死亡后,器官捐献前所需的最小无脉搏持续时间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因此,对于死亡的判定标准没有明确的边界。

近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的这项研究可能不会减轻我们做这种决定时的痛苦,但它或许能让我们在经历其中时稍微可以放轻松一些,同时培养我们对施予临终关怀医生的信任,也有助于缓解容易紧张的医患关系。

在这项研究中,由加拿大重症监护试验小组和加拿大器捐赠与移植研究项目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加拿大、捷克和荷兰的20个重症监护病房对计划停止维持生命措施后死亡的成年人进行了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以调查他们恢复心电和脉搏活动的发生率和时间。

在确定死亡后对患者进行30分钟的监测期间,临床医生观察连续血压和心电图(ECG)波形,以确定是否有可能恢复心脏活动。

他们共筛选了1999名患者,其中631名患者被纳入研究,该研究的目的是统计临终患者的心脏在被认为是最后一次跳动后又恢复活动的案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的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不仅是心跳,与有生命的人相关的各种体征,从大脑活动到细胞代谢,其实它们都有着各自的停止时间,长短不一。选择其中任何一个来代表生命结束显然已超越了科学家的工作。

而且,就代表死亡的一系列标准达成一致,也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在器官捐献的过程中,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因为组织时刻面临缺氧的问题。

对那些刚刚陷入悲痛的死者家属来说很难在亲人去世后去盯着钟表;对数着时间的医生来说,这是对信任的考验。

在融合无情的事实和文化敏感价值观的基础上,人们总是试图就定义“死亡”达成某种“皆大欢喜”的共识。

然而,对于生命体征和脑干活动的检查已经很复杂了,更不用说临床检查了,这导致一些医疗系统在特定情况下依赖循环系统作为有无生命的指标。

呼吸和脉搏消失的具体时间是有差异的,但5分钟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数字。在那之后,我们必须跟亲人道别,随后医生开始了器官移植程序。

在这项研究中,有480例患者符合条件且有充分的数据,其中67例(占14%)在一段时间无脉搏后恢复心脏活动,其中5例由临床医生报告。恢复的最长持续时间为4分20秒。

在那些经历短暂恢复心跳的人中,只有5人的心跳是临床医生可以明显感受到的;对于其余的人,他们心脏活动必须通过心电图(ECG)数据来证明。

有55例患者在一到两分钟内没有脉搏的情况下恢复了心跳活动。所有患者中没有心跳时间最长的是4分20秒,随后是短暂的脉搏恢复。平均而言,这种回光返照也仅仅持续了几秒钟,最终,他们都没能恢复生命。

在32名同意捐献器官的患者中,只有两人心脏活动恢复,一次是在第64秒,另一次是在第151秒。

再加上动脉压下降的测量和心脏电活动的细节,这些数据有力地支持了心脏停止的“5分钟法则”,至少对于那些一直依赖生命维持系统的患者来说是这样的。对其他人来说,采取更为复杂的措施可能是必要的。

在需要争分夺秒的情况下,预测人类生命的最后时刻非常关键。但知道预期也有助于家人和朋友解除对医疗决定的疑虑,缓解医患关系,毕竟,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事。

论文链接: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2271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