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一集

少     年  (十一)

我们问姥爷,这根圆木为什么这样绑着,上山时怎么不绑?
老爷说:“上山时,原木不能绑在车上,因为刚才车倒退时,用它堰车轮。下山时之所以绑上,是利用它做刹车,不然架子车没有车闸,我们是控制不住下山架子车的速度的。”
听了姥爷的话,我们还是似懂非懂,直到开始下山,我们才知道这根圆木的重要性。
姥爷架起车辕便开始下山。下山的坡路看起来很缓,架子车开始还能控制住,但是车上1000多斤的货物产生的惯性,却让架子车下山的速度越来越快。
眼见得架子车下山的速度越来越快,姥爷突然双手向上一抬,把车辕向上抬起,只见架子车的两个木头车辕,便立刻指向了架子车斜前方的天空。
而架子车的后辕板就向下落去,由于有那根圆木架在后部,后辕板没有和路面接触,只有圆木的下头和路面接触,那圆木头立刻在车后的路面上,划出了一条尘土飞扬的尘土土龙。
架子车向下滑行的速度,在木棍和地面强大的摩擦力影响下,立刻减缓下来,车后边拖着的圆木在路面上,划出刺耳的摩擦声。
姥爷站在两个高高翘起的车辕里,身体向后倾斜着,用双脚抵挡着快速下山的架子车,一路小跑着,向山下奔去。
虽然我们哥三个也在车的两侧和车后使劲地拉住车,想使车速减缓下来,实际上毫无作用,我们也只能一路小跑地跟车一起下了山。
到了山下,姥爷已经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我们又找地方休息了二十几分钟,从这时起,直到朝阳镇,架子车主要是姥爷驾辕,我们在旁边推车,向朝阳镇方向走去。
刚开始,我还能替换一会姥爷,帮姥爷拉一会车。毕竟1961年我只有12岁,怎么说我还是一个孩子,到了下午三点多钟,我连走路都感觉困难了,哪里还拉得动架子车。
这时,只见姥爷肩上斜挎着一条布带,布带的两头分别拴在车架子的两个前辕板上,一左一右。
布带紧紧地绷在姥爷的肩膀上,深深地勒进肩头里;姥爷弯着腰,双手扶着架子车车辕,像一头不服老的老黄牛,低着头拉着车向前奋进!
我们兄弟三个人,迈动着抬不起来的双腿,踢踢拖拖地跟在架子车的后面,踉跄前行。
有人看到此,不禁要问,你们的大舅呢,他怎么不来拉车?
我们的大舅(已故),从小就因为克山病,两条腿行走困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行进速度是正常人的二分之一。
由于大舅腿部残疾,行走困难。所以不能干体力活,老爷就安排大舅拜师学艺!大舅从小就跟着一名洋服裁缝师傅学徒。
到了我们这次去姥爷家,30多岁的大舅还没有成家,但已经是样子哨成衣铺的头名裁缝,远近闻名。一般到样子哨镇成衣铺来做衣服的,都点名要我大舅裁剪和制作。
由于大舅双腿残疾,对象很不好找,所以大舅直到1968年将近40岁时才结婚。大舅结婚后有了两名女儿,大丫头叫吴旭,二丫头叫吴阳,当然这都是后话。
大舅老实木讷不善言语,但对我们很好,是从心里爱我们的那种呵护!让我最记忆深刻的是吃冰淇淋。
样子哨镇的冰糕店和大舅的成衣铺相邻。刚去样子哨的第二天,我们去大舅的成衣铺看大舅工作。
来到成衣铺,大舅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一瘸一拐地把我们领到了隔壁的冰糕店。只见冰糕店的大厅里,有一台冰糕机在哗啦哗啦地旋转着。
冰糕机是一个450毫米直径的大木桶,中间是一个200毫米粗细的小圆型金属桶,金属桶中间有一个直上直下的金属轴。在木桶的里边,小金属桶的外边,放满了冰块,中间的金属桶在电动机的带动下,围绕着金属轴缓慢地旋转着。
小金属圆筒里装的就是正在做的冰糕(我们叫冰淇淋),冰块堆在金属圆筒的周围降温,在旋转中,圆金属桶内的冰糕液体,慢慢地接近摄氏零度,因而冰糕液体渐渐地凝固成了固体冰,这台制作冰糕的机器,是上个世纪伪满洲国时的产品。
当那白白地像雪花一样的冰糕,盛到我们的小碟里时,我们哥三个就急不可耐地吃了起来。吃了一碟又一碟,直到浑身开始打哆嗦,大舅怕吃坏了我们,才不让再往我们的碟里盛冰淇淋。最后,这顿冰淇淋大餐花了大舅多少钱,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那是我们哥几个第一次吃冰淇淋!少年的我们,在盛夏的姥姥家,大舅给我们买的冰淇淋,永远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
(未完待续)
赵雨祥,清风细雨
2013年1月21日星期六一于  铁岭银州

1、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个世纪70年代,前面的女孩,是我大舅的大女儿吴旭,后面站立的两人,左面是我的大舅妈(已故),右侧的是我大舅(已故),当时大舅的年龄大约40多岁。这张照片是大舅的大女儿吴旭从山东用微信发给我的。

2、这张照片是1992年12月,妈妈脑出血手术(开颅)出院后在沈阳家里和孙子孙女合影留念!半年后妈妈心梗去世。

   照片左起:大孙子(我儿子)、妈妈、老孙子(雨安的儿子)、二孙子(雨泰的儿子)、孙女(雨民的女儿)。

(0)

相关推荐

  • 【王玉文】架子车——难忘的记忆

    文/愚人 架子车--难忘的记忆 架子车这一运输工具,在新中国成立的五十年代后就逐渐代替木制的独轮"叫妈车".解放前,河南人逃荒入陕,携儿带女推着"叫妈车",推车 ...

  • 第784篇:二舅(3)

    第三次见到二舅时,是在表妹的婚礼上. 那时,阔儿三岁了. 那是个很炎热的夏天,知了一直在树上叫着. 二舅安安静静地坐在院子里的枣树下,望着进进出出的亲朋好友发呆. 二舅似乎消瘦了许多,又似乎不如以前爱 ...

  • 【今古传奇】任建昌丨推车歌里的红旗渠气象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推车歌里的红旗渠气象 □ 任建昌/ 文 <推车歌>作为林州市歌,相信林州人已耳熟能详.诗歌与曲谱结合得豪迈,无不让每一位歌者涌动豪情.气贯长虹.工地.矿山.军营.红 ...

  • 偶家仙奇遇记之我的姥爷

    我的姥爷 责编黄元大仙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音频录制 公众号 缘呓寮有声社团 我叫袁猷智,家住在山东省淄博市的一个小村子里.我要和你们说的是我姥爷的故事,我姥爷的事情大部分都是听我妈说的.我姥爷年轻 ...

  • 【朗读者】第一季(第8期)||《请等一等》想念姥姥

    "一中朗读者"是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精心打造的一档学生励志情感广播栏目,通过真实的学生朗读,展示当代中学生的心路历程,于每天7点05分通过校园广播向全年级播放.以情感互相鼓舞,以文字 ...

  • 第782篇:二舅(1)

    滨哥的亲二舅,今年已经60多岁了. 因为小时候得了脑膜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二舅便成了痴痴憨憨的样子. 因为痴傻,二舅终身未娶.姥姥姥爷在世的时候,二舅就跟着他们. 姥姥姥爷去世以后,二舅便去了镇上的 ...

  • 短篇小说:黑蛇仙

    作者:刘银科 一. 大雨滂沱,才过立夏节令,谁想天会下这么大的雨.豆粒大的雨点僻噼啪啦直往人脸上砸.空中黑云翻滚,一团团越压越低差点要掉下来.风也越刮越紧,呼呼的风挟裹着黑云,像狂奔的野马,又像大战后 ...

  • 杨占托:文武大臣

    文武大臣 --继续讲我姥爷家的传奇 杨占托 60年闹饥荒,一个衣衫褴褛的和尚到我姥爷家化缘,就是要饭.因为我姥爷是荣军,政府发了小半口袋发霉的绿豆,泡一泡碾一碾蒸着吃,苦!绿豆苦!有吃的就不错了.我姥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二集

    少     年  (十二) 1978年1月,我和我的爱人结婚,大舅和大舅母来到沈阳参加婚礼,给我们夫妻每人裁剪.缝制了一套毛料的中山装制服. 衣服做好后,我们都被大舅的手艺惊呆了,除了身材可体外,所有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三集

    少     年  (十三) 老爷的手,粗糙得就像戴着钢盔甲的手套,不怕任何木刺扎.记得姥爷给妈妈编苕条筐时,每一根苕条都要用一个木头顶尖,从上往下一破三瓣,然后才能用破好的苕条编筐. 木头顶尖就是一个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四集

    少     年  (十四) 1962年2月3日,腊月二十九,爷爷把11只兔子中的九个大兔子全都杀死,我剥的兔皮,九只兔子装满了家里的大洗衣盆. 第二天是年三十除夕夜,全家吃的团圆饭便是大锅炖兔子,妈妈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五集

    少     年  (十五) 我们家二楼对门的邻居也姓赵,他们家的大女儿大我两岁,叫赵贵琴,和我姐姐同年,名字也只差一个字,姐姐中间的字是雨,她中间的字是贵. 姐姐雨琴便向贵琴姐借了白上衣和毛蓝裤子给我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六集

    少     年  (十六) 上午九时,国庆典礼大会就在中山广场开会了,各级领导讲完话,已经是上午十点多钟,游行开始. 在我们学生方队的前面,是一辆装着一个大花篮的胶轮手推车,花篮牢牢地绑在手推车的车架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七集

    少     年  (十七) 转过头来,赵丽萍又对我爱人讲:"赵雨祥在我们班里画画得可好了,同学们都喜欢他画的画,他的美术功底,让全班的同学们羡慕不已!" 说道美术,我们6年5班从1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八集

    少     年  (十八) 买不起就自己做,虽然是山寨版,但能使用就是成功! 我最先开始制作的是集邮册.先用废旧的硬纸板,裁成集邮册大小的十几张,然后用白纸和浆糊把裁好的硬纸板双面粘好,再用旧白布裁成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一集

    昨天,写了<突然想到的>(后来改名叫<红薯>)因为第一次写博文,就直接写到我的博客页面上了.到了午夜12时,5000多字的博文已经开始收尾,还有几百字就写完了.这时,我的博客突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二集

    红     薯(二) 我们叶家村第三生产队的社员,最爱吃的是高粱米,用老农的话讲"有嚼头.抗饿"实际这也是一种无奈!所以,每年生产队的地里,除了不能种高粱的地外,能种高粱的地都种了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三集

    红      薯(三) 新建的青年点是三间房,屋盖上完瓦后,本应该是平平整整的屋面,却由于木头檩子太细,全都被沉重的红瓦压得变了形.房脊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龙,所有的檩子全部在中间部分向下弯曲. 由于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