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怎么教
0 1
最近学校在进行小古文的教学研讨,挺有意思,也颇有思考……古文就是古文,本就不分大小,之所以加上小,是因为它们篇幅短小,给孩子的感觉就不难,而且故事性都比较强,不是枯燥的说理或者抒情,这就无形中降低了难度。
既然不同之处在一个“小”字,这个小在教学中就值得反复咀嚼,我想它不仅仅是指篇幅短小,内容相对浅显,可能还是有“小试牛刀”“初步接触”“小处入手”之意,不要把它上成了专业的古文解读课,也不要上成了逐字逐句的古文今译课,而是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教师的巧妙点拨里,在孩子们探究讨论的学习里,走进小古文,学习小古文,热爱小古文……
以《铁杵成针》一文为例,如何进行小古文的阅读教学呢?和学校的年轻老师一起磨课,反复思考斟酌,到底怎样教学小古文呢?我设计了以下板块:
1.读一读:指导读好课题。
以背诵李白的诗歌导入新课,告诉孩子们,大名鼎鼎的李白小时候也经历过许多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小故事,铁杵成针,指导学生读好课题,读出韵味!
2.看一看:图片认识杵,针,给学生直观的体验。
3.想一想:要把铁杵磨成一根针,不容易啊。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我们来看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小古文的读是重头戏!
1.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按照自己的习惯,节奏读,读出自己的味道!
这时的课堂书声朗朗,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朗读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对于朗读有困难的同学随机帮助。
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找出朗读中不一样之处。
2.标出节奏线,试着按照节奏读一读。
3.借助注释,初步厘清文章主要内容。
4.小组合作,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5.教师领读,读出节奏,读得连贯。
6.学生齐读,读得整齐,读得响亮。
四、品词析句,细读感悟。
讲述故事,在故事中关注关键词语,体会古文的凝练。
我们也可以把它像一个小故事一样绘声绘色地讲出来,你们想不想听呢?请大家注意听这个故事!
1.听故事,关注关键字字所表达的意思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在眉州这个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象耳山。山下有一条美丽的小溪,那就是磨针溪。)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世间传说呀,大诗人李白曾在这座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听出来了吗?这里的“世”就是世间,“传”呢?传说。世传也就是世间传说。发现了吗?文言文中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
3.听故事,想象文章中词语的意思。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过是溪”,李白经过了这条小溪,这里的“过”可以是经过,也可以是路过,可以是蹚过也可以是越过。你看,一个字就让我们有这么多的想象,这就是文言文的简洁和凝练。)
4.听故事,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
问之,曰:“欲作针。”(问之,“之”指的是谁?(老妇人)谁问老妇人?(李白),李白会问老妇人什么呢?(你在干什么?你为什么要磨铁棒?)联系上下文我们就发现了文中省略的内容,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曰”是什么意思?(说)谁说?(老妇人说:“我想做一根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李白被老妇人的意志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五、多元朗读,回归文本。
一篇小古文,可以慢读,可以打着节拍读,可以讲述,可以说评书,还可以唱上一曲,手舞足蹈,形式多样,读得开心,读得陶醉!
1.配乐朗读,读出小古文的韵味。
2.改编成小诗,读出自己的风格。
磨针溪,
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未成,
弃去。
过小溪,
逢老媪
方/磨铁杵,
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
还/卒业。
3.打着节拍读,读出小古文的趣味。
4.古文可以读,还可以吟诵,就是有抑扬顿挫有节奏的吟唱文言文或古诗。可以帮助更好地记忆古诗文。先欣赏,学着唱一唱,感悟小古文的魅力!
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两句谚语,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小古文,初步学会了如何断句,如何理解字词,如何开开心心地诵读,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愿大家多多诵读小古文,喜欢上小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