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育太过于“执着”是祸根

如果你已经明白了孩子叛逆的心理机制,那么与孩子如何沟通的策略也就清晰了:尽量让对方“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提出建议,对方也就愿意接受你的建议,这样互惠共赢,皆大欢喜。但其实在孩子的教育当中,这一点大多数父母是无法做到的,为什么?

很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执着于“应该”。

这种情形对应于心中抱着固定“理想型”的人,这样的人对于任何关系“应该如此”有强烈的预期假定。

男人就应该“沉稳坚毅、大气开朗、勤劳顾家、温柔呵护”,做到这些都是“应该的”,做不到就是“毛病”。

一个家庭就应该“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温情热络”,做到了是“应该的”,做不到就是“毛病”。

孩子就应该是“干净整洁、落落大方、勤奋上进、知书达理”,做到了就是“应该的”,做不到就是“毛病”。“怎么这么不听话!”“怎么这么爱哭!”“怎么这么不自觉。”......

实际上,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都隐含着对孩子的评价,正分、零分、负分。而父母对孩子表达出来的时候的评分是正分还是负分,取决于你对孩子心里预设的零分线在哪里。

零分线就是父母心中的“应该线”,当父母心中的“应该线”画在一个封死的位置上,那么任何现实中达不到这条线的都是负分。

所以,为什么你跟孩子越是沟通、越是讲道理孩子越是不听的背后的

父母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在这样的情况环境下,让一个人口头上“不要职责别人,要鼓励赞赏别人”是做不到的,因为在心里就已经给对方打了负分,即使口头上不指责,也能让对方感觉出心里的负分,最后交流的效果还是一样的。要么自己把不满爆发出来,要么是对方感受到Diss夺路而逃。

真正让生活轻松的方法,是在心里画一条零分的零分线,也就是对他人没有预期,这样有一点点好的地方都是正分。

语言方式并不是我们随意选择的,它反映出我们内在的世界观念。

下面老师将要说的是对孩子沟通教育的重点:

当孩子没有听父母的话,非要拿着一个重的东西走,结果摔倒了,父母最好的应对方法是什么呢?是赶紧拥抱一下,说没关系没关系,摔疼了吗?而当小孩子把东西放下,爬起来再走,只为他喝彩“你好坚强”,绝口不提“看,我当初说什么来着”。

老子讲:“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就是指不彰显自己,才能很多时候化育万物。

很多情况下,与人相处的本质是相通的。让对方处在“好角色”的位置上,就是简简单单的关键一步。

让对方处在“好角色”的位置上,让他的自我获得鼓励,让他觉得自己是人生的英雄,才会产生对未来不间断的内驱力。从青少年心理教育学角度来分析结果,稳定的高自尊这会把好结果归因于自我,把坏结果归因于偶然,这样能在顺境中更容易持续,逆境中更容易走出。

其实父母与孩子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就是把孩子长期置于“零分-负分”的震荡区间,还是“零分-正分”的震荡区间,会决定了孩子长期的自我感知,进而影响孩子的行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