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泺穴
消泺穴(xiāo luǒ xue)。出自《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别名:臑窌穴,臑交穴,臑俞穴。消即消除,濼為泊名,此穴如清涼之水,能清熱消渴,故名消濼。消,散也;濼,《集韻》音“歷”,藥名即貫眾也。按濼字,音義尚多。濼,水名,《說文》:“齊魯間水也,從水樂聲,春秋傳曰,公會齊侯于濼。”《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二陽結謂之消。”注:“二陽,陽明胃氣也。消,消渴也。蓋陽明氣結,則水谷津液不生,以致消渴為病也。”《釋名·釋疾病》:“消,渴也。腎氣不周于胸,胃中津液消渴,故欲得水也。”陽熱熾盛,取之消濼,則將如入清涼之水而消渴得以消除矣。與清泠淵可以互觀。此穴在上臂,于清冷淵穴上3寸之凹陷中。本經在臂之穴多以水名之,至此后乃無,如水之消盡,故名消濼。臑窌。臑,动物的前肢,前为阳、后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在此化为地部经水。理同消泺名解。臑交。臑,动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交,交会也。臑交名意指穴外臂部的天部阳气交会于本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其性寒湿,其变化为冷降,穴内气血对穴外天部的阳气有收引作用,臂部外散的阳气因而汇入穴内,故名臑交。臑俞穴名意与臑交同,俞指穴外阳气向本穴输入。
【取穴位置】
在臂外侧,当清冷渊与臑会连线中点处。
【解剖位置】
在肱三头肌肌腹的中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
【功能主治】
头痛,颈项强痛,臂痛,齿痛,癫疾。
【穴位配伍】
配肩髎、肩髃、臑会、清冷渊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配四瀆、合谷治頭痛、牙痛。
配竅陰治項痛。
配肩髑、曲池治肩臂痛。
配風池、天柱,治頸項強痛。
配風府、風池、頭維,治頭痛。
配大椎、肩井,治肩臂痛。
配大椎、肩井,有行氣活血的作用,主治肩臂痛。
配天柱、風池,有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頸項強痛。
配四神聰、大椎,有安神醒腦活絡的作用,主治癲疾。
【穴位治法】
直刺0.8~1寸;可灸。
【附注】
《針灸甲乙經》:頭痛,項背急,消濼主之。
《針灸資生經》:項痛,消濼、竅陰。
《針灸大成》:主風痹,頸項強急腫痛寒熱,頭痛,癲疾。
你身边的健康顾问。公众号联系人:赵先生,手机号:18568446039,微信号:HNayzds,抖音号:ay6392,地址:河南省安阳市吉祥春天12号楼5单元1楼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