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宝栋:京剧表演关键在于分寸
梅兰芳先生在创作“霸王别姬”这出戏的过程中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酝酿的,并且创造出【南梆子】、【二六】与“劍舞”的重点表演。但是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全部融入到人物之中,没有在表演过程中表露出刻意表现出的迹象。这就是大家风范。原来在他出场的时候设计了一段【西皮慢板】的唱段,后来改为【摇板】。(我曾经看过杨荣环演出的“霸王别姬”影像,就是唱【慢板】的,那是梅兰芳先生的原创)我认为这时虞姬刚出场,戏还没有到高潮,就开唱【慢板】,而项羽这次战败的消息,她还不知道。以【慢板】的唱腔表现深沉的抒情因素不很恰当,所以改为【摇板】略表她的忧患意识(“恨只恨无道秦生灵涂炭,害得那众百姓受苦顛连”)就够了。我国的书圣王羲之在书写《兰亭序》时,一开始就漫不经心地写错了字,但他并不在意,继续写下去,结果此书法成为我国第一法帖!这就意味着成功之作,并不需要时时处处都铆上劲头。这种起承转合是艺术节奏是我国民族的传统。后面她与项羽的【原板】对唱净、旦的节奏转换也不大,二人的答对比较紧凑,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这场戏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梅兰芳塑造的虞姬形象是非常忠心、十分贞爱项羽的女性形象。她虽然已经觉察到项羽的末日即将来临。但不轻易在项羽面前流露丧感的表情,都是以安慰鼓励他,而是背着他暗暗挥泪。当她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楚歌,敏感地感觉到气氛不妙,就暗暗挥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唱出了一段【南梆子】。这是不同凡响的唱段。具有空谷传声的穿透效果,凄凉而感伤。曲中一句插白“看云敛晴空,冰轮苲涌,好一派清秋光景。”反映出万籁俱寂的深夜,传出细微的乡音,恰是振撼人心的凄凉。此白口之深沉,比唱更难。当再听到众兵士有离散之心的时候,她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喚醒了项羽,一起倾听此歌声。发现形势十分严酷,面临彻底失败的局面!
这时项羽着急打了“哇呀”,而虞姬明知道形势不好,但是还是宽慰项羽。说“逐鹿中原”但还不知道“鹿死谁手”。而项羽告知她当时的形势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並说“今日是你我分别的时候”。並唱“数十年说恩爱相亲相依,眼见得孤与你就要分离。”时,虞姬忍不住当面抹泪痛哭。接着是乌骓马嘶鸣,此时动物的灵性也感动了人们,更增加了悲剧气氛,于是项羽以【琴歌】吟唱了“力拔山兮…”这是项羽留下的历史原诗,吟毕二人相抱痛哭!达到悲剧的高潮。
为了最后宽慰项羽,虞姬提出要为霸王献舞。作为毕生尚武的项羽的个性,他是不削一顾那麻醉意志的靡靡之音,而随军征战的虞姬应该是深通劍术的。所以此套劍舞的动作应该与劍术要领一致的。这样才能得到项羽认可。这两柄劍並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舞蹈道具。所以这套劍舞是梅兰芳精心设计的。在舞台上,项羽还为虞姬的劍舞而认可。说明这套劍舞艺术内涵不是仅仅模仿就可以达到的。这趟“劍舞”或前面载歌载舞的【二六】是此剧的最后的重要看点。其中的艺术含量是很饱和的。“劍舞”之后,紧接着太监连接通报军情,四面敌军逼近营地形势严峻!此时虞姬也吟诵了她与项羽的绝别诗:“汉兵已掠地,四面楚歌声 。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此也是虞姬生前留下的绝命诗。她求借项羽的防身宝剑,以尽终身。因为她进行剑舞的双剑是舞蹈道具,没有开锋。所以需要借用项羽的剑自尽。项羽不忍,她略施小计,拔取宝剑而自尽。结束了这场悲剧。
梅兰芳这出历史悲剧,振撼了世界,甚至超越了莎士比亚的惊世悲剧“柔密欧与朱丽叶”。在我国以此题材创作的艺术形式:国画、油画以及芭蕾舞等,表达的深度及震撼力都与京剧不可相提并论!就虞姬的形象,梅兰芳在画家费晓楼的启发下设计了“如意冠,似冕旒(王冠)而非冕旒(王冠)以及全身戎装扮相,是虞姬的独特扮相。用不了第二个舞台形象!此形象与所有戏剧结构、表演技巧都达到艺术顶峰,成为我国民族艺术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