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强大:古医灸法的心法秘诀!
中风;中风者,卒然中倒,人事无知,口眼斜是也。
方书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分。
医之乏效者,必须用灸。
或未经疗治者,急灸无妨。
当其初中之时,先灸百会,或灸尺泽。
如口噤者,灸风池。
左瘫右痪者,灸风市。
如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灸客主人。
如因痰而中者,灸环跳穴可也。
尸厥;《金鉴》云:尸厥者,类中风之称也。
谓其形厥而气不厥,口鼻无气,状类死尸,而脉自动也。延医不及,急宜灸大敦穴。
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内庭,又灸行间,不可误也。
偏风;偏风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
在左者为瘫,血虚也。
右者为痪,气虚也。左瘫右痪者,气血两虚也。
总宜先灸百会,次灸合谷。
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挛难伸,灸手之里,兼灸腕骨。
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髃。两手挛痛,臂细无力,灸曲池。
半身不遂,灸环跳。按穴灸之,自然却病。
眩晕;眩,目花也。晕,头昏也。
其病之因有五:
一曰无痰不眩,一曰无火不晕,一曰木动生风,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虚木摇是也。
医者莫分,药多罔效,灸神庭穴,自获安全。
若未中机,再灸肝俞必验。
痿症;经曰:肺热叶焦发为痿躄,痿躄者,足软而不能步也。
其症有五,不可不明。
盖痿躄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也。
总当先灸足三里,甚则灸三阴。
灸法得宜,较汤散为胜也。
痹症;痹者,即俗称为风气也,症由风寒湿之气杂合为病。
益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往往蔓延不愈。
倘三气痹痛,灸环跳,兼灸脾俞、肾俞。
足痹不仁,灸腰俞。
如手臂作痛,不能提举,灸尺泽。
两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风市。
劳伤;五劳者,烦冗劳心,谋虑劳肝,过思劳脾,过忧劳肺,色欲劳损。
七伤者,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房劳思虑伤心肾也。
至于骨蒸劳热,药石乏效者,先灸大椎,并灸胆俞。
久嗽劳热者,灸肺俞。久虚不食者,灸上脘。
真气虚弱者,灸气海。
男子血损者,灸天枢。
女子阴虚,灸足三里。
凡有一切虚损劳瘵,及至形神大惫,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则无救矣。
咳嗽;先贤论咳嗽,以有声为咳,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
其初起多因于风寒,延久多成于虚损。
若咳甚欲吐,灸身柱。
因痰而嗽,灸足三里。
气促咳逆,觉从左升,易于动怒者,灸肝俞。
咳嗽见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间。
吐脓者,灸期门。日久成劳者,灸膏肓弗误。
喘症;喘病之因有四:
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气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肾不纳气而喘者。
统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则兼灸肺俞。
所有哮喘不得卧者,须灸灵台。行动遂喘急者,须灸气海。
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疴犹拔刺耳。
血症书谓:吐血成升斗者属胃血也,其余咯血属心,呕血属肝,咳血属肺,唾血属肾。
凡有一概血症,总当先灸胆俞。血痰灸其上脘。
咯血喉中有声,灸其天突。
如五劳七伤,诸虚百损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缓也。
汗症 汗有自盗之分,不可以不知也。
盖自汗为阳虚,不因劳动而自出也。
盗汗为阴虚,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泽,可以奏勋。
设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肺痿;久嗽肺虚,而成肺痿。
痿者萎也,犹枝叶之萎落也。
时吐涎沫,声音不扬,或嗽血丝,形容枯槁。
斯症属虚者多,非肺痈属实之可比。
当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
肺痈;久咳不已,胸中隐隐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脓,是为肺痈。
痈者,壅也。良由风寒内郁,郁久成火,火刑金脏而成。
法当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几有效。
惊悸怔忡《正传》曰:
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
医家虽有辨别,总灸上脘穴为宜。
健忘;忘前失后,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虑过度者,或因所愿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虽异,皆当灸百会一穴而记忆自强矣。
阳痿;阳痿者,阳物痿软而不举也。
年老之人,则常有之。
若少壮之人,是为真火衰惫,法当灸其气海。
阴痿;阳物收缩,卵阴入腹,皆为阴症也。
法宜先灸气海,再灸大椎。
臌胀;倪氏论臌,有气、血、虫、水、单是也,论胀,有寒、热、虚、实、湿、食、瘀、积、肝、肾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胀若何?余谓:
臌胀在上,灸上脘,在中;灸中脘;在下,灸下脘,或灸气海。
至若胀及两胁者,灸期门。
胀及背腰者,灸胃俞。胀至两腿者,灸足三里。胀至两足者,灸行间可也。
肿满;先圣曰: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盖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谷停留,故成肿满也。
后贤分而为四:
一曰水肿,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气肿,皮厚色苍,按之即起也;一曰风肿,走注肿疼,皮肤麻木也;一曰瘀肿,肿而红亮,有血缕痕也。
以上诸肿,宜灸内庭。
如罔验者,行间、大敦皆可灸之。
癥瘕 症有七,蚊、蛇、鳖、虱、肉、米,发也。
瘕有八,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
其实症者,征也,有块可征。瘕者,假也,假物成形。
总之不外乎气血交滞。倘因气滞而成者,灸气海。
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枢可耳。
痃癖;痃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条扛起,现于肌肉之外。
癖者,僻也,隐僻于膂脊肠胃之后。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
疝气;疝有七,寒、水、气、血、筋、狐、是也。
时俗统称为小肠气。
张子和谓疝气虽有七种,总不离乎肝病也。
七疝之症,先宜灸气海,继宜灸中极,或灸三阴。
若阴囊偏肿者,灸大敦有效。
伏梁;伏梁者,心积也,起于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
当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奔豚;奔豚者,肾积也,发于少腹,上至于心,如豚奔走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
先灸气海,兼灸中极为是。
脚气 脚气者,两脚浮肿而重,湿脚气也。
不红不肿而痛,干脚气也。
不拘干湿,皆宜灸风市灸。倘或红肿,行步艰难,灸大敦穴可愈。
腹鸣;腹鸣者,腹中鸣响也。其因痰饮者,灸上脘。
因胃寒而肠鸣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
噎膈;噎膈之因有五:
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
虽分五种,总属七情之变。
凡药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为要。
反胃;反胃者,饮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
良由脾胃阳虚,运行失职,不能熟腐水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即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
法当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
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则灸足三里。
霍乱 霍乱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泻,谓之湿霍乱也。
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谓之干霍乱也。
急灸期门可愈。
头痛 头痛者,有外感、内伤之分。
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时痛时止者属内伤。
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
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
心腹痛 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
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间,并灸膈俞。
脐下冷痛,灸气海、关元。
少腹寒痛,灸中极。夹脐而痛,上冲心痛,灸天枢。
背痛;太阳之脉行身之背,忽被风湿所侵,则背膂强痛,宜灸身柱则瘳。
胁痛;左胁痛是肝经受邪;右胁痛肝邪入肺,宜灸临泣愈。
腰痛;腰痛有四,当分灸之。如因房劳过度,则肾虚灸肾俞穴。
偶然欲跌则闪挫灸气海穴。负重损伤,不能转侧,灸环跳穴。
湿气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连腹而引痛者,灸命门穴则安。
耳聋耳鸣 ;绳墨》曰:
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肾气结热则耳聋。
经谓耳为肾窍,肾虚耳聋宜灸肾俞,耳鸣宜灸风池。
初患者先灸百会为是。
目疾;眼科治目有五轮之分:
两眦属心,曰血轮;乌珠属肝,曰风轮;两胞属脾,曰肉轮;白精属肺,曰气轮;瞳神属肾,曰水轮。其实肝开窍于目,总病实在乎肝。
目初病者,先灸百会、上星、神庭三穴。
日久内障起翳者,当灸临注。
目KTKT而不了者,必须灸肾俞也。
咽喉 咽乃饮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区,不容纤邪所容,否则遂成喉症矣。
咽喉疼痛者,当灸内庭。
喉疮、喉风者,当灸天突为亟。
齿痛;齿乃骨之余,肾主病也。
然则因阳明火炽而痛者,有因风、因虫而痛者,亦有因虚而痛者,方药莫能奏捷,必当用灸。
倘颊肿牙痛灸风池,红肿牙痛灸手三里,齿龋须灸内庭也。
鼻血;鼻血者,因于肺肝有火也。
肺窍在鼻,肝脏藏血,二经有火内炽则血沸腾,乘肺窍而出者也。
急宜灸合谷穴一壮。
脑漏;胆移热于脑,脑漏黄浊之水,由鼻而出,甚则腥秽。
亦有鼻塞不闻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
脱颏 颏者,口之下唇至末之处,俗名下巴也。
有因气虚而脱者,有因呵欠而脱者,皆可灸风池穴。
遗精;相火之强。
精滑者,由于心肾之损。
拟方当分虚实,灸法统宜于关元、中极及之阴交。
设未瘥者,再灸肾俞可耳。
浊症 丹溪曰:
浊症之因有二,肥人多湿热,瘦人多肾虚。
总之肾虚之质,下焦空豁则湿热阻于精窍,而成赤白浊也。
当灸关元,兼灸行间自痊。
淋痛;滴沥涩痛谓之淋,急满不通谓之闭。
五淋之别,虽有气、砂、血、膏、劳之异,然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
若小便赤涩,灸其下脘。
小便痛沥,灸其关元。
五淋之症,皆宜灸其中极。
溺血;经谓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是症未有不本于热者,当灸关元数忙。
遗溺;遗溺者,由于中气虚衰,不能摄固所致。
老年下元不足,孩提脬气未固多有之。
总当灸其三阴。
若小便频数者灸大敦,小儿遗尿者灸气海。
便血;便血之症,有肠风,有脏毒。
如下鲜血,大便燥结,名曰肠风。
血色黯浊,大便溏泻,名曰脏毒。
脏毒者灸肾俞,肠风者灸会阳。
脱肛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故肺热则肛藏,肺虚则肛脱。
或因肠风痔漏,或因久痢久泻,或因产妇用力太早,或因小儿叫啼伤气。
总须上灸百会,下灸会阳。
痔疮;古人论痔,有牝、牡、虫、血之分。
其实皆大肠积热所致。
当灸会阳几壮,庶冀而安。
泄泻;泄泻有五,乃脾虚、肾虚、湿寒、湿热、食积也。
脾虚则食少便频,肾虚则五更作泻,湿寒则便溏溺白,湿热则下利肠垢,食泻则吞酸嗳腐。
在医家当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枢,其次会阳之穴。
天枢(见劳伤。)会阳(见便血。)
痢疾;古人以赤痢为湿热,伤于血分;白痢为湿寒,伤于气分。
凡初患赤白痢积者,法当灸天枢,兼之中脘。
如日久不愈,脾肾两伤者,当灸脾俞,兼之会阳也。
伤寒;伤寒者,由冬令伤于寒邪,法当辛散。
其误治也,变为结胸,宜灸期门。
若妇人经水适来,邪热入于血室,昼则明了,夜则谵语,亦灸期门之穴。
若饮水过多腹胀者,灸中脘。
余热解不尽者,当灸曲池可也。
热病;经曰: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至夏为热病。
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当用辛凉之剂。
设未效者,当灸上脘。若烦闷者,须灸行间。
疟疾;疟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时发为疟疾。
秋风欲入,伏暑欲出,表里交争,寒热成矣。
连日发者则浅,隔日发者则深,隔两日发者则更深矣。
诸般疟疾,法当先灸大椎。痰盛之体,灸尺泽。
日久不已,灸内庭。
按穴灸之,则疟自遁。
黄疸;黄疸有五,曰阳黄、阴黄、酒疸、谷疸及女劳疸。
其病本皆不离乎湿也。
应灸之穴有四,即上脘、肝俞、胆俞、脾俞是也。
癫病;经谓重阴者癫,癫则多喜,若痴若呆,或笑或泣,缘于所谋不遂而致也。
当灸身柱一穴。
痫症;痫症者,忽倒无知,神昏牙闭,角弓反张,抽搐流涎。
古人分为五痫,有马鸣、羊嘶、牛吼、犬吠、猪啼等语,究属痰涎蓄于经络也。
灸家不须细别,当其初发之时,先灸百会,兼灸上脘。
每发每灸,日渐自瘥。
癞病;癞病,疠风也,俗称为大麻风。
良由湿胜则生风,风胜则生虫,所以皮肤脱落,肌肉浮紫,满躯作痒,状若虫行。
宜灸曲池可愈。
疹病;肌发红点,有若蚊咬者为热疹,细粒透显者为风疹,不透出者为隐疹。
隐疹宜灸曲池,风疹、热疹宜乎合谷、环跳。
痰疾;痰属湿,津液所化也。流则为津,行则为液,聚则为痰,上则为涎。
其实百病兼痰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
饮食;胃司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运行不息。
设脾胃衰弱,则失消纳之权。
若饮食不思,灸上脘。
饮食少减,灸中脘。
饮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枢。
食不下、欲干呕者,宜灸胆俞穴也
调经;月经者,一月一至也。
超前退后,谓云不调。
女子经水不调者,当灸气海,兼灸中极。
妇人月水枯闭者,当灸腰俞可愈。
血崩;血崩之症,良由肝脾两伤。
盖肝不能藏,脾不能统,所以经血忽崩。
宜灸气海、大敦二穴。
带下;古人治带,有五色之论,而分五脏之疗。
又以赤属血、白属气之说。
其实带下之病,本在乎带脉,以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然,故名也。
法当灸关元数壮。
种子;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冲任也。
若三因之邪伤其冲任之脉,则有月经不调、漏崩带下。
或因宿血积于胞中,或因胞寒、胞热,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当灸中极为要。
胎漏 怀胎数月,而经水偶下者,谓之胎漏也。
由于劳力损伤,或由冲脉有热,或由气怒伤肝,皆能致之也。宜灸关元自止。
产后;产之疴,莫能尽述,应灸之症,姑略详之。
恶露不行,宜灸中极。
恶露不止,宜灸气海,或灸关元。
关元、中极只离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准,灾害并至矣。
胞衣不下;胞衣停滞者,或因气力疲败,或因恶露所阻,皆令不下也。
服诸药罔效者,当灸中极立下。
惊风;惊风者,有急慢之分焉。
急惊者,忽然搐搦,身体壮热,面红唇赤,牙闭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
慢惊者,缓缓搐搦,身体温和,面色淡黄,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泽。
若闭目、摇头、额汗、昏睡、面青、肢厥、频吐清水,此慢脾风,不可救也。
疳劳;小儿疳劳之症,面黄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后潮热。
皆因肥甘无节,停滞中州,传化迟滞,肠胃内伤,则生积热,热盛生疳。
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
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自无差忒。若遇跌打损伤、瘀血疼痛、痰核疬串、无名肿毒,皆于患处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
喜欢本文,请花1秒钟的时间把它转发到你的朋友圈里!或许有的朋友用得上!
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