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事
【故事的事】今天继续窝在家里,集体无所事事(此文写于三年前,那时我还在上班,丫头还在小学,白驹过隙,时光荏苒)。相形之下,那两位比较有成果。她们打蛋和面,烤了五颜六色的一堆饼干。爸爸在躺椅上伸直了,背朝阳台外面灿烂的阳光,大声读格林童话给她们听。突然想起福斯特说过的:“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他说,这是故事。“国王死了,王后因此伤心而死”,才是情节。小朋友不知道俩大人在乱七八糟的说些啥,自动地接了一句:“公主和王子从此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爸爸说:“口味够重。”妈妈说:“你想太多。”
我们都生活在故事之中。每一个汉字的诞生、变化、滋生或消失,也是故事。“故”是旧的、已过去的,那么在“事”这个字里,先民们在想些什么?
“
这个字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说文·史部》:“事,职也。从史,之省声。”职业、职务,显然是后起的引申义。后来各家,均指出许慎析形不确。甲骨文“事”、“吏”同形:下方一只手,抓握上方一工具。表示先民每日要做的事:狩猎,即事字本义。
关于上方的工具,有不同解读。一说,是猎叉之形(谷衍奎);有说,是捕捉禽兽的长柄网(左民安)。唐汉认为,“事”上半部分是两个字根的组合:一为“干”,前端开杈的木棍,既是捕猎工具,也是战争武器(干戈之干);一为口,表示城邑或陷阱。二字根与下方“手”,三根会意,表示离开城邑去狩猎或驱赶野兽入陷阱(《图说汉字》)。猎叉、长柄捕网之说,略有附会之感,尚待补充旁证;查“干”字古字形,与“事”中木棍吻合,唐说似较可信。
忽然想起白川静说,甲骨文“事”中间的那种口形,并非一般认为的“口”,而是祭器之一种。果真如此,“事”的上方,则可能是象树枝插在祭器中之形,下方的手,则表示祭祀活动的执行者。那么,“事”的本义则是祭祀仪式,引申为掌管祭祀活动的人。《说文》将“事”归入“史”部,事、史、吏、使同源。祭祀之说,也可与此相合。对先民而言,再没有比祭天问祖更可以称为“事”的事儿了吧。此说成立与否,马克待考。
先民造字 ,“事”这样的概念,欲以某一具体之“个别”,代表抽象之“整体”,并非易事。捕猎也好,祭天也罢,这个字从远古走到了今日。甚至,当我们自如地谈论“故事”,却从不在意“事”为何是“事”。
今天还读了艾·辛格小说集里爸爸最喜欢的《故事大王和他的马》。书贩子雷布·泽布伦告诉儿时的纳夫塔利:“一天过去就不复存在。它留下了什么呢?就只留下一个故事。如果故事不讲出来,书不写下来,人活着就会像野兽,过一天就了了。”
如果有写日记的习惯,今天以及像今天这样的日子,恐怕很难留下故事,日记本上大约只会简洁地写道:“今日无事。”其实,那样也挺好。现在把“事”的故事写下来,这一天也是了了。有什么不一样吗?
P27。《汉字百话》。翻到。白川静果然是这么想的。且说得很具体:选一根较大的木头,系上风幡旗帜,众人抬举着出行,前往山川圣所祭祀。
八月在大阪,恰遇当地每年一度的天神祭。其时盛况,记忆犹新。
日本各地各种祭祀活动,至今延绵不衰。白川静的见解,或与此类阅历不无关系。
——文字烘焙坊暑期阅读写作课程如下——
奇幻主题读写课(10~12)
科幻主题读写课(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