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新形势下开发区国际化发展新解
GEI新经济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关注
当前,全球贸易争端使国际合作形势、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势空前复杂和严峻,我国开发区作为开放的前沿阵地面临着巨大挑战。然而在经历了四十年改革开放后,开发区总体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化基础,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也迎来了新的开放发展机遇,其国际化的基本逻辑出现了重要变化,因而也需要用新的思路来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发展。
一、开发区国际化发展面临的四大新形势
1、逆全球化危机下我国以更大勇气和更大决心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
近年来我国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开放的举措,包括大幅放宽市场准入、主动降低关税扩大进口、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改善国际化营商环境等,产生了显著的效果。据世贸组织统计,未来5年,中国将预计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进口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主要西方国家。而在科技领域,我国在加大自主研发创新力度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虽然全球化进程遭遇挑战,但我国开放的大门必不会就此关上,相反会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开放,从而最大限度地消减贸易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2、“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形成海陆双维多向国际贸易新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推动沿边及内陆地区走向开放前沿,实现开放空间逐步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互联互通举措进一步畅通了陆上经济走廊,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加速形成。随着我国陆续与沿线国家签订自贸协定、建设自由贸易区,新的国际自由贸易网络正初现雏形。部分内陆省市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涌现出一批高标准铁路港、航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出台了单一窗口建设、边检一体化、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等系列措施。跨境电商、新型服务贸易等国际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为内陆地区扩大对外贸易开辟了新的途径。国际贸易格局正在从以沿海为主的单一模式向海陆双维多向快速发展。
3、不同类型园区功能融合发展,创新加速融入城市生态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构成了国家级开发区的主力阵营。新形势下,科技园区越来越注重产业发展、工业园区越来越强调创新创业、而自由贸易区则通常与前二者相伴相生。各类开发区出现功能融合发展态势,以更大的聚集效应构建新的增长动力,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同时伴随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创新活动加快向都市区域渗透,各类开发区正加速成为新型都市功能区,其创新功能日益融入城市生态。从全球来看,欧洲“创新区域”(Area of Innovation)、美国“创新城区”(Innovation District)的出现,反映了创新创业向传统都市或城市群倾斜和迁移的地理空间变化,正在崛起的创新城区成为定义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因素。
4、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范式全面升级,对国际商品的需求日益常态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总体上体现了消费升级的趋势,表现在东西越买越好、越用越贵,消费者信心越来越足,对高品质高价格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进口”标签长期作为品质的代名词吸引着中国消费者。电子商务的繁荣催生了海淘、代购等消费方式,实际上集中体现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消费品市场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消费者已更加成熟和理性、不愿再为进口商品盲目支付高溢价,消费范式正在从价格和品牌导向转变为性价比导向、从“买贵的”转变为“买对的”、从“猎奇”转变为“习以为常”,体现了消费理念的持续升级,消费者对国际商品的需求将日益常态化和精细化。
二、开发区国际化发展逻辑的四个变化
1、从以产业为主的单线条国际化向产业、要素、机制、环境全面协调的多维度国际化转变
过去我国开发区的开放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产业对外开放,即是说以产业为国际化的主要维度、以企业为国际化的核心主体,一切工作围绕融入国际产业分工、构建外向型经济模式展开。而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开发区或多或少具备了一些外向型经济的产业基础,国际化发展维度已经明显开始从产业向要素、机制、环境等全方位扩散,实现产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区域国际化综合竞争力。其核心是要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通过体制机制的深入改革来从根本上进一步消除开放发展壁垒,从而促进人才、技术、商品、资本、信息等各类资源的跨境流动,同时营造开放包容、生态宜居的软硬环境。
2、从以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为主的被动国际化向高端链接与对外辐射协调搭配的主动国际化转变
资本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产业分工是我国开发区上一轮国际化的主要背景,产业的跨国梯度转移为园区带来了发展的主要资源与核心动力。当前,一方面国际加工贸易的地理特征发生新的变化,另一方面产能合作成为了国际产业合作的新形式。因而我国开发区的国际化发展开始从以引进外资为主的内向型结构逐步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共存的外向型结构转变,意味着开发区一方面要继续加强与传统产业强国的高端连接,另一方面要注重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调推进对外辐射,使自身成为链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枢纽,促进资源要素以我为主地释放价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从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初级国际化向全球配置资源的高级国际化转变
初级的国际化依托于商品贸易,而高段位的国际化则体现在对全球资源的配置利用,最终是对全球创新要素资源的配置利用。当前我国开发区已基本具备国际商贸功能,而其中一些领先园区已经逐步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主要体现是开发区的一些龙头企业通过对外投资与合作、跨国技术并购等方式运用全球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创新资源等。过去推动国际商贸进出口的发展逻辑逐渐发生变化,放眼世界、加强对全球资源的配置利用能力成为开发区国际化的新方向。
4、由少数开放口岸为主要节点的局部国际化向各显神通百花齐发的全面国际化转变
对于非沿海开放口岸的内陆地区而言,过去国际化的途径基本就是通过与开放口岸的链接间接地实现开放发展,通过人口的流动、产业的互动、市场的连动来获取口岸开放发展红利的溢出和分成,实际上很难实现真正的开放发展。而现在由于创新全球化的深度渗透、“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实施等原因,交通更加方便、信息更加通畅,国际链接原有层级被打破、世界变得更加扁平化、全球化网络更加密集,内陆地区有条件直接与国外目的地和全球性枢纽建立商品、人员、资本等链接,从而突破水路交通限制、走向国际开放舞台。
三、新形势下开发区推动国际化发展的新思路
当前我国开发区应顺应新形势、新逻辑,从产业、商贸、创新、环境等四个方面着手,用新的思路推进国际化发展:
1、坚持将产业国际化作为根本任务,加快融入全球产业竞合、着力建立自身国际竞争新优势
首先,一如既往地加大对外引资引技力度,按照要求有序放宽外资准入门槛,创新引资方式、提高引资质量,通过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等产业发展载体与高品质产业服务体系尽快营造适于国际产业落地的环境,尤其注重引进研发中心、区域总部、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业态。第二,不断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加快融入国际产业竞合、以竞争促进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大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引导不同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第三,顺势而为推动本土产业走向国际,鼓励开拓海外市场、配置国际资源,支持产业层面的国际交流往来、做好后勤保障服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冶金、建材、装备制造、消费品制造等成熟产业走出去。第四,着力构建面向未来的产业结构,支持一切创新、鼓励科技创业,同时注重引进国外新型优质产业资源,超前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着眼于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2、坚持把商贸国际化推向全新高度,深化贸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一,加强国际化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促进交通物流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国际航空港、铁路港、航运港和公路运输港,有条件的园区应着力推动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建设、发挥“多式联运”优势,注重规划布局、优化物流节点配置、构建多级物流网络体系,推进物流标准化、集装化、智能化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交通物流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第二,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积极践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推广经验,通过口岸“单一窗口”建设、多部门综合执法、信息化作业、简化审批流程等多种方式提升货物通关速度,推进港区联动和不同开发区之间的协同配合。第三,鼓励新型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新型服务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支持本土特色产品与服务出口,不断优化外贸市场结构、商品结构、主体结构,推动外贸业态服务化、贸易方式多元化、交易过程高效化,提高国际贸易发展质量、培育商贸竞争原生优势。第四,建立支撑外贸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争取推出特色化外贸金融产品与多种人民币国际化业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不断优化外贸金融环境。第五,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着力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监管规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诚信体系,不断改善投资与经营环境。
3、坚持以创新国际化增添发展动力,强化创新服务的开放合作、营造要素畅通的开放协同创新生态
首先,支持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加强国际交流往来与创新合作,发挥创新主体的引领作用,不断培养国际视野、用好国外资源、强化创新能力。其次,通过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国际化科技创新平台机构,鼓励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吸纳国际化要素和开展国际链接,引进国外创新创业服务机构、金融投资机构、科技商务中介机构,不断强化高端链接通道、构建国际化的科技服务体系。第三,畅通国际化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流通渠道,加强国际人才交流与引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破除人才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建立以跨国创业为核心的国际化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吸引国际化资本聚集、建立国际化引导基金体系与投融资服务体系。第四,开展园区层面的国际创新合作,与创新强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创新联盟等产业载体和组织建立伙伴关系,推动区域间资源互通与创新协同,加强园区高端链接与对外辐射能力。
4、坚持用环境国际化提升发展质量,推动园区服务对接国际标准、打造高品质国际化园区品牌
第一,从推动园区管理运营的国际接轨出发,对外不断优化提升园区外事交流能力与国际招商引资能力、加强国际化团队引才育才与业务人员梯队建设,对内切实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政务服务、提高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优化国际化政务环境。第二,加强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城区交通与多语种公共标识,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国际医院学校、国际会议会展中心、国际酒店等硬件设施,对标国际标准打造生活时尚消费中心、餐饮休闲娱乐中心、文化艺术体育交流中心,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硬件基础。第三,加强民间国际人文交流,促进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鼓励开放包容的社会价值,提升社会文化开放程度与居民国际交往能力,营造友好的国际化客居环境。第四,全方位塑造园区国际化品牌,树立个性化的区域国际化标签,倡导国际合作与开放创新精神,打造品牌性国际会议会展、创新创业、文体赛事活动,积极参与和承接国家及省市的机制性涉外活动盛事平台,借助国际主流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做大园区国际影响力。
END
本文版权归长城战略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GEI新经济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