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俱寂,月光如洗——《月光》德彪西(演奏:朱老师)
“五一”假期已经快结束了,伙伴们是否玩得舒心?
笔者也利用这个假期出去转了转,看了看不同的风景,认识了一些新朋友,让身心都得到了放松。也因着这个原因,在前天和昨天都没有给大家分享音乐。从今天开始,一切照常,希望开始工作后,伙伴们在休息放松时,这里的音乐能带给大家美的享受。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大名鼎鼎的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代表作——《月光》,相信很多伙伴都听过这首钢琴曲。这里贴出朱老师演奏的视频,朱老师是很专业的钢琴老师,一些学习钢琴的小伙伴也许能够从朱老师的演奏中学到一些细节的处理方法以及怎样有感情地演绎一首乐曲:
朱老师给大家的弹奏建议:“德彪西的《月光》是一首特别好听的曲子,很朦胧。德彪西是印象派作曲家,演奏他的作品要抚摸式的触键,像鸡毛掸一样。”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法语: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国人,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自他以后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德彪西被称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虽然他本人并不同意,甚至设法远离这一称谓。一些作家如罗伯·施密兹(E. Robert Schmitz),塞西·格雷(CecilGray)亦认为德彪西是一位“象征主义者”而非“印象主义者”。《新格罗夫音乐辞典》内文也写到,将德彪西的音乐美学称为“印象主义”是不尽准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上面在介绍德彪西时,出现了“象征派”和“印象派”这样的词语,一些小伙伴可能不太理解,笔者在这里做些粗浅的解释,大家理解后再听听德彪西的音乐,感兴趣可以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这样,关于德彪西属于“印象派”还是“象征派”亦或者两者都有,就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了。
“象征主义”一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是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不满的反映。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首先提出这个名称。
“印象主义”:19世纪西方美术的中心在法国,主宰法国画坛的仍然是有势力的官方学院派。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画界有一部分青年画家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墨守成规,由于自己的创新作品不能在官方沙龙展出而强烈反对官方的审查制度,他们要求艺术上的革新和创作自由,经常聚集在巴黎的盖尔波瓦咖啡馆自由交换对艺术的见解,共同寻求艺术创新道路。19世纪后后半期于法国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绘画运动,包括1867~1886年期间一批持有相近的观点和采用相近技巧的画家的活动。这些画家个性十分鲜明,非常讲究实际,没有确定的共同遵守的具体原则。印象主义最明显的特点是,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主要是表现纯粹光的关系.
在广义上,印象主义一词有时也用于19世纪后期的其他艺术(通常指音乐,但有时也指文学),它们所采用的技巧和达到的效果同印象主义绘画相似。主要的印象主义画家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瓦、西斯莱(Alfred Sisley)、窦加(Edgar Degas)、摩里索(Berthe Morisot)、吉约曼(Armand Guillaumin)和巴齐耶(Frederic Bazille),他们一起工作,相互影响,并一起独立展出作品,只有继续谋求官方赞许的马奈例外。这些画家在其早期的创作生涯中,就对统治欧洲艺术达200年之久的种种清规戒律表示不满。
下面笔者再贴几幅印象主义的画作,大家可以直观地感受一下这种艺术风格:
印象派音乐是十九世纪最后一种富于特征的风格,它反映了一个新时代的变化的初步迹象,是新世纪音乐的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印象派音乐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
印象派音乐喜欢反映微妙和难于捉摸的东西,而不喜欢堂皇、不朽的雄伟气派;喜欢暗示和隐喻,而不喜欢过分夸张、直率和毫无保留。所以,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它所塑造的种种幻象、印象和气氛,都同莫奈的模糊印象、塞尚的奇异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目精巧相对应。印象派音乐的精致而优美的音乐语言,同浪漫派音乐夸张的响亮音调,同样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同样受人喜爱。
下面再来说说这首《月光》。
《月光》是《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段,这部组曲写于二十世纪初,全曲由四首乐曲组成。据说德彪西写这个作品是受到诗人吉罗的叙事诗《月光比埃罗》的影响。这首叙事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意大利贝加摩地方有一个叫比埃罗的青年陶醉在象征理想的月光下,他因为沉湎于物质生活为月光所杀。最后,由于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得到了月光的宽恕,又回到人了间。 在《月光》这支曲子里,作曲家以清谈的笔墨、朴素的音调,给人们描绘出一幅万籁俱寂、月光如洗的图画。乐曲采用了古老的多里亚调式(笔者注:教会调式(又名中古调式)的一种,Dorian Mode(多利亚调式)——自然大调2级音阶:1、2、b3、4、5、6、b7),充满了画意诗情。
乐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段,降D大调,9/8拍,速度徐缓而富于表情,描绘月夜幽静景色人产生的印象;中段先转到E大调上,后来又回到降D大调。右手的旋律由一些短小的乐句组成,左手配之以分解和弦,好似描写一阵阵清风,轻轻地摇动着树枝,稀疏的树叶发出沙沙响声:这一段和第一、三段宁静的气氛形成对比,给人以动的感觉,因此比较活泼。第三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再现,但音型上有些变化。乐曲最后是一段尾声,宁静的曲调和分解和弦,把月光下飘渺如梦的意境,描绘得更加富于诗意。
在德彪西的作品里,除了钢琴曲《月光》,还有两首以《月光》作为曲名的歌曲,它们是根据诗人保尔·韦莱纳的诗篇谱写的。可见德彪西对“月光”这一题材的喜爱。意大利音乐评论家加蒂听了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后评论说:“上行的琶音多么轻盈!好似涌起一股喷泉,然后,在主音和属音的交替中恢复平静。主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伸展出来的。它宽广、嘹亮而富于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