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方遣药
例1:
世间万事万物,相互制约,人体也这样的。
气机有降必有升,有升才能有降;偏顾其一,必致升降失衡,而导致气机紊乱。
清代黄元御在其所著《四圣心源》一书的气滞一节里立一方:
茯苓、甘草、杭芍、五味子、贝母、陈皮、杏仁、法半夏。
全方共八味,这是行气消滞而设,名叫:“下气汤”。
【麻瑞亭(1903-1997),山东省安丘县人,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黄氏乃经方派大师,麻瑞亭是全面继承与发展黄元御医术的佼佼者。 】
麻瑞亭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感到该方以降为主,升不足,所以去掉原方中的五味子、贝母味,换入首乌、丹皮两味,取“升清降浊”之意,尊先师仍为“下气汤”。
麻瑞亭统观临症组方遣药,均以上8味药为主方,随病、脉、症乏不同,选用4-8味不同药物加减化城。其变化有如下规律:
遇脾湿重音,常改方中的甘草为泽泻;湿更严重的,改茯苓为猪苓;若遇湿不甚重,然而脾胃不和,甚或脾虚不运,则去掉甘草,加入白术。说:“前这是增强渗湿的力量而改用泽泻,后以苓、术合用收健脾和胃的功能。”
凡因中土不健、升降紊乱导致心火不能下潜,肾水不能上济,心肾不变,水火不济,呈现上热下寒的象,常改首乌为黄芩炭。告说:“原方芍药一味,本属清土热的作用,今上热重,芍药效力不及,所以加入黄芩炭,以加强清上热的力量,其效10倍于杭芍。”
何以不用黄芩而用黄芩炭?麻答:“黄芩一药,其性苦寒而伤胃气,所以用黄芩炭,消除其苦寒伤胃的弊端,取其平胆敛肝之长。”
遇有气滞、血瘀、四肢麻木,常改丹皮为川芎。何以作此改动?麻说;“丹皮性琢,不宜气滞麻木的病证。丹皮半夏同用,患者也常出现口麻的弊端。”
【玉不琢,不成器。——《礼记·学记》 】
气滞重,常改陈皮为帜壳、或佛手、或青皮,以增强利气的力。
痰多,改陈皮为桔红。胸满痞闷,改杏仁为全瓜蒌。
如系血分有热,常改首乌为生地炭。
如系肝肾不足,常改首乌为熟地。
若遇肝气下陷,清阳不升,改首乌为桂枝。中、下寒湿明显,改首乌为肉桂。
麻瑞亭说:“一张药方,恰如其分地变动一二味药,能使原方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犹如'发千钧之矢,一寸之机,拨斛斤之舟,一楫之木’一样。此是下气汤对多种疾病奏效的微妙所在。”
例2:
组方遣药:我们拆开来看,先说组方。
中药组方: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需要,利用药物的七情,规定必要的药量,配伍组织成方。
组方原则:分为“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君”药,即主药或主治药,是针对主症或病因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即辅药或辅助药,就是协助主药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药物;
“佐”药,又叫兼制药,是指协助主药治疗兼症,或监制主药以清除某些药物的毒性和烈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
“使”药,又叫引和药,是指引导各药以起调和作用的药物。
近年来,中药复方中各味药之间的药理研究表明,中药之间的配伍组方应用,对于提高疗效、减少毒性,起着重要作用。
至于遣药就是从字面解释:古文遣有策、纵、使等含义;现代文有策划、派遣等意思。因此,可以理解为如何策划方药的制作。
还有一说颇为传奇,是相传名医扁鹊的故事。
“秦越人者,凡行医,无不与。遇大疫年,适端阳,髫童患腹痛病而夭,不计其数,试九方而不愈,忙不食寐。忽一日昏昏而冥,见一大神告之曰:“夫子可遣使君子行法,则天下太平耳!”醒,遂遣童子施“使君子汤”🥣孩童皆愈。
自此,遣药就成医生处方的代词,含派遣、使唤之意。也表示医者仁心,药为使君之意。
【妄自呓语,无以为照,望能帮助君理解,不误导为悦耳!】
使君子汤
组成:使君子3个,轻粉1分,葱珠数颗。
功效:杀疳虫。
主治:小儿3-5岁,因疳伤有虫,身如劳瘵,面色痿黄,眼内红肿或突者。
用法用量:空心与吃,连吃4-5个蛋止,不可多用。
制备方法:
上使君子、轻粉2味为细末,入鸡蛋1个搅匀,以湿纸包7重,煨熟蛋,息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