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汉人,你们的后代会如何选择他们的故乡呢?
昨天和一个盘龙城的朋友聊天,他是红安人,定居黄陂15年了。
我问他的孩子会说红安话不?
他说可能会一点吧。
他解释说之所以不肯定是因为平常无论家里还是外面都说普通话,没什么机会考察孩子的方言水平。
这应该是普遍现象。
不说新武汉人占多数的盘龙城,就连土著居多的黄陂前川,方言也只是大人在说,学生们大多时候讲的是普通话。
从方言聊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哪里人?
他觉得是武汉。红安虽然每年带孩子回去过,但在孩子心里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像。
大约是怕我误会说他忘本,他忙补充说即使来了武汉,他还是认为自己是红安人。孩子们嘛,可能再也不会回去了,对红安没感情情有可原。
我的故乡是黄陂
今天的武汉人口构成中,严格意义上的土著估计只占一半。
但即使这所谓的严格土著的标准也是很宽松的,是三代以上住在同一个城市。按这个标准,解放后大批援助青山的东北人后代也可视为土著了。
但即使如此,新武汉人的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2000年,武汉的常住人口804万,2018年常住人口到了1100万,18年的时间增加了300万,而这增加的人口里面99%的人应是新武汉人。
中国其实还是个农业社会。
农业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故土难离,情感中很大部分也是对故乡的眷恋。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追求更优质的生活,相当一部分中国人都有过迁移的经历,这种迁移以到外国,外省,外市为主。
但即使能留在本市的部分人群,随着城市的改造,扩张,此部分人中的绝大部分也有搬家的过程。
所以,大部分中国人都已经不再居住在他/她出生的地方了。
物质上,很多人会认同现在的城市或区域,但精神上,更多人却越来越怀念故土。
我们之所以怀念自己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源于那里有自己童年的记忆和自己构建的世界,,有儿时的玩伴,有亲人、朋友、老乡。
故乡,与其说是地理名词,不如说是心理名词。
那些经历了离开故土,搬迁至武汉的新武汉人,大约这辈子都是不会忘记自己的老家的,也会经常被某些东西触动而提醒自己来自何方。
这并不是不认同武汉,也不是不想融入武汉,而是故乡这种情感融合了亲情,友情,爱情,人文等太过于强大啊!
但是,新武汉人,你的孩子已/将在武汉出生和长大,你会怎么看待他们的故乡选择呢?
再讲个故事吧。
读大学时,有个同学,父母是湖南人,大学毕业后留在汉口教书。
同学在武汉出生和长大,自然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腔。
有一日同学生日,邀请我们去他家庆祝,因都是武汉人,聊天时讲的是方言,上厕所时正好听见他父亲在厨房说同学“一个大学生怎么不说普通话”。
当时我们以为是他父亲太清高,瞧不起市井群众。
后来随着自己外出打工,孩子也在外地出生,慢慢地能理解他父亲的感受了,他父亲并不是对武汉的不认同,而是觉得一旦连语言都武汉化了,湖南故乡可能在后辈心里更没位置了吧。
有这种想法的新武汉人应该很多。
他们不仅会永远记得自己的故乡,而且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忘记父辈来自哪里。
但也有一部分人会让孩子自己选择。
毕竟孩子是在武汉出生,让他去记住并爱护一个他完全陌生的地方并不公平。
所以,亲爱的新武汉人,你会如何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