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切磋(九十一)
登楼有感
原 作:
几回击剑欲登临,鹳雀一声风满襟。
此日楼高为君唱,英雄万里不灰心。
改 作:
几回击剑欲悲歌,鹳雀无闻风满蓑。
此日登高一声唱,英雄万里踏烟波。
这诗为登鹳雀楼而作,即登楼,则思人;登楼为人而来,思人为诗而想,因命题为《登楼有感》。王之涣《登鹳雀楼》名重一时,声满天下。“更上一层楼”激励多少人不弃不舍,一往无前?以此立意,方为正着。题即命,意即立,布局审格,遣词造句,都需一等功夫,来不得半点含糊。局者,局势所属,谋篇之道。开如何开,结如何结,通盘筹划,一朝结体是也。此诗之局,先铺后发,以“击剑”、“鹳雀”先于发端,以“登高”、“一声唱”后出其主,以“不灰心”拢括全篇。格者,因气而生,循调而唱,或高或低,收发有迹是也。此诗之格,低回震荡,情气两兼。“欲登临”、“风满襟”低回;“登高唱”、“英雄万里”震荡,此皆格调所使。至于遣词造句,都从此而起。
“几回击剑欲登临”,以人入题,从他处着笔,开之有序。击剑悲歌,已然爽快,王年轻时踌躇满志,击剑而歌,每抒发情志。这里引以为用,铺向主题,亦非率意。此时未登楼高唱,所以下“欲登临”,三字亦为“击剑”所用。“鹳雀一声风满襟”,添上一笔,补“欲登临”三字。“风满襟”言清风满怀,壮志未筹。“鹳雀一声”确指鹳鸟啼声,绝非《登鹳雀楼》之唱,否则下句无法接转。一二句用做一处,以增后来之势。“此日楼高为君唱”,揭竿而来,凭空一转,切入正题。既有《登楼有感》,便先有《登鹳雀楼》,有诗然后才有人,此倒用手段,先宾后主,先人后诗,以人做引,迟迟而入。 “楼高为君唱” 突兀而起,“为君唱”,为天下人而唱,其意不呼自出。“英雄万里不灰心”,紧接以前,成复句之式。“为君唱”只是半句,前后因果关系,因有《登鹳雀楼》之唱,才使天下英雄挺身而出,“万里不灰心”。此用事也实,用情也真,造句也新。扣紧主题,呼应全篇。
不尽意处,“登临”不如“悲歌”来得直接确切,王之涣击剑悲歌,人所共知,有“悲歌”在,“登临”便觉勉强。“鹳雀一声”有登楼一唱意,此时王之涣尚未登楼一唱,便不能作“一声”,此处以“无闻”替之,一者言鹳雀未唱,人之无闻;二者鹳鸟拟鹤,鹤鸣九皋,声闻于野,“闻”字有根。“风满襟”之“襟”已然出韵 ,以“蓑”替之,入歌韵,且“风满蓑”可言鹳雀可言人,亦是两用之材。“楼高为君唱”不如“登高一声唱”空远响亮、气贯意连。“不灰心”,否定加否定,遮诠之法;“踏烟波”,肯定加肯定,表诠之法,即以空远响亮出之,便须直呼而避曲。且“不灰心”软弱乏力;“踏烟波”灵动有韵。此诗换韵,使其响亮,不换意,而愈加完整,是为循声定律,望空而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