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和读书

有些道理,我们被灌输得很早,但真正领会却要很多年以后,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明白,如爱国和读书之间的关系。上小学的时候,教室里就悬挂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横幅,老师也曾给我们讲解过这句话的含义,但有几个学生能够领会呢?如今,在一些人眼里,“为中华之崛起”显然不如“为升官发财”实惠。于是,真的就有一位中学老师肆无忌惮地告诉学生:“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这可能也确实反映了很多人心里想的话。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否认,在不是太久的从前,有很多可敬的人是为救国而读书的——这是历史,不容篡改,就像日本曾经侵略中国一样。

既然,救国似乎已不再像以前那样迫切,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不必读书了,或者说,读书和爱国之间已经没有联系了?不。在当前人心如此浮躁的情况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办法是倡导人人都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多读书,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比较广泛的了解,才会有“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才会油然而生爱国之情。杨绛先生不久前说过一段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政客的口号和我们老百姓的爱国心是两回事。我们爱中国的文化,我们是文化人,中国的语言是我们喝奶时喝下来的,我们是怎么也不肯放弃的。”正是有了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浸润,才会有对祖国的深切热爱。

中国的文化到底好在哪里,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了解得越多,就越会发现它的可爱。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国女老师有一次给外国学生讲宋词。这位老师声泪俱下地朗读: seek, seek / find, find / desolate, desolate / m is er able, miserable / sad, sad / 教室里的学生却觉得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这样动感情。原来,他们的老师是在介绍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有些中国的老夫子给外国人上唐诗课时,实在无法忍受教室里的一片“豆腐”声(“杜甫”从外国人的口里读出来就像是“豆腐”)。所以他们感叹,杜甫还是不要出国的好。当然,杜甫不要出国并不意味着禁止莎士比亚来中国,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外来文化,只需关起门来自娱自乐;恰恰相反,只有进一步加深对外来文化的认识,才会越发觉察我们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才会越爱国。

小编注:此文刊发于2001年10月12日《检察日报》急话闲说专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