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张晓晨:高校强制学生运动打卡的利弊分析

近年来,“被运动”的消息越来越多:高校强制学生下载跑步打卡软件、将跑步打卡计入绩点,等等。本意都是为健康考虑,以此增强学生的体质,但这样做真的有效吗?

一、大学生“被运动”的好处

(一)杜绝缺乏意识型“不运动”

有些学生不运动是由于主观能动性差。进入大学后的学生觉得体育锻炼不重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缺乏自主锻炼的意识。

(二)杜绝沉迷网络型“不运动”

有些学生不运动是由于沉迷于网络。在大学里面几乎人手一台电脑和手机,导致很多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视剧和电子小说等,花费很多时间“宅”在宿舍,而很少出去运动。

(三)杜绝享受散漫型“不运动”

有些学生不运动是由于享受散漫舒适的校园生活。大学校园里没有人约束,自由自在,许多大学生理所当然的花着父母的钱,并且大学的时光是最美好的,不像中小学那样有学习的压力,而且没有人管束,只要不挂科,完成学习任务就可以,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很多大学生变得既散漫又没有斗志,对体育锻炼的观念淡化了。

(四)杜绝社会漠视型“不运动”

有些学生不运动是由于社会并未提出运动需求。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人对体育存在偏见,认为只要文化知识过关,身体素质并不重要,在社会对人才培养方面也并未有针对体育的要求,所以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不重视体育,多数教师只要学生文化知识好就已足够。

(五)杜绝体育放水型“不运动”

有些学生不运动是由于学校的体育课“放水”。学校缺乏体育建设意识,学校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不够重视,对学生体育宣传的力度不够,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要求不高。

这种“体育打卡”的主要好处在于强身健体,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学生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动作技能,防止学生身心衰落。另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大学生“被运动”的弊端

打卡运动的弊端显而易见。

(一)“动身”不代表“动心”

学校是以学分、挂科、奖学金等与学生有直接关系的利益问题作为强制条件,强制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学生们被强迫去做不感兴趣的运动,这难以使学生真正对运动产生兴趣,不能养成习惯,甚至产生抵触、厌恶的心理,这样就偏离了体育活动的真正目的。

(二)严厉强制的心理负担影响健康

这种强迫行为如果没有科学的引导,而是以一种严厉的强制性手段要求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就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身心和谐与习惯养成的初衷难得

这样做很大程度上会背离初衷。学生们被迫进行体育锻炼,这违背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和增强体质、娱乐身心、形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初衷。

(四)抵制和造假有损身心健康

这种强制对于那些不想运动的人,使他们会以各种不同的手段来应付运动,导致锻炼效率低下,并会逃避运动,而且很难达到体育锻炼和心理锻炼的目的,在这样强制性的环境下,学生的心态也会随之变成对运动的抵制。

总之,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必须采取强制的体育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管理的一种手段,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一种方法。但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和兴趣,加强各基层相关部门与顶层设计的良性对接和有效监督机制,才能真正将体育的功能实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