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龙门石窟周边的,北魏神秘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我国四大石窟之一,是古都洛阳的城市名片。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后经历朝历代四百余年的修凿,终成今日之像。其实在龙门石窟开凿前,工匠们在洛阳周围的一些悬崖峭壁上开凿了很多小石窟群,用来练手。就像学子们参加高考前,要进行很多次模拟考试,才能临危不惧考出好成绩。其实在小编前面有几篇文章就专门介绍了几个这样的小石窟群(如需了解,请今小编空间里面查阅。)那么,今天小编再来介绍类似于这样的小石窟群。这个小石窟群和前面的几个在意义上稍有不同,因为一些历史学者认为这个小石窟群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为定鼎中原的北魏皇权起到了'愿皇道赫宁'的作用。
在洛阳东北不的黄河北岸,有一个与洛阳孟津县隔河相望,西和西北与济源市接壤,北和东与孟州市相邻的一个行政区。这个行政区是洛阳地界内惟一一个跨过黄河的行政区,这个区就是洛阳吉利区。而这个小石窟群就是位于吉利区吉利乡柴河村北部的山岭上的万佛山石窟。
万佛山石窟,开凿于北魏年间。现存石窟分为上、下两寺院,造像300余尊。上院寺建在半山腰之上,在寺中有大佛龛、莲花洞、双窟。大佛龛为摩崖一佛二菩萨造像。大佛龛为摩崖一佛二菩萨造像。大立佛面朝东,高约5米,双臂残毁,踏于石刻莲座之上;高髻宽面,面部五官因风化而残损,额间有清晰白色圆孔;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下摆衣褶流畅有序。大佛龛东侧为莲花洞,造像组合为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坐佛、二力士。虽然历经了风化,佛像面部还有些破损,但是其中的丰富的细节、精美的浮雕仍能让人想象当年的胜景。在莲花洞的右侧为一组双窟,造像为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坐佛、二菩萨,洞外为高浮雕的二力士。值得注意的是,窟顶有莲花藻井,'莲蓬'被清末道徒涂改为阴阳鱼构成的太极图。据周边老人说,原来这里还有千万个密密麻麻的小佛龛,但是都在开山才是当中被炸毁了,实在令人惋惜。
下寺院位于山下,是由锣鼓洞和神游洞两个洞组成的。神游洞因洞口题字及当地人传说而得名,内有坐式组合三世佛,崖壁上还有帝后礼佛浮雕,雕刻精美,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锣鼓洞为中心柱洞窟,现仅存中心柱,中心柱平剖面边长约2米,南面浮雕依稀可见。
玩佛寺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造像以三世佛为主。双窟莲花藻井中的太极图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的古阳洞一样,充分证实了这里是清朝时期道场的主要活动场所。石窟造像的色彩也是由清末道徒重绘。
在洛阳龙门石窟的周围所有的小石窟群当中,万佛山石窟是一处占有重要地位的汉化鲜卑窟,石窟中佛像的风格更多地保留了云冈石窟的特点,其规模当是龙门石窟周边小型石窟群中的佼佼者,石窟内拥有帝后礼佛图的洞窟之多、浮雕画面之广,仅次于巩义市的石窟寺。其精妙的石刻造像、丰富的艺术想象、精湛的雕刻技法,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对研究我国佛教石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