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人生最高贵的幸福,是归于淳朴

道德经:人生最高贵的幸福,是归于淳朴。

“物质”的作用是服务于生活,但是世俗之人却刚好相反,将自己的“人生”服务于“物质”。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笑的一个生物,他拥有智慧,拥有主观意识和情感,总是拿自己拥有的智慧企图凌驾于万物之上,但是最后却活的比万物更加痛苦,世上的任何一个物种都比人类活得更加轻松和快乐,正是因为他们的“简单”。

如同《庄子》之中所说的一个故事: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海鸟,鲁候就命人把这一只海鸟放在庙堂上面,用美妙的音乐和精美的食物侍奉,但是最后海鸟却因为惊吓过度而死。

海鸟喜欢的是自由自在的大自然,喜欢在野外觅食,喜欢在天空中翱翔,但是人却将自己喜欢的美食、美声、美乐,这一些世俗的东西强加在自然之物上面,最终让鸟快速的死亡。

这不就是一种笑话吗?人总是夸大了外在事物对于人生的作用,但是殊不知,人生最高贵的幸福是归于淳朴,最有质量的人生是内心的清静。

物质固然重要,但是它只是某一个支点,物质一定不能涵盖于灵魂之上。

《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五彩缤纷的世界让人眼花缭乱,各种音乐喧嚣使人听觉失灵,美味佳肴让人舌不辩味,纵情狩猎让人内心发狂,奇珍异宝让人心生不轨,而圣人只求三餐温饱,却不追逐声色之娱。

人总会因为外在五色五味五音的诱惑,让自己丧失内心的理智,当外在的物质欲望浸染了自己的淳朴之心时,内心的妄念便由此而生。

而一念起则万恶生,当一个人的内心存在着超出当下生活的妄念时,人生必然会出现问题,小到内心无法满足妄念的痛苦,大到为了满足妄念,而生出的丧失道德和底线的罪恶行为。

所以一个人最合理的状态,就是“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所以应当舍弃物欲的诱惑和华而不实的虚名,而保持简单素朴而又满足的生活。

在道家思想中,人可以有高的追求,但是应该保持合理的欲望,将自己的欲望化育在一日三餐温饱,一宿安眠即可,无需去追求那些山珍海味,亭台楼榭,因为外在过多的物质,除了能给自己带来内心的空虚之外,并不能给自己的灵魂任何丰盈和满足。

古人云:世人以心肯处为乐,却被乐心引在苦处;达士以心拂处为乐,终为苦心换得乐来。

世人都把自己心中的欲望得到满足当做快乐,然而却被快乐引诱到痛苦之中,通达的人却以能够经受不如意的事为快乐,最后用自己的一片苦心获得了真正的快乐。

人生痛苦皆因执念,当你误以为那些外在的欲望,能给自己内心带来富足和快乐的同时,这时的万物早已经成为自己内心最大的枷锁,外物的得失都会成为牵动心绪的根源,这样的人生只会充斥太多的嘈杂和无奈,怎么谈得上波澜不惊,怎么谈得上万事不入于心呢?

古人常提倡“宠辱不惊”的智慧,无论外在的物质利益怎么变化,得到抑或失去时,自己内心仍然不惊不澜。

这无疑是一种高境界,但是这样的境界前提,则是以客观和淡然的心态去认知外在事物对于人生的影响,当你不以外在的物质为人生主导时,那么万物的得到和失去,对你有什么作用呢。

所以摆正物质和人生的关系,物质只是人生的某一个支点,而不是人生的完全核心。

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廛,居然净土。

是被羁绊还是能够解脱,完全看自己的内心,如果内心能够了悟,那么屠户酒肆也会变成极乐净土。

人生的痛苦又怎能怪得上外在的环境呢,心有安然,世界满是乐土。

文|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