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思维】三思而后行与三思而不行
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的古训出于《论语》,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教我们要养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
“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
因此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是重大问题时,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拿不准的时候多听听旁人的意见,也很有好处。
“三思而后行”对问题的完美解决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个快速多变的社会中,稍一犹豫,时机会在瞬间错失。有的时候考虑得太多也是不好。正如鲍威尔曾经讲过的:在作决策的时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的决策。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
“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去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立于不败之地。
三思而不行
如今很少有人认真读古代典籍,以讹传讹的东西特别多。比如这个“三思而后行”,很多人认为是孔子提倡的。其实,恰恰相反:是孔子反对的。
孔子为什么反对三思而后行?因为,三思过后,正义往往不行,行的,往往是私利。
鲁国正卿季孙行父,谥“文”,史称“季文子”。此人非常谨慎,做事三思而后行,大家都佩服他。后来孔子含蓄地批评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明人李贽倡“童心说”,说人必须保持一颗童心,方为真人。
季文子是个“乡愿式”的人物,极世故,极精于算计,算来算去,算到最后,总是为自己打算。岂止是他,任何一个人,祸福利害计较太深,总不能见义勇为。所以,孔子说,再思,可矣。想得太多,人便退缩,长此以往,人便委琐。人一委琐,便不足观。
如何是童心?李贽的解释非常精彩:“最初一念之本心”!为什么是“最初一念”?因为,最初一念的判断,往往是价值判断,是善恶美丑的判断!比如,看到有人在大街上行窃,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是一个犯罪行为,必须制止。
但是,第二、第三反应呢?就很可能是这样:我制止他,我会不会受到伤害?我还是不管了吧?
今人钱穆注《论语》,于此则下,注曰:“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做事贵于果断坚决,想得太多了就变成为自己打算了。)
“多思转多私”,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很多谨慎人、精于算计者的道德底色,也说出了很多算命打卦之人的真正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