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酒那些事:巴黎审判
说起美国葡萄酒历史上的著名事件,除了之前我们聊过的“禁酒令”,就是最为世界葡萄酒行业津津乐道的1976年“巴黎审判(Judgement of Paris)”了。
这一著名的黑天鹅事件,可以说是现代世界葡萄酒行业的一个分水岭。在经历了“禁酒令”,“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连番蹂躏后,美国的酿酒业终于在上世纪50~70年代逐渐恢复并繁荣了起来,在1976年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那么这一年“巴黎审判”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还要从一个叫斯蒂芬.斯普瑞尔(Steve Spurrier)的英国酒商说起,这位老爷子至今也还是活跃在葡萄酒圈的大拿。1976年时他还是个小年轻,拥有一家精品葡萄酒专卖店和一家葡萄酒培训学校。他的店开在使馆区,主要做英美法中产阶层的生意。
有一次,他想办一次品鉴活动。听助手说最近有些美国酒不错,而且1976年刚好正逢美国建国200周年,所以就想办一场法国酒PK美国酒的活动。但当时美国酒在国际上是籍籍无名的,大家以为美国人只喝可乐。而他自己也不了解美国葡萄酒,在朋友的推荐下,挑选了加州纳帕酒庄的红白各6款参与评比。法国这边则是红白各四款。整个品鉴会共20款酒。
- 现场照片,中间是 Steve Spurrier
1976年5月24日,下午3点品鉴会在巴黎洲际酒店展开,为了保证公平,全程盲品。邀请来的评委一共有九位,全是法国人,而且都是行业内有头有脸的人物,其中还有现任的罗曼尼康帝的庄主 Aubert de Villaine。但是除了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其他邀请的媒体都没来。因为他们认为法国不可能输,这场评比根本没有什么新闻性。
当时参加评比的法国酒可是有二级名庄玫瑰山庄,雄狮庄园,以及一级庄木桐和侯伯王。但当结果出来之后,全场人包括斯蒂芬自己在内,都傻眼了。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的第一名全是美国酒。不少评委都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有人想要收回自己打的分数。
由于这件事太丢脸。在场的评委和后来得知结果的法国媒体都选择噤声,可最后还是被现场的那位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给曝了出来。
这一下世界葡萄酒行业可算是炸了锅了,参与评比的美国酒卖脱销,因为人人都想尝尝打败法国名庄的葡萄酒是什么滋味。这件事也给加州的葡萄酒行业,乃至整个新世界葡萄酒打了一针兴奋剂:原来只要我们努努力,还是可以打败法国名庄的嘛!
所以法国葡萄酒界对这个事一直都是比较忌讳的,可是美国人却是走到哪儿吹到哪儿。好莱坞甚至以此事件拍了部电影:《酒业风云》,推荐大家可以去看一看。虽然因为剧情需要做了一些改编,但大体上还原了这次事件。
你以为这事儿就这么了结了?NO!法国人可咽不下这口气!
此后很多年,法国的主流媒体一直质疑这次评比,并且声称法国酒需要陈年后才会展现出最好的状态,而美国酒没有那么长的陈年能力。
终于在2006年,也就是30年后,重新评比了一次,并且同一时间在伦敦和纳帕举行,用的还是当时同样年份的酒(由于白葡萄酒陈年能力有限,不参与此次评比)。但这次评比的结果,法国酒的成绩却比上一次还惨!最好成绩还是木桐,但是直接掉到了第6名。从此法国人彻底消停了,再也没有人质疑美国酒的品质了。
2006年加州重新评定结果
其实现在回顾整个事件,法国酒被打败不是没有原因的。加州纬度和波尔多相近,风土环境丰富且优秀,种植的也以波尔多品种为主。很多酿酒师都在法国,意大利学习过酿酒,在酿酒时也学习参照了波尔多。技术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美国酒的品质。这次事件也直接导致了世界葡萄酒的革新,比如飞行酿酒师的诞生,法国酒庄投资新世界产区和新世界葡萄酒的崛起。
PS: 巴黎盲品会的结果,除了改变世界葡萄酒行业的格局和锻造一批纳帕顶尖的膜拜酒,还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后来有不少希望能快速打出名堂的酒庄,都采用了这种方式:把成名已久的名庄作为比拼对象,寄希望在葡萄酒“江湖”中一战成名,如后来的“2001年柏林盲品会”。
可是这就可怜了那些“拉菲”,“拉图”等名庄动不动被人拿出来PK一番。就像武侠小说中的少林和武当,虽然每次都被各种主角高手来回虐,但依然是江湖中的“泰山北斗”。谁让你水平高,名头响呢!各位看官,你们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