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来治一治优柔寡断
◆ ◆ ◆ ◆
今天,就来治一治优柔寡断
◆ ◆ ◆ ◆
人天生就是一种很纠结的动物,身上的器官都要成对的存在,两个眼睛,两只胳膊,两条腿,生怕只有一个的时候会感到孤单;而人又极度挑剔,不愿意让任何一对器官完全雷同,硬是要两个眼珠不一般大,两张脸面积不同,两只手掌大小不一,这样任何一个单拿出来都不可替代。而人又要面临着比身体器官差异复杂得多的选择,所以纠结就成了在所难免的事。
先天的特性,再加上后天未加修正的恶化,我身上优柔寡断的性格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我也时常受此困扰,例如和朋友一起点餐时的犹豫不决,找女朋友时的怯怯懦懦,到现在毕业季找工作时的飘忽不定。总之,我不是一个决绝的人,我很清楚长此下去会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不利,必须拿出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
于是,今天我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结束了我长期以来的纠结。我再一次拒绝了在别人看来也还不错的工作offer,这次拒绝意味着我放弃了一次拿到北京户口、成为北京人的机会,也可能预示着接下来的我可能沦为北漂的命运。我自己先前一直拿不定主意,身边的朋友也都在劝我慎重考虑,一直建议我签约。我喜欢写东西,做记者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可以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文笔,又积累人脉和社会资源;而北京户口,似乎也是一个非常诱人的因素。只是我想得不够接地气,生活得不够现实。我为放弃自己喜欢的、学了多年的英文而感到惋惜,也为以后要用自己青睐的文笔去写规格严肃的新闻而感到担心,我怕我的英文长期不用会变得生疏,我怕我的文字会成为固定的模式。坦白地讲,我是很喜欢写东西,对身边的一切都感到好奇,有用文字去将它们和我的感悟一并记录下来的冲动;我也很喜欢北京这座城市,它的底蕴和文化积淀,它的活力和现代气息,除了时不时来搅局的雾霾,北京在我心里是完美的。
令我感到不习惯、不舒服的是,我不想自己的日子过得太过平淡,一成不变的生活很快就会让我厌倦,而我在厌倦了生活之后,一定会无比厌恶自己。也许是我想错了,我站在门外,看北京新闻这间房子里的风景,也许就像一只青蛙躲在井底看天空一样。也许,我的想法都是错的。只是,我不想去冒这个险,不想用我的五年去做一次尝试。但我的决定也不是盲目的,在四舍五入三十的年龄里,再做出盲目的决定,是非常可笑也是不负责任的。我不过是仗着自己还不算太老,还有机会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放手一搏。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不是吗?不愿冒险本身就是一种冒险,它的代价是过得不快乐,或是沦为平庸。
以前给自己定了各位,希望成为一名“二流翻译、二流记者、三流作家”,也许成为“二流记者”的可能性率先被排除了,但剩下两项我一定会坚持下去,不然“二流记者”的牺牲就没能发挥应有的意义。下午我跟部门主任和HR说:“我还是喜欢英语!想从事用得着英语的工作!”神情诚恳,态度坚决。既然斩断了后路,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把英语学到足够好,这样才能离“二流翻译”的目标越来越近。我还说,我的行文风格不适合写新闻,其实是不想因为写新闻扼杀了创作的灵感,葬送了一位“三流作家”的前程。以一位“二流记者”,甚至“一流记者”之死,换来一个“二流翻译”外加一名“三流作家”的存活,这个买卖其实并不亏本。
这个工作offer从报名,到笔试、面试,再到后来的实习,前前后后延续了将近小半年。一开始报名时,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因为它们当时招聘启事做得确实不错,“北京户口”+“优厚待遇”+“轻松的工作环境”确实吸引了我。再加上,本科时做校园记者和曾经在《齐鲁晚报》实习的经历,内心深处对媒体行业,对记者的工作,还是有一定的期待的。至于,后来能通过笔试、面试,纯属无心插柳,却也恰好能说明自己这么多年坚持写作的功夫并未白费。等到实习结束,要我真正做决定的时候,我却犹豫了,因为我早就把英语和翻译作为我自己的本门本派,把改投新闻视为自废武功、改投别派。
这样的事,其实我以前就做过。本科时主修的是地理信息系统,结果后来读研选了英语翻译,备考时内心无比坚定,以为遵从自己的内心虽然不一定能保证有个多么风光的未来,但至少能够收获一个快乐的心情。但这一次,我不能再变了,不是因为承担不了风险,而是觉得自己也许爱英语更多一点,相信自己所学的东西也一定能让自己走得很远。
我不怕遭遇困难,因为我清楚困难在所难免,我只是怕自己陷入犹豫不决的境地。犹豫不决比面对困难更让人心力交瘁。而现在,我又一无所有了,一无所依意味着我可以鼓起勇气去拥抱一切。离毕业满打满算还有两个月时间,而春招也将要接近尾声,留给我的机会似乎已经不多了。但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我都坚信自己的决定是对的,什么样的结果我都有勇气去面对。
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去证明。努力变成一个更优秀的自己,拼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只是不知这位少侠,能否用自己门派的武功,打出一番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