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明朝那些事之二:朱栴在总兵营里的一声叹息,道尽英雄悲凉

《总兵营绝句》-明·庆靖王朱栴

故壘荒余草渐平,路人犹识总兵营。

旌旗寂寞埋金甲,风雨还疑鼓角声。

很多熟知朱栴的人,都知道他写的宁夏八景诗,他提倡的宁夏八景,为现在宁夏的八景奠定了基础,也为宁夏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这首《总兵营绝句》就少有人知了。这首诗里,埋藏有他曾经的雄心和志气!更有那一声悲凉的叹息!

其实,他是有希望成为一方诸侯英雄的,只是,时运不济而已!

大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庆靖王朱栴“受命西来”,就藩宁夏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王爷,主持宁、庆、延、绥、四卫军务,统率数万军队,负责边镇安危,镇守塞上疆土,实行军屯,十分想成就一番事业。

天子守国门,手握兵权,那是他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之地。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随后的“靖难之役”让他的梦想成为了泡影。郁郁不得志之下,他只能寄情于塞上的山山水水,慰藉自己那颗思乡却不能归的心。

诗词解析:

故壘荒余草渐平,路人犹识总兵营。

某日,朱栴路过总兵营,名为巡视,其实不过是参观。在贺兰山下荒野中凸起的这座兵营里游走,熟悉的过往历历在目,触景生情之下,不由得想起自己那曾经的豪迈和雄壮,不能挥斥方遒,那么就写下这首《总兵营绝句》聊以寄怀吧!

旌旗寂寞埋金甲,风雨还疑鼓角声。

不当统帅很久了,看着旌旗在秋风中啦啦作响,但当年的雄心壮志已经随着时过境迁而被掩藏心底,可是,听到秋风夹雨的淅沥声,在旷野中分外清晰,就好像回到了当初那金戈铁马的时光。虽然想重振威勇,却终究只能想想而已。

落差有些大,这难免让他产生感慨,心里终究放不下。

想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分封藩王时候,曾告诫其要“勤民奉天,藩辅帝室”,朱栴到宁夏后确实也不负重托,训练军队,督促修筑长城边墙,兴修水利,将治理边疆的才情发挥到了极致,一副大明王朝有为青年的良好形象。

“年少从军不为苦,丈夫志在立功名”!

“节毛落尽志不改,男儿当(途)需自强”!

那个时候,在他的众多诗词里,抒发自己意欲在政治上有所抱负,积极进取以期实现宏图伟志之心昭然若揭。

洪武三十四年(公元1401年),朱栴由韦州(固原)迁宁夏,其地位开始下降。因为靖难之变后,朱棣秉承了建文帝的削藩策略,庆王府左右护卫都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被废除。只剩下王府防卫性质的中护卫。

这个时候开始,朱栴也就失去了镇守边疆的实权地位,成为一个只食俸禄的藩王,说白一点,就跟一个傀儡差不多。因为,朱棣把父亲朱元璋原定的“以同姓治异姓”(封皇子皇孙为藩王)改变为“以异姓治同姓”(把贴身太监分别派到全国各地对宗室和镇守文武大员进行监督)。

在从京城来的太监监视下生活,还有什么快乐可言?软禁的生活如同坐牢啊!

虽然自由被禁锢,只限在宁夏范围活动,朱栴还是想有所作为的,从他被多次弹劾里也可以看出来,他有些不安分守己,意欲抗争一下的。

他多次遭时任宁夏总兵官的史昭弹劾,缘由多样,有对朝见官员多次赐酒迟留;有煽动诱惑士达官民;侵占灵州草场放牧;派遣出使人员不走驿道;收买铁料偷偷打造兵器(明朝时候,铁料是违禁品,严禁民间使用);对不服从者用私刑等等。

另外还遭宁夏地方官员弹劾他点阅军士,制造军用武器,收购天文书籍等等。

由于缺乏史料记载,这些真假已经难以考证,不管出于什么动机,但都说明了他是想有所作为的。

既然不能用武功定边安天下,那么就用文化才情教化边地,为银川的文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吧。

明初,由于鞑靼和瓦刺的侵扰,大明王朝曾经把宁夏城的百姓都迁往西安,使得塞上成为一片无人区。后来,又舍不得塞上这个富饶的土地,又从各地征五万百姓来戍边,使得银川平原又恢复了一片生机和热闹。

虽然宁夏有“塞上江南”之誉,而实质较江南远矣。像彭时《重修儒学碑记》里说的:“其学校设自永乐初年,盖以地虽用武,而人不可不知礼乐也。”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来,宁夏的文化匮乏之一斑!

史载朱栴“天性英敏,问学博洽,长于诗文”,来到宁夏(银川)后,他自知南归无望,于是在宁夏城大造园林,广修寺庙,兴学。游走在宁夏大地上,乐于吟诗填词、选文撰志、成就斐然,被誉为“才子王爷”。

他主持撰修宁夏第一部方志《宁夏志》,不但开宁夏修志的先河,而且由于他的藩王府的刻书行为,不仅能够促进宁夏图书事业的发展,还带动了西北地区的文化交流。

他的藩王府建筑虽然是为自己享乐所建,但是,在客观上,那些能工巧匠的留下,也为宁夏的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地方和人手。

另外,朱栴的书法也是名闻遐迩,“其草书清放训雅,绝无俗碍,海内传重,视为珙壁”,在延宾馆里,和戍边大臣还有当地文人的读书交流一定必不可少。

······

他所做的一切,都为宁夏的文化和城建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结语

从这些方面来说,对于宁夏(银川)他就是一个开拓的英雄,他在银川平原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烙印,虽然从现在的角度来说,很多都没有留存和流传下来,但是,朱栴这个名字已经和宁夏联系在了一起,难以抹去!

能记住这个名字就好!谢谢您,朱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