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脑式:身心上的新陈代谢
蔡呈腾
---感受新课程之七
就像在《写在前面》中所写的一样,实施新课程以来,整个身心发展了巨大的变化:身体上是疲惫的,不仅仅是疲于奔命,而是因为有太多的东西要自己去学习,有太多的情感让自己去体验,有太多的观念让自己去转变,有太多的理念让自己去把握。
一、思维品质
曾经因为自己是教坛新秀、教学能手之类的称号而沾沾自喜。也许在当时的情况来看,有必要沾沾自喜一样,毕竟那时的教学理念与能力不能说鹤立鸡群但是也是出类拔萃的。现在反思那时的教学理念,不但会起一身鸡皮疙瘩,甚至有误人子弟的感叹。
记得是这样的教学理念为自己赢得的荣誉:
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设置一个个“思维的陷阱”,就仿佛学生的思维必须入彀才是教师成功的体现。所以,那时的课堂也是启发式的,学生与教师的配合也是“天衣无缝”的,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问题的导向性作用非常明确,“学生怎么回答”“有可能怎么回答”或者“至多也只能这么回答”之类的所有可能性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
为什么在学习?思维可以控制与把握吗?
学生是怎么思考的?他(她)为什么不沿着这个方向思考呢?教师有给他(她)沿着哪个方向思考的机会吗?
他(她)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他(她)们为什么会提出那样的问题?
……
在课堂上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广度如何、深度如何、严密性如何、逻辑性如何……
二、师生成长
如果学生的一切思维让教师把控制与把握,学生仅仅是教师课堂上的附属品而已,学生仅仅是教师课堂表演的配角而已。
也许我们太习惯于“师道尊严”了,也许我们一直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而自己应该有一桶水”的理念了。
我们的那桶水是什么水?能保证是活水吗?能保证所有的教师有那桶活水吗?不能!
对,我们的教师应该有那么一桶水,除此之外还应该有能随时供应给我们活水的“源泉”。
教师的活水不必一定要倾倒给学生,但是很有必要与学生的一杯水之间进行“相互的倾倒”。往往在“相互的倾倒”中产生了双方成长的基点。
而思维的火花从而被点燃了。
新课程的教材仅仅是一个“基本要求”的水平,是提供给我们“相互倾倒”的机会与平台,在“相互倾倒”的过程中,随时会发现新的源泉,随时有甘露降临于我们的杯子与水桶内。
三、培养目标
课堂是新课程的主渠道(但不是惟一的渠道),生活就是新课程的内容(也不是惟一的内容),社会与人是新课程价值体现。
教师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也许在世界上各种各样人当中,教师的平凡具体普遍意义。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不是伟人,只要平凡的人就可以了。
记得有一位课程专家讲过,新课程的标准与原来教学大纲的区别之一就是要求的不同:教学大纲规定了学习的最高要求,学习与教师在最高要求的规范下努力地去开创一片新天地,而新课程的课程标准仅仅规定了基本要求,只要做到基本的要求就算可以了。
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不可能使每一个人都被培养成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思想家……更多的人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是一辈子过着平凡而真实生活的人。
教育的功能是什么?中国当代教育史对教育的功能有过不同的解释,也走过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分强调它的社会功能,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了,为共产主义服务了;另一个极端是过分强调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而忽视了教育本身的社会属性。
在中国教育史过分地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的 20 世纪已经过去了, 21世纪的教育要重视人的全面的发展,当然更加不要忘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今天我们的学生因为一件小事感动过一次,也许这一次仅仅是这个学生在学生生活时间的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但它对于他(她)整个人生的成长的重要意义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