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往那儿一站,就知道你吃几碗干饭。”
戏曲表演艺术有一个独特的招数,就是演员表演的“上场亮相”。不管生、旦、净,丑,在第一次出场的时候,都要在“上场口”站一下,亮一个相。别看这只是短短的一个停顿,对于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来说,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的演员出场,一站一亮,光辉四射,神采夺人,使全场精神为之一振,被他牢牢吸住,神向往之,下面的戏,就容易见好。有的演员上场,照例走出来,停一下,毫不起眼,暗淡无光,观众对他的出现,满没在意,漠然视之,甚至还泛起一丝失望,几许沮丧,下面的表演,要赢得观众,就费劲了。正像内行有一句话说的:“你往那儿一站,就知道你吃几碗干饭。”
本期内容来自李紫贵先生的文章,乃从导演的角度讲戏曲(京剧)人物的上场形式。李紫贵(1915-1999)先生曾为京剧老生,也是中国戏曲第一代导演。我们就来看一看,他是如何「解说」人物的上场!
戏曲传统剧目中的上场形式,大体归纳一下,约有唱上、念上、舞上和溜上等几种。
/ 唱上 / 常用于剧中人物的抒情。例如《黄金台》的田单上场,虽是在巡城,可是仍以抒情为主。《连环计》的王允、《刺汤》的雪艳等等也都是如此。
京剧『黄金台』田单唱上
(录屏时长限制缘故,切了前边闷帘导板)
/ 念上 / 更多的是用于介绍人物和叙述过去的事件。常用的有念数板、念诗、念对、念引子等,也有念[扑灯蛾]的——《三岔口》的刘利华、《刺巴杰》的胡理都是[急急风]上场转[扑灯蛾],他们虽然个性不同,可是性格上都有机智、狡猾的特点,而且都带些野性。
京剧『三岔口』人物刘利华
/ 舞上 / 经常是用于人物行动性较强的时候。比如在行路时,有的骑马,如《樊江关》的薛金莲趟马上;有的夜行,如《夜奔》的林冲走边上。起霸上,常是表现武将的整装待发;《三岔口》的任堂惠上场时也是起霸,也是整装的意思,但与穿靠的武将有所不同。
京剧『樊江关』薛金莲舞上
舞上在行动中也不能不显露出人物的心情,如《八大锤》的陆文龙,打败了岳家军,得意洋洋,舞枪而上,如果仅有枪花的形式,而没有心情得意的内容,就是不好的表演。
京剧『八大锤』人物陆文龙
有一种揉肚子上,场面上用[九锤半],一般常用在人物正在焦虑之中,如《回荆州》中的赵云因刘备贪恋享乐不想回国,很焦急地上场,在京剧中用起霸上,在梆子中就用揉肚子上,看来梆子的演法好得多。《翠屏山》中的石秀,在《酒楼》一场也是揉肚子上。《白水滩》如果不带《打堂》,青面虎上场时也是用[九锤半],因他两手带铐,只得用搓链子来代替,而其作用是一样的。
京剧『翠屏山』人物石秀
/ 溜上 / 常用在侍奉人的家院等人物,但也不全是这样。例如《乌龙院》中,宋江自言自语说到「他们逃出虎口,投奔梁山」时,刘唐溜上,在后面张望,注意着宋江的行动。刘唐的这种溜上,没有任何锣鼓的交代,但他一上来,就要在戏里,而且不能脱离宋江的戏,也不能不让观众注意到。
在《鱼肠剑》中专诸与牛二吵架,伍子胥溜上,也是这种溜上的办法。这里,导演不能不注意场面的安排,不要把戏搞散了。另一种溜上,是有交代的,比如《十三妹》中,两个骡夫黄俊狗和白脸狼去送信,他们说「这封信!」把声音挑起,引出了[撕边]接「崩登仓」,十三妹溜上(也可叫做「暗上」)。
京剧『十三妹』人物十三妹 (何玉凤)
我们研究一下传统剧目中对上场的安排,可以看得出,重要的是要为上场造气氛。为一个人物上场造气氛的目的就是要突出这一人物,用各种方法激起观众对将要上场的人物的注意,同时也为了激发演员的情绪。
造气氛的办法很多,最简单的是使用锣鼓、乐曲,例如皇帝登殿,场面上奏[朝天子];大将起霸,场面上吹唢呐等;或者[长锤]打上、[回头]打上等。一个人物上场之前,一般场面上都是“缓锣鼓”,把锣鼓的节奏变化,也给观众一个准备。
例如《八大锤》中,陆文龙打胜了,大喝一声「团团围住」,一个[急急风]下场了;下一场是王佐上场,王佐是在营中等候战场上的消息,节奏不比战场上那样紧张,于是锣鼓缓下来,转成[小锣], 先用音乐介绍了环境和人物。
京剧『断臂说书』人物王佐
为了给上场造气氛,锣鼓变节奏,还可以举几个例子。如《一捧雪》,莫怀古、雪艳[小锣]同上,唱[散板],气氛很安静,忽然幕后莫成喊一声「走」,在[水底鱼]中上场,气氛马上紧张起来,他是来报恶耗的,这一变锣鼓就把人物突出来了。
再如《取洛阳》前边几个将(姚期等)上场都打[回头],然后锣鼓一变[急急风],全场都提起神来,马武才上场。《闹江州》的《排山》一场也是这样,前边几个梁山将(林冲等)是[回头]双上,场面改[急急风],白胜、李立双上。马武、白胜等在这两出戏里是主要人物,为了突出他们,这样变锣鼓,气氛就造起来了。
京剧『取洛阳』人物马武
在升帐发点时,除去一般的处理外,特别突出紧张气氛的有用四将[急急风]上,分坐两旁,起[将军令],主将(如《金雁桥》的孔明)上,这叫做「门墩子」,专用在紧急发兵的时候。至于《斩子》的升帐,先吹一个快的「发点」头子,六郎[急急风]上,正像一声紧急集合号。《战宛城》胡车压马,先吹唢呐,以示马叫,为了引起场上典韦的注意,胡车也是[急急风]上。《挑滑车》高宠挑车的时候,先起三通鼓,一次比一次打得紧,一次比一次声音高。《走麦城》关羽突围,先擂鼓,是一阵低沉的咚咚之声。这些例子,都说明用打击乐、管弦乐如何来制造上场时的气氛的办法。
京剧『挑滑车』人物高宠
上场的锣鼓总是随人而变化的,比如青衣上场,多是在较安静的气氛中,用[小锣]的时候较多;可也要看情形的不同而有变化,如《大登殿》,殿上传旨要斩王允,王宝钏这时就是在[急急风]中上场。
京剧『红鬃烈马·大登殿』人物王宝钏
除去用音乐来为上场造气氛以外,还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也是与音乐的变化相结合的)。例如有的就是以人来造气氛的。
《将相和》中,廉颇得胜归来,[急急风]众军士斜一字上,廉颇上,走马趟子。这种大摆队用起来很威风,却不能在所有的领兵回营时都这样用,例如《别姬》的霸王战败归帐,就是[纽丝]四军士一字上场。从这两种情形比较看来,它们的不同就容易理解了。
一个勇将上场之前,有的先是马童翻上,一个[四击头]主将再上场,这也是用人来造气氛的。祁阳高腔的《昭君出塞》,王龙先上,说到昭君去和番,说得是那样哀伤怨懑,然后昭君一上场,就能感动观众。
马童
这种办法一般叫做「垫」,要「垫得平」,主要人物出场才能更有效果。有的戏在主要人物出场之前,有一个为了「垫」安排的场子,就叫做「垫场子」,也叫「压场」。它应该与后面主要人物的上场有着有机的联系,是整个戏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打渔杀家》在萧恩父女上场之前,有李俊、倪荣的一场戏,就属于这种垫场子。李俊、倪荣介绍了梁山弟兄在受「招安」后的心情,这一场正为萧恩出场作了准备。这场戏处理好了,就给后面的戏垫平了。所谓垫得平,就是要求不仅要介绍得清楚,重要的是要把戏带进规定情境的气氛和节奏中去。
京剧『打渔杀家』
像场上人物说一句「夫人出堂」或者「有请公子」等,被请的才出场,一般叫做「请上」,是最普通的办法。《黄鹤楼》孔明唱「那旁来了翼德张」,然后张飞上场;《金雁桥》孔明唱「等候张任小儿曹」,然后张任上场;《回荆州》赵云念「主公来也」,然后刘备上场,也与这种「请上」类似。
也有用人物上场的地位处理来制造气氛的。举个例子,如《激权激瑜》里,周瑜回朝,众军士引周瑜上,周瑜走上高台。在这里,这样用可以介绍出东吴的军事力量和周瑜的威仪。
无论用什么方法来安排人物的上场,都是为了把人物带进戏里来。因此,导演的设计,不能专门只给上场造气氛,而不启发演员。气氛是为了帮助人物的,但主要的还是对演员内部节奏的要求。一上场就把演员带进戏,就吸住了观众,是导演极为重要的一个任务。转自 / 戏曲宝资料/《李紫贵戏曲表导演艺术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