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少春、钱浩梁、于魁智《野猪林》对比说起……

作者简介:

     文华先生,现居多伦多,出生在天津。自幼深受京剧样板戏的影响,常年对京剧研习、锲而不舍,一九八七年以《让徐州》初次参加当地的演出比赛,后又多次参加天津市组织的京剧票友演出,2007年3月23、24日在央视11频道《跟我学》栏目的票友展演中,演唱了一段《让徐州》。对《卧龙吊孝》、《让徐州》、《上天台》、《战北原》的演唱颇有心得。

“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一段低沉慢頓的前奏,肩架长枪,身穿军卒戎装的林冲与荒村野外风雪中缓缓走来,随之沉吟缓起,音色孤绝,使观众心头惨然,恍有设身处地之感。

“彤云低锁山河黯,疏林冷落进凋残”。如此千里边城之冬季昏晚,孤寂、凄凉、郁闷、压抑、无奈,沦落在此、情何以堪……

李少春用当时有点塌中的嗓子,把此时的林冲演绎的惟妙惟肖。

《野猪林》虽然是李少春靠自己深厚的艺术修养执笔改编的,但是翁偶虹这个剧作大师也没少给与支持和帮助。搬上银幕后,又经崔嵬这个伟大的导演把控,使这部影片成了梨园史上被膜拜的教科书了。

早就听说钱浩梁老师的《野猪林》深得乃师的真传,今日一睹风采,果然其独具魅力的功架、丰富多姿的表情,把这段文戏也唱出了大武生的气度,真不是那些在舞台上叽叽喳喳几句京歌的演员可比的。

从谭鑫培以情取胜开始,老生行当就基本结束了直腔直调喊如雷的模式,注重刻画人物,连英国公使都能听出老谭的《乌盆记》里,仿佛有个幽灵在哭泣,就说明京剧艺术在刻画人物上的成功了。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始,产生了前、后四各大须生始,虽然各有各的味儿、各有各的表现形式,被同行所接受,被观众所认可,皆是把人物演活了,演员都演赵云演、演武松,为什么杨小楼大家都公认是活赵云、活天霸,盖叫天演的是活武松呢?

《野猪林》这部戏问世以来,都在模仿演出,老一代艺术家能整出戏的演出,84年宋玉庆复排此戏,恢复演出了东岳庙舞剑一段,当时宋挥舞的可是沉甸甸、真的长穗宝剑啊!这可是京剧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段传奇了。可是现如今的演员,大多只会不伦不类的模仿大雪飘、长亭别妻和四月晴和微风暖这三段折子戏了。

这段唱是明显的低吟浅唱,吐字、咬字是含蓄自然的,个别字是不唱字头的,比如大雪飘的“雪”、彤云低锁山河黯的“锁”,有些字是往低处唱的,比如“山河黯”一往高唱就是激昂戏了、整个人物的形象的情绪就反了。

再说说腔,李少春文宗余,武宗杨。余的特点无句不擞,所以这段唱腔大量使用装饰“擞”音,以突出悲剧成分及腔的圆润饱满,比如慰愁烦的“慰”、去路远的“远”字,使用了擞音能把腔唱的饱满圆润,字腹和字尾及收音之间的腔中不应该出现字,应该是w-e----ei腔就是腔,如果we-ei-ei-ei都是字、就都是断句,腔自然就不圆润饱满了,去路远的“远”字应该y-ua—-an这样唱,若y-an -an-an-an这样唱既不规范、腔更圆不了,听一听李少春的原创和师徒俩人的唱腔就什么都明白了,于魁智依旧一贯的“激昂”演绎此时的林冲,既不规范,也就不合逻辑了,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第一老生的水平吗?

李少春、钱浩梁、于魁智《野猪林》之对比

这段视频里,钱老完美演绎的投入,即是自己人生经历的写照,也表现出一个京剧演员,对京剧艺术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神。

老生的悲腔要求演员通过规范化的吐字、行腔、用气、共鸣,润腔等技巧,把人物感情表达出来,使观众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此外,该戏对演员的要求各很高,要扮相、要嗓子、要武功,更要有很深的个人修养,必须把人物的身份吃透,既能武戏文唱,也能文戏武唱,在文戏中流露出武生的英豪,在文戏中又有相当厚重身份感,只有具备了这些特点,才能把林冲这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身份和气度演活,仅仅表演几个动作和嗓音,脱离了剧情和人物的感觉,很容易把林冲演“小”了。

早年间,天津青年团的著名武生王立军和雷英按李少春大师和杜近芳大师的路子,演过全本《野猪林》,循规蹈矩的再现了两位大师的风范,可不仅仅是几个唱段,比划一下动作就完了,其中“白虎大堂”一折武功戏的惊艳”表现,恐怕当今菊坛无人可以与之媲美了。有兴趣的迷们看一看就知道,为什么天津戏迷的眼里容不下没戏味儿的大腕了,天津戏迷的欣赏水平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啊。

还有一位全面继承李少春大师风范的京剧艺术大家,连猴戏演绎的都非常精彩——李光先生,凭样板戏赵永刚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也演出过全部“野猪林”退休后低调的消失在观众视野中,采访其夫人沈建瑾时说,“不要占着位子、让位于下一代人吧”!好一个大艺术家,激流勇退,留一世英明,别留下骂名,这就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写照。

这些年由于媒体传播的原因,好多优秀的剧目、演员被埋没了,仿佛京剧只有于魁智、李胜素俩人了这是很可怕的现象,对京剧艺术的发展没有一点好处,京剧艺术更需要演员认真的投入到戏里、人物里去,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精神去挖掘、宣传、甄别有深度,有广度的好戏、好演员,才是京剧的唯一出路。

《铁公鸡》这视频是王金璐大师七十多岁演出时的录像。看到大师精彩绝伦的功夫,就知道京剧艺术原来不只是唱啊?更知道了所谓“五年胳膊十年腿,二十年难练一张嘴”是多么幼稚的说法了。

凭本事吃饭的年代,马连良、裘盛戎等大师们,都会提前扒着大幕看看今天是什么样的观众,为的是以迎合现场观众的口味去演出,大师们都有从善如流的高贵品德,和戏迷也都有互动,更希望观众指正,毕竟观众才是演员的衣食父母,有观众的参与,京剧艺术才会繁荣起来。现在个别大牌演员不管剧情、人物,一股脑的一律是京歌味儿,反正都有国家发工资,对戏迷的意见、指正,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更有些观众认为,“你唱的不好,大不了下次不看你就是了。演的再怎么不好,也千万不能批评、指责演员”。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如果唱不好,就要喊倒好,演员有压力才有动力,才有利于京剧的繁荣与发展。

人人都痛恨舞台上假唱的演员,可是脱离了剧情、人物瞎唱的演员却有着大批粉丝追捧,粉丝根本不懂戏,不知道余叔岩、不知道南麒北马关外唐,粉丝追捧的是人而不是戏。演员在台上瞎唱,这些粉丝却说演员是根据自身特点的发挥。那些会演一百多部戏的老艺术家,都首先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后,才能理性的形成自己的特点。现在这些演员才会几部戏啊,十几年的科班培训,连感性认识都不深刻、连字正腔圆都做不到,哪来的自己特点?违背剧情、人物的心境去演唱,就是特点吗?可笑至极。有了这样的粉丝,再加上有些不懂戏的传媒传播、吹捧有热度的演员,把京剧唱的就像流行歌曲一样了。像王立军,奚中路,赵永伟这样的身怀绝技、名扬海外的大武生,国内媒体却鲜有报道,“挑滑车”、“伐子都”、“三岔口”这样长靠和短打经典的戏,都无缘出现在银屏上,倒是唱一首砸一首的京歌演员充斥着舞台与银屏,这可能就是京剧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高水阔知何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