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顺 | 欢欢喜喜话过年

欢欢喜喜话过年

文|程金顺

一进入腊月,赵集街便充满了年味,一改往日单日逢集的习俗,从腊月初八到腊月三十,天天都是集,天天都人流涌动,车水马龙,大街小巷,摆满了过年的用品。漫步在赵集街上,感受着年的气息,年的文化,年的习俗像电影一样放映开来。
1、什么是年。
年在甲骨文中是禾与千的组合,有庆祝丰收之意。而在传说中,年是一种狮身牛头的怪兽,每到腊月的最后几天出来吃人,在人类与年这个怪兽的斗争中,发现它怕火、怕红、怕响声,于是就用贴红春联,放鞭炮,除夕夜烤火的形式来驱逐年这个怪兽。据历史记载,年成为节日,始于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主持制定太初历,正式确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民国成立后,正式采用阳历,将每年的1 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元旦改称春节。纵观庆祝新年的方式,城市过年比较热闹,农村过年注重仪式。
2、吃五豆
年是农耕文化与天文历法结合的产物,打着深深的农耕文化的印记。进入腊月,人们过的第一个节日便是吃五豆。即腊月初五这天,人们把豇豆,绿豆,豌豆,扁豆,黄豆放在一起熬成粥,全家人一起喝粥,意在庆祝五谷丰登,也在祈祷百毒不侵。
3、喝腊八粥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系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成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在我童年记忆里,腊月初八这天,母亲一大早就在准备过腊八节的食材:一把绿豆,一把豇豆,一把豌豆或扁豆,但总是凑不齐八种,只好用玉米糁来代替,熬一大锅,让我这个小馋嘴猫吃的肚子撑的疼。现在生活好了,腊八节大多人都不太重视,何况腊八粥随时都有卖的,就用包饺子,吃火锅代替了。
过了腊八,天长一乍把。年的大幕也正式拉开。
4、二十三,炕灶干
二十三,又称小年,年在二十三夜晚。口口相传,二十三夜晚,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把在人间的所见所闻向玉皇大帝汇报。人们生怕灶王爷说自己对玉皇大帝不敬的事,惹玉皇大帝发怒,降罪与人们,于是纷纷为灶王爷准备干粮,里面以糖为馅,封住灶王爷的嘴,在向玉皇大帝汇报时,嘴甜一点,多说好事,少说人的坏话。
每年一到二十三,母亲就早早发了一盆面,准备葱姜芥蒜,黑糖,白糖,在凭票供应年代,糖是稀罕物,母亲把糖藏了又藏,结果还是让我们偷吃完了,就只好用红薯糊来代替糖。灶干粮一般都是馅饼,炕好后,先敬灶王爷,灶王爷享用过之后,我们才能食用。灶干粮一般炕的要多一点,因为,二十四有娘家父母的,闺女要为娘家父母送灶干。我的外公外婆去世的早,剩余的灶干都被我们姊妹几个分享了。
5、二十四,扫房子
在农村,一年都在地里忙,平时只是把地扫扫外,厨房,棚上很少打扫。二十四扫灶,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这次扫灶,扫帚的材料很是讲究,必须要用竹子扎成的扫帚。竹,逐也。意在通过这次大扫除,逐出一年的晦气,让吉祥降临家中。
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的卫生健康意识增强了,屋子里外每天都在打扫清洗,二十四,扫房子,也就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活动。
6、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四扫罢房子,二十五就进入年货置办的过程。在八十年代以前,什么时候到杀猪是食品站的权力,私人是不允许杀猪的。但磨豆腐却不在限制之列。起先人们用小石磨磨黄豆,后来有了电磨,人们就用电磨磨黄豆。磨好黄豆,再用细布将渣过滤出来,把豆浆放在锅里熬,熬出豆腐花,再用石膏或酸浆制成的卤水点凝成块,最后出锅放在木框中压制成豆腐块。
在改革开放前,豆腐对于大多数人家,像肉一样也是奢侈品,有些人家,一年到头,别说吃肉,豆腐都难得吃上一回。所以二十五,磨豆腐,在过去,只是少数人家的专利。不像现在,豆腐天天有,想吃就去割。二十五,磨豆腐,也就成了俗话。
7、二十六,割块肉
二十六这天,食品站安排人到各村去杀猪,此时,猪经过一年的喂养,早已长肥。杀猪之前,先把猪按膘水划分等级,按等级确定收购价。当时的猪肉并不贵,每市斤只有六、七毛钱。但是,人们仍然割不起,只是象征性的割个三斤二斤,家里养猪的,就割个猪脖项,用来敬神,保佑猪不生病,长得快,早出栏,早生钱。这些都是过去的老典故了。现在猪肉供应已放开,只要有钱,天天都能吃肉,吃多少都没人管。2019年猪肉价格飞涨,猪年猪贵,仍挡不住人们过年的步伐,猪肉照割不误,牛肉、羊肉也进入平常百姓家。
8、二十七,杀只鸡
这样的习俗,在八十年代以前,在本村是不存在的。笔者记得,家里很少杀鸡,也舍不得杀鸡。在我的幼年,鸡就是我家的银行,一个鸡蛋能卖五分钱,能买来两盒火柴,还余一分钱,这一分钱还需交给大人。除非鸡老死病死,即使是公鸡也舍不得杀,也要拿去换钱。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过年杀鸡才成了习俗。
9、二十八,把面发
过去,到二十八这天,大部分人家都在准备发面蒸馍,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敬神。中国的农村,虽然经过文化大革命改造,但神的思想深入骨髓,因此,过年,对农民来说就是敬神,就是祭祀祖先。供品是不能缺少的。最经济,最实惠的供品当然是馒头了。而冬天气温低,面不好开,临近年关事务又多,二十八发面蒸馍,与年三十距离不远,有利于保鲜,因此,二十八,把面发是有一定道理的。自从搬迁到赵集以后,由于住的离街近,卖馍的又主动送货上门,现在即使到了二十八这天,人们也不忙着发面蒸馍了。
10、二十九,坐定守
通过从二十五到二十八的准备,年货基本已置办齐备,就只等着过年了。这一天人们只需上街买几副对联,几挂鞭炮或烟花就可以了。会书法的人,就从二十四开始支摊子,到了这天更是繁忙,人们把对新的一年的希望全寄托在对联上,看着书法家们笔走龙蛇,把自己的心里话变成了优美好看的文字,心里都是乐滋滋的。
11三十,捏鼻儿
三十,捏鼻儿,就是包饺子。三十这天要办的事儿多。
一大早起来,吃过早饭,就准备贴对联。这贴对联,除了是为了驱除怪兽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宣告自己已在过年,有外债的人,对联一贴,债主们就不能再来讨债了。因此,有外债的人,二十九就把对联贴上了。但现在人不信这一套,若有外债,三十这天不管贴对联与否,照常讨要。在六七十年代,对联主要以毛主席诗词为主,“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等是常用的内容,改革开放后,对联内容也百花齐放,“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大年初一财神到,四季平安富登门”“家住宝地财源旺,宅聚黄金人寿康”等包含美好祝愿的对联比比皆是。即使是重孝在身,也要贴上绿的,黄的对联,对联的内容也依然是吉利庆祝之语。
如果说早饭可以草率完成,但中午这顿年饭却决不能草率。此时在外打工,忙于事业的人已赶回家中,中午这顿饭,应是举家圆圆饭,要么在饭店,要么在家中,丰盛是必须的,鸡鸭鱼肉是不能少的,在吃饭之前,一家人摆上供品,隆重地祭祀列祖列宗,天地全神,放一挂鞭炮,才能入席开饭,喝一杯红酒,说几句祝福语,把年的味道酝酿得浓浓的,醉醉的。
到了夜晚,一锅团圆饺子早早就煮好了,或者仍坐在酒店里,摆上一桌丰盛的酒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庆新年。然后就是守夜,此时大人们交代不许咳嗽,不许说死啊,没有啊等不吉利的话,为了预防万一,墙上早贴上“童言不忌”的红纸条。过去没有电视,一家人围坐在火堆旁,山里人年夜烤火有讲究,烤火的木材必须是柏木。父亲说,柏树的香气能让流着血的九头怪鸟不敢靠近,否则,它的血滴到谁家,谁一年都要倒霉。再者,三十夜不能睡觉,要守岁到天明,否则,一年都不精神。当然,现在年轻人才不信这一套,十二点放罢鞭炮就去睡了。
灶王爷是二十三上天言好事,除夕夜下界保平安的。因此,春晚零时的钟声一响,人们再次摆上供品,燃放烟花爆竹,迎接灶王爷的归来。而爆竹的燃放也有讲究,要一次点着,燃放途中不能停顿,否则就不吉利了。爆竹还需要有瞎火的,让小孩子能捡着鞭炮,不能让小孩子因没捡着炮而说“没有”这样不吉利的话。
12、初一,拱脊儿
过了除夕就是新年。初一这天,作为晚辈的,要给家门的长辈拜年,过去的拜年要俯下身去,给长辈磕头,否则,长辈会生气,既不给吃的,也不给赏钱。给长辈拜罢年,再上祖坟上祭拜一番,然后才能跑着玩。
过罢年,从初二开始拜年,初二这天只能给舅家拜年,初三给姨家拜年,初四才能上姑家拜年,过了破五即正月初五,人们就可以张罗着一年的活计,该出门打工的出门打工,该下地干活的下地干活。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庆祝活动全部结束,新的一年便正式开始了。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程金顺,河南邓州人,市赵集镇西岭幼儿园园长。中学一级教师。本人业余爱读书,喜欢写作,邓州市作协会员。《豫西南文学》编委。

(0)

相关推荐

  • 古诗词中的腊月

    在中国民俗中,我们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 ...

  • 灶王爷:我太难了,吃了人家的嘴短,不过嘴甜也没坏处

    灶王爷:我太难了,吃了人家的嘴短,不过嘴甜也没坏处   今天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王的日子. 小时候到这一天就会特别兴奋,喊唱着传颂千年的乡村歌谣: "二十三,过祭灶,老头对着老太笑,老太问他笑 ...

  • 年●味/陈和建

    文/陈和建 年●味 许多人都在说,现在过年,其年味越来越淡,特别是辛丑,也许是受疫情影响,更是淡得无法用语言描述.虽然是春意盎然,但春的气息没有给过年一个浓烈的映衬,酷似古代的传统佳节在现代的环境中所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欢欢喜喜话过年/刘强

    一阵阵鞭炮的炸响,一束束礼花的燃放,一张张喜悦的面孔,一桌桌丰盛的年夜饭.大年三十晚,太空在闪烁,大地在颤动,寒意浓浓的夜风,向人们呼喊着:过年啦! 从野草泛黄树叶飘落的初冬,到鸡鸣猪叫熏肉飘香的腊月 ...

  • 【原创】《话过年》 作者:刘润田 朗诵:刘月兰

    第415期 话过年 作者:刘润田 朗诵:刘月兰 年 中国的传统节日 也是一年中最大的 节日 喝了腊八粥 年味渐渐浓 人们开始杀猪宰羊 炖鱼剥虾 蒸年糕,做豆腐 置办年货一应俱全 儿时的我们盼过年 过了 ...

  • 【中州作家】程金顺:父亲的地边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93] 父亲的地边 河南邓州  程金顺 这是一个美好的早晨,东边的晨光掀亮了天空,村边的麦田上,笼着乳白色的雾气,斑鸠在杨树林里"咕-咕-,咕-咕-&qu ...

  • 闲言碎语话过年

    闲言碎语话过年 (济源晨报曾经发起一个讨论:列列你的过年清单,算算该花多少钱.随感而发,请多包涵.) 说起过年花钱,由于咱挣的太少,就不敢和各位拆招亮剑了.俗话说,吃饭穿衣亮家当,对咱普通老百姓,过年 ...

  • 蒋子赢:春节时候话“过年”

    春节时候话"过年" 蒋子赢 关于"过年"的起源. 在我们现代的日常生活中,还一直沿用着两种历法:公历和农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即新年,或新春的第一天,这是一 ...

  • 咱们村||贤”话过年/魏凤贤

    "贤"话过年||编辑宋磊 魏凤贤 小时候,真的天天盼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平时想吃又吃不到的美食:只有过年,才能穿上平时想穿又穿不上的新衣服:只有过年,才能见到平时想见又见不 ...

  • 小说坊 | 程金顺: 曹半仙赴宴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曹半仙赴宴 文|程金顺 我们村的曹四爷因为懂阴阳,善批命被人称为曹半仙.又由于爱喝酒,喝酒时又不喜欢喝闷酒,要有人陪着猜枚才动酒杯,加之年纪又大,辈分又高,村里只要办酒席 ...

  • 程金顺 | 我是你的庄稼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我是你的庄稼 文|程金顺 今年的天气有点怪.自农历三月谷雨下了一场透墒雨以来,再没有下过一场透墒雨.割罢麦子要种秋,但因为缺乏雨水,土壤干硬得连旋耕机都工作吃力,种子就更 ...

  • 程金顺 | 善良没有错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善良没有错 文|程金顺 以前读<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我曾憎恨过狼的薄情寡义,也曾叹息过东郭先生盲目的善良,险使自己命丧狼口:后来又读了<农夫与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