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两岸波心荡,灯火千家眼底收 ‖ 登汀州古城墙
登汀州古城墙
古邑今来作胜游,相携朋侣数登楼。
弦歌两岸波心荡,灯火千家眼底收。
城野云霞随变幻,乾坤日月自沉浮。
无声但有汀江水,未改南奔昼夜流。
长汀,古称汀州,位于闽西汀江上游,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晋代置新罗县于长汀,从盛唐到清末均是州、路、府的治所,亦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有“客家大本营”和“客家首府”之称。明清时称汀州府,长汀、连城、宁化、清流、归化、上杭、武平、永定八县属之。作为在宁化出生成长的我们来说,其实汀州就是故乡。
被称为“中国的十大国际友人”之一的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曾说过:“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山城,一个是福建的长汀,一个是湖南的凤凰”,于是这句话经常被作为长汀的介绍词。其实路易·艾黎说这话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他的感受或许是真切的,只是百年之后,凤凰古城还大致保持着原貌,早已成为国内著名的旅游胜地,而长汀古城却已面目全非,这座历史地位堪比福州、泉州、漳州的古邑,现在却只是龙岩市下辖的一个普通小县城,世事浮沉,令人兴叹。
然而,长汀毕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县城中随处可见众多沉淀着历史尘埃的古老建筑。最显眼也最著名的,当然是汀江岸边的汀州古城墙了。我们进入长汀县城时恰值华灯初上,登城墙而漫步,两岸灯光波影历历在目,管弦歌舞声声入耳。更有一轮明月辉照古今,不知今夕何夕!
汀州古城墙始建于唐大历四年,至明清时期,汀州古城墙总长为5000多米,设有12个城门,“枕山临溪为城”,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及“佛挂珠”的独特格局。现保存完好的城墙近3000米,将朝天门、五通门、惠吉门、宝珠门联结在一起。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1月,长汀县政府重修的济川门建成。
汀州城墙曾是长汀人引以为傲的建筑,古城墙曾有四大城门,朝天门是汀州府四大城门之一,俗称东门,原名兴贤门,明洪武四年进行修葺,以砖石砌之,上有门楼,门固楼高,形势雄伟,便改名朝天门。清代汀州知府鄢翼明又重修,城楼主体建筑于城门高台之上,层层飞檐,凌空高翥,列为汀城胜迹“东翘舒啸”。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墙逐渐被拆除,“余者十之二三”,现在为了恢复城市古貌,如今又开始修复汀州城墙。
三元阁门楼是汀州最古老的城门,原名鄞江门,后改为广储门,是唐朝大历年间汀州刺史陈剑迁徙州治建筑土城时的城门,历代均有修缮,清代为三层城楼,阁基是原古城门,用方块石条堆砌,上边用城墙砖砌成,翘角飞檐,甚为壮观。
今天的三元阁己成为长汀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南门下有三座白石拱桥,阁北则为宽阔的园林广场,两边建有与其风格配套的琉璃瓦房仿古低层民宅。整个三元阁长廊飞檐,灯笼摇曳,加上四周的商店市场,古色古香。夜间的三元阁流光溢彩,广场上歌舞升平,是古邑府城的文化娱乐中心。
三元阁往南,青石板鹅卵石铺就的南大街古香古色,街道两边古建筑大多尚保存良好。南大街尽头就是宝珠门楼,双重城门,中间有天窗,两廊马槽连接,建筑风格独特。据说当年红军攻占汀州就是从此城门中列队而入。二楼雕阁画栋,是一座小小的寺院,瑞气氤氲,庄严雅致。
现存城墙自朝天门至惠吉门近河一带,长1125米,还有城门楼3座。城门楼皆明清时期砖木结构,气势雄伟。城墙上灯笼高悬,旗帜招展,是古城最为亮眼的一道风景。
城墙之外,汀江静静流淌。与国内大多数的江河东流不同,汀江一路向南而去,在梅州大埔与梅江汇成韩江,经潮汕入海。当年汀州的繁荣全是因为这条母亲河,汀江连接客家地区与潮汕地区,汀州成为重要的的贸易中转站。
曾经的汀江上桅杆林立,百舸争流,不过如今随着河道的处处拦截,汀江水运基本已成历史。老城人因地制宜,把城墙上的凉亭水榭、假山奇石演变成休闲娱乐的上佳之地,山歌嘹亮,管弦悠悠,人间烟火尽在这千年城池之上。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