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太极拳家王新午先生详解太极拳,值得一看!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太极拳经》语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亦有作须领者。顶劲,即头顶悬之意。劲,即人身之中气,虚领顶劲,言顶劲时,衣会之处要虚。又言虚虚领起顶劲也,如系重物于线,虚缓提起之意。若作须领,则言务须领会此顶劲之意。又有作虚灵者,盖即周身俱要轻灵之意,对实重笨滞而言也。顶劲上提,脊骨须正,头不倾斜,目平视,颏內含,头顶平,非故意做作,要出于自然。习顶劲者,每多用力用意,用力则项强,用意则作态,故顶劲必须虚领也。浅言之,头一用顶劲,则精神陡振,虚领之,则动作无滞,觉全身轻利。且头为一身之主,头正则身正,头用顶劲,振起精神,则全身之精神,无处不振矣。此为习太极拳入门须知、终身不易之要诀,凡一举动,必须如是也。“气沉丹田”之句,各家拳术多有之,太极拳尤重。气者,呼吸之气也。沉者,下沉也。丹田亦名气海,在人身脐下三寸。脐为人体之中,沉气于此,则身有所主,而不易动摇。惟不得如外家之努力逼气,须以意下沉。如水中微尘,自然下沉,而不加以压力也。久之精气日聚,身如山岳,全体之气,积于丹田,则沉着而效大,健身致用,两有余矣。按人体以三节分论,头居最上,要顶劲,主于虚。丹田居中,要沉气,主于实。脚居最下,为全体重量所寄托,在理应重而实轻,盖上下皆应轻灵,而居中之丹田独宜实也,是所谓“气沉丹田”,系指全体之气而言,沉字有集中之意。一般言气者,皆兼意而言,不专指呼吸之气。但仅言丹田以上之气,用意下沉,而于丹田以下之部分,若腿若脚,俱忽视之。夫丹田以上之气,固下沉于丹田矣,然则丹田以下之气,若再下沉,不将沉于两脚中否。就已往观察,不知丹田之功者,姿势太高,不能下势,飘浮若无根之草。知之者,观其动作,多痴重若牛,两脚着地,类以全力下踏,即移步亦极迟滞,岂非气沉两脚之明证欤?若衡以猫鹄之义、蛇雀之形,则瞠乎远矣。然则下部之气,将如何至于丹田乎?亦惟圆其裆,提其谷道,则气自上升,而腿脚轻灵。换言之,即丹田以下之气,用圆裆提肛之法,而上提于丹田也。于是乎上下皆轻,而重点全寄于丹田矣。此为“气沉丹田”之真义,亦即今之习太极率者所急宜明悉而加意者也。
提吊裹护含拔松沉
提者,顶劲上领之意。由百会提到会阴,脑后由后头以下项中两大节间下至长强,上下竖起,不可过,不可不及。过则顶硬项强,不及则向前塌倾,领不起全身,振不起精神,前节已详申其意。吊者,吊裆。裹者,裹裆也。裆要撑圆,要合往,无论何势法何步法皆如是,则下部轻而旋转无滞。故吊裆有提肛之意,裹裆为筑步下根基之要诀。护者,护臀也。臀部在外功拳法中多向外翻,囚挟裆挺胸之故。太极拳则适相反,裆撑圆而臀自內收,谓之曰护臀。含者,含胸也。胸部挺出,可使肺部发育,已为运动生理学之定论。太极拳注重含胸,毋乃相反,而违生理?且每见有因是而佝偻其背者,状极难看,噫,此则误解拳经,而入歧途者也。含胸与挺胸,在生理上毫不差异。挺胸意在使肺部扩大,多吸养气。含胸则毫不着力,虚以受之,其容量或逾于挺胸。且所谓含者,含而不露之意。合口为含,如置食于口,合口則食不外露,即谓之含。盖即就口之原状合而闭之足矣,非将口再内凹之始谓含也。含胸之意亦然,即胸不外露足矣,乃学者佝偻以效橐驼何哉?拳经谓“立身须中正安舒”,又陈先师长兴,立身中正,人号“牌位”,夫岂有佝偻其腰而称中正者哉,抑岂有橐驼其背而号“牌位”者哉?则含胸意非佝偻,可晓然矣。拔者,拔背也。拔背云何?太极拳之气与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须“敛入脊骨”,拔背则主宰于腰者。由是集中,而过肩,过肘,形于手指。拔背则气劲能敛入脊骨。且拔背与含胸相对,胸若存含意,则背斯存拔意矣。“凡此皆是意”,非显见于外。有会心者,自可悟出。松者,松肩。沉者,沉肘也。松肩则肩膀之骨缝开,两臂转运,自然灵活。沉肘则劲內含,而引气达于丹田。否则气劲停于肩,停于肘,终不能至于手指,且现出硬滞不化种种弊病也。
中正与单重双重
《拳经》曰:“尾间中正神贯顶。”太极拳姿势,无一势不正,而主宰在于尾闾。人体上身,全赖脊骨支柱,故脊骨之在人身,犹栋梁之于屋宇也。以脊骨全部论,当背之部,要寓外拔之劲。脊骨下端,要中正不偏。通体要直上,与头顶之劲相贯通,则上身正直,故曰:“立身须中正安舒”。凡在对敌时失败倒地者,皆因于身体不正,或俯,或仰,或偏,或倚,自己处于失败地位故也。按重学之例,“凡物立平面上,其重心不能出支撑面范围以外,否则不能维其独立。”是以支撑面愈广,则愈不易使重心出其范围;反之,若稍涉偏倚,则重心离出支撑面范围而致倾倒矣。故太极拳原则,系以防人为主,而重保持自护。能下势圆裆,则体积底面大,即支撑面广。能立身中正,则不涉偏倚,无倾倒之机会,于防人之能事已毕备矣,尚何虞有失败倒地之患乎?
“单重”、“双重”皆为太极拳之弊,然非相对之名词。世传不单重即为双重,不双重即为单重者误也。单重之弊,在于随;双重之弊,在于滞。何言乎尔?譬一手用力五十分,而他手毫无,“为上身本体自比之单重。如一足用力五十分,而他足毫无,是为下身本体自比之单重。此特手与手比,足与足较之单重耳。若以两手与两足比,如两手皆前,而两足独后,两足劲重,而两手劲轻,是则手与手比,足与足比为双重,而手与足比,则为单重,亦即全体上下相比之单重也。单重之弊,遇敌方相机而加以引力(如(扌履)采带领闪脱诸劲),则顺之而败,故其弊曰随,深言其易被敌方利用,而随之取败,不复能自制也。
双重云者,若两手用劲与方向皆相同,两足用劲与方向皆相同,皆名双重。惟两手用劲与万向背相同,为手之双重。两足用劲与方向皆相同,为足之双重。上已言之,若两手两足同时用劲与方向皆相同者,则为全体之双重。若右手与右足,或左手与左足,用劲与方向皆相同者,是乃右手与右足,或左手与左足之双重也,可名半体之双重。总之,有两手与两足之双重.有一手与一手之双重,又有一手与一足之双重。既成双重,则其弊为滞,而不能运化耳。骤视之,亦若甚有功行者,然实际应用,则不但不足以制人,以滞而不化之故,反为人所制,不败则已,敗则不复可收拾矣。其弊较单重有过而无不及。
然则去双重之弊,其惟单重,不单重则双重矣,将如何而可?曰:昔者人多误解以单重双重为相对名词,不入于此,即入于彼,故终身难得窍要,而所学终无是处。拳经云:“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以阴阳为喻,仍欠明显,然所包者大,无遗阙之憾。兹专以劲之刚柔配备解之,可执此例彼也。设两手之劲(此劲字借作力解),共一百分,左右手各得五十,分配甚均,则为双重。若将百分悉用于左手或右手,一有一无,则为旱重。此言两手,而两足之理亦然。夫对敌应用之劲,既无需乎配备之停均,亦无用于极端相反之单重,以应用之时,变化万端,多无定向,而为动力。在自扩方面,须积极免除为敌利用之机。在攻击方面,更须万分轻灵,以应敌之骤变。即此二者,自护则须除单重之随,攻击則须革双重之滞。是以两手足备劲之分量与刚柔,每为二与八、三与七、四与六之比。如仍以百分为例,右手八十,左手二十;右足二十,左足八十,此为对敌时最平之配备,即成为一平方或立方物体,亦甚平均,而不倚重倚轻,且在动力,则变化易而运用无滞,既不单重,故虽刚而不至牵动全体,自无随沉之弊。有时或右手三十,左手七十;右足七十,左足三十,此则为运动自修时之用。如再变为六十与四十之比,则仅能自护,而不足发击,故最少不得下于此例,而最多不得至九与一之比,为亢龙之悔也,此为习技击者万全之道。在此各级比例中,人数为刚为阳,小数为柔为阴,其配备固皆平衡,然其中尤以八十与二十,七十与三十之比为最适中,而合于“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原理。其结果称之曰:“阴阳相济”,与单重之有阳无阴、双重之阴阳相离迥然不同也。而此中窍要,一归诸实验,久之则无意皆意,不法皆法。惟初习者,必由规矩以求,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如茫无适从,率意为之,则焉足以及神明之域。然亦偶有以双重单重而反获胜者,是属聿致,至不安全。亦犹枪法之单手出枪,为死中求生之险着,不可以为训也。总之,理固如斯,法非定例,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若胶柱鼓瑟,刻舟求剑,岂特一太极拳之不可成功哉!
【名家简介】王新午先生(1901——1964年),山西汾阳人,本名廷辅,又名华杰,字新午。王新午从小除攻读诗书外,受汾阳人尚武重义风尚熏陶,热爱武术。八岁起学长拳和少林拳,后从乡人习练形意拳及技击之术。闲暇之余,又从伯父学中医。
1919年,王新午毕业于北京体育专科学校。读书期间,他在北平向吴鉴泉先生学习吴式太极拳、向纪子修学八翻手、向刘恩绶学习太极散手、向许禹生先生学习太极内劲。
1932年王新午在太原成立山西武术操练场,1934年易名为山西省国术促进会,任副会长,主持日常事务。抗战爆发后,王新午参加抗日救亡,转战于晋西北。1940年王新午定居山西西安,悬壶济世,行医诊病。因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被医界公推为西安中医师公会理事长,担任《医药汇刊》主编,并创办个人诊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新午于1950年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中医会议,被选为全国中医专门委员会委员。后历任西安市中医医院医务部主任、市中医学会会长、市中医业余大学副校长。同时他还是九三学社社员、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委员。
王新午的太极拳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注重实用。动作招劲细腻,快慢相兼,强调拆手单练、左右互易,拳势松柔又不失刚疾,内动外连,绵密不断,身心合一,独具特色。他的太极散手和八翻手相结合,灵活多变,打摔结合。他两臂膂力惊人,可以“二郎担山”势,左右各挂四人,绕院子转一圈,气不长出。
王新午一生勤奋好学,手不释卷,除精于医药、武术之外,还擅长诗文、书法。王新午生平著作分医学和武术两类,武术著作有《太极拳阐宗》、《太极拳法精义》、《太极拳法实践》、《岳氏八翻手》等。
丹田功秘法
以山西戴家心意拳秘传丹田功为本,适合太极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练习者参研。
课程介绍
丹田功是传统武术尤其内家拳的核心训练功法。在过去一直都是秘而不传的,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传承。一些拳谱中也有“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的说法。所以导致了很多武术爱好者虽然听说过丹田但并没有正确的认知,或者没有得到系统的传承,甚至曲解了丹田。本课程讲解的丹田功源自山西戴家心意拳,丹田功的练法是科学完整且朴实无华的,而拳法和器械皆是由丹田功衍生出来的。本课程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一步步的把丹田功的基础练习方法教给大家。
课程列表
一、浅释内家拳丹田功之秘
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以下几点:
1、什么是丹田功?丹田是哪里?
2、为什么要练丹田功?丹田功的作用和独特之处
3、如何入手去练习丹田功?丹田功的练习步骤介绍
二、身法是丹田功入手的第一步
身法是丹田功入手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正确的身法是练出丹田的前提。本节课程详细讲解练习丹田功的几个身法要领,并通过动作讲解来配合身法练习。
三、丹田贯气法——丹田功的核心机密,拳谱曰:混元一气吾道成
丹田贯气法是丹田功的核心内容,不会贯气法则丹田无法真正的聚气,丹田气不充足则丹田功有名无实。心意拳/形意拳等拳谱曰:混元一气吾道成。过去老拳师对此秘而不传。所以至今很多练习者都只停留在腰、胯、脊椎等基础身法运动阶段,甚至有的人对丹田气闻所未闻。本节课程按古传之法详细讲解丹田贯气。
四、丹田运转法——如何发动丹田气,内家拳产生的根源
丹田气足之后,如果不会发动丹田气,则丹田也是“死”丹田,所以必须会运转之法。这也是内家拳法产生的根源,内家拳是由内而外练习的拳法,内家拳是先由内后有外,根据丹田运转的侧重方向不同和拳理差异而形成不同拳法。本节课程以心意拳基础为例讲解如何以气催动丹田运转。
五、养丹田——如何高效的提升丹田功夫,丹田养就长命宝
心意拳、形意拳等拳谱中讲“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那我们平时该如何养丹田呢?本节课程会教大家如何利用生活中碎片化时间,高效的提升丹田功夫。
六、检验丹田功正确与否的十个身体特征
丹田功练的正确与否有没有标准?怎么自己检验练的对还是错?本节课程总结了十个身体特征,供大家参考研究。
七、丹田功练习中的注意事项和建议
本节课程主要讲解丹田功练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训练计划方面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