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闭症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语言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但他们可以通过绘画来抒发情感和宣泄情绪,可以把自己内心世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事情通过绘画展现出来。选取南京某康复研究中心的学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每周两次、每次 1.5 小时,共计三个阶段的绘画治疗干预实验。通过绘画治疗干预发现案主诸多方面都有正向的改变,这也证明了绘画治疗在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儿童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儿童发育迟滞障碍性疾病。一般表现为言语发展落后、沟通能力损害、人际交往障碍、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且常使用刻板重复的语言或行为方式等。在我国,从1982年起已有此病例的报道。该类儿童的心理存在一定的接受障碍,不能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不会自发寻求与别人分享喜悦、兴趣,总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只是经常进行一些小动作的自我活动,有时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不予理睬。除此以外,还会或多或少伴有其他一些特征。比如,智力超常或低下,感知觉或情感表达异常,有自伤行为等 [1]。近年来,儿童自闭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无疑是给儿童自身、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影响。而缓解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疾病,改善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回归主流社会的能力,则成为医学工作者、心理疾病研究者亟待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 [2]。以下是一例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绘画治疗干预案例,是笔者全程参与、整理、撰写的最新实践研究,极具探索性和参考性。(一)研究对象案例的当事人来自南京某康复研究中心,基本情况如下。个案对象浩浩(化名),男孩,8 岁半,江苏南京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父亲是出租车司机,大专学历,母亲是家庭主妇,本科学历。(二)个案评估浩浩与父母同住,无其他长辈及兄弟姐妹,父亲忙于工作,教育主要由母亲完成。浩浩从小就依赖母亲,害怕接触新事物、新环境,抗挫折能力弱。社会参与意识不强,有时会因为环境或事物的发展变化,呈现情绪上的突变。不过,浩浩喜欢涂鸦,对于手工制作,可以关注较长时间。自闭症儿童结构化评估(PEP-R)综合发展年龄 5-6 岁。(三)设计方案根据浩浩的身体和行为发展状况,比如精细动作能力完善,对于作品有较为完整的概念,对绘画涂鸦类的活动注意力时间较持久等,笔者设计了如下方案。每周两次,每次 1.5小时,进行十次共三个阶段的绘画治疗干预。主要目标是采用自由联想引导主题呈现,以缓解和升华案主浩浩的负面情绪,观察其自我态度与行为困扰的改变过程。二、实施过程笔者选取了三次较具代表性的绘画干预实验,依据每次作品的变化来呈现浩浩在绘画活动中发生的改变。
材料:8 开白卡纸、铅笔、水彩笔、油画棒、橡皮等。1. 活动情况描述:浩浩由妈妈带到美术治疗室,治疗师在门口与他打招呼。浩浩一直拉着妈妈的胳膊,虽然在语言上会跟妈妈道别,但一直不肯放手,更不愿意独自待在治疗室。治疗师与浩浩进行了简单的互动,随即将浩浩的一只手握紧,牵着他的手一同走进教室,至此,浩浩才跟妈妈说“再见”。接着,在治疗师的提醒下,他选择了椅子的颜色和坐的位置。浩浩安坐后,治疗师将材料和工具放在桌面上,并示范如何用铅笔、油画棒和水彩笔进行绘画。浩浩观看了整个过程,然后,治疗师鼓励他开始自己作画。浩浩坐在座位上,不安地晃动着自己的身体,犹豫地依次拿起红色、黄色、蓝色的油画棒,在白色 8 开卡纸上画线条,在画的中间偏上的部分画了一朵小花。浩浩在画到左边黄色类似房子的部分时,一边画嘴里一边发出“嘟嘟,噗噗”的声音。当治疗师问他黄色是什么时,他先是看了治疗师一眼,嘴里用不太清晰的语言说道:“房子”,然后不再理会治疗师,继续画画。在画完各式颜色的线条后,浩浩摆弄着手里的棕色油画棒,停顿了大概几分钟后,又开始涂抹起来。每换一次颜色都会停顿一下,发出“嘟嘟,噗噗”声后,接着画下一步。本次绘画活动即将结束时,浩浩又拿起黑色油画棒在右上角画了几下才停下来。2. 活动总结:本次绘画活动对于浩浩来说是陌生又熟悉的,教学环境的改变对于他个人的接受能力是个挑战。在进入治疗室之前,治疗师让他与母亲一同待了几分钟,又跟浩浩进行了简单的互动,使浩浩感觉有安全感,以此来消除他进入新环境的恐惧。在经历了进门前后的情绪波动后,浩浩在绘画时注意力较为投入,一边画画,一边用嘴发出声音,情绪放松,整个绘画过程中都没有出现阻抗行为。通过绘画这种非语言的沟通介质,浩浩很自然地呈现出自己的潜意识活动,出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是很好的开端。在绘画活动中,他也开始接纳治疗师发出的肢体或口语化语言,受到打扰也没出现情绪变化,有了初步互动。材料:8 开白卡纸、铅笔、水彩笔、油画棒、橡皮等。1. 活动情况描述:本周浩浩在进入教室时,顺利地与母亲道别,紧握治疗师的手随治疗师进入教室。安坐后,治疗师将上回制作的作品与一张新的 8 开卡纸同时出示给他,让其选择,浩浩拿起白色的卡纸开始绘画。浩浩在画面中间画了个半圆形,跟治疗师讲:“乌龟,龟……”并要求治疗师给他画一只乌龟。治疗师沿着这个半圆的形状,开始绘画,一边画一边问浩浩:“喜欢乌龟吗?乌龟长的什么样啊?”浩浩回答:“脚,游……”当乌龟的形状绘制完之后,浩浩很兴奋,拿起油画棒开始涂色,嘴巴里不时地发出“嘟嘟,噗噗”的声音,声音也由小变大,当治疗师提醒他注意“嘴巴”时,他立刻住嘴。但没过几秒钟,浩浩又随着自己的活动发出声音。浩浩用蓝色的油画棒在乌龟的下面画了很多线条,接着又用棕色的油画棒画了几颗“水草”,大体完成以后他又用玫红色线条进行了个别修饰。在修饰过程中,会主动用声音吸引治疗师,看他的成果。治疗师立刻给予肯定的回应:“浩浩,画的真棒!”他开心地晃着脑袋“呵呵”笑起来。2. 活动总结:本次绘画活动结束后,治疗师跟浩浩的母亲进行了简短的沟通,得知近期浩浩去了水族馆,回家后特别开心。由此可见,浩浩选择新的纸张来画内心里的小动物是有据可循的。另外,浩浩在最后的画面中进行了细节调整,把稍显烦乱的线条重新划分好区域和位置。此次发现:浩浩的画面构成意识较强。他在选择不同颜色的油画棒画画时,调整了好几次。治疗师根据一段时间的个案跟踪,发现浩浩的自我意识均是生理自我的表现,在给他提要求时他大多没有表现行动,依旧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因此,治疗师建议在随后的绘画治疗活动中暂不预设方案,随机应变。材料:8 开白卡纸、铅笔、水彩笔、油画棒、橡皮等。1. 活动情况描述:浩浩此次进入教室的情况与以往相比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治疗师刚与他打招呼,他就拉着治疗师的手一起进入房间,并自行搬椅子、坐好、等待。治疗师给他出示了美术材料,并示意他可以自己选择。浩浩选用了蓝色的水彩笔,开始在纸上从左往右,从上往下有顺序地进行画画。画画时依然会发出声音,但此次已变成“呼呼,啊呜”。浩浩在画右下角的“小水桶”时,开始用表情询问治疗师:“这是什么”?治疗师响应他,并告知他:“这是画画时用的小水桶。”浩浩这时有较长时间的停顿,观察周围和自己的画面后,继续下一个步骤。当画到地面区域时,浩浩出现焦虑的情绪,反复重重地画线,嘴里发出低沉的“哼,哼”声。治疗师告诉浩浩对自己说:“不要”,当治疗师模仿完他画地面的动作时,他看着自己的手,沉默几秒钟后,说道:“不要”!虽不太清晰,但很有力。接下来,治疗师与浩浩进行了游戏互动,浩浩的焦虑情绪得以缓和。快下课时,浩浩一边嘴巴里发出声音,一边继续画画,情绪放松。2. 活动总结:本次绘画活动治疗师实施了主动干预,在与浩浩成功互动的过程中,推进了他的自我意识。浩浩从自我认知到自我体验,再到自我表达的行为表现中,显现了较好的配合和意愿表达,没有出现任何不合作的状况。当然,这也是以之前几次绘画活动建立起来的默契为前提的。(一)干预后的发现通过绘画治疗,可引导自闭症儿童将被动认识逐渐转化为主动认识,自闭症儿童也会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发生感知能力的提高和沟通行为的改变,从开始只会将视线锁定在某个物体身上,转变为对周围外界环境和人的关注。比如,根据个案跟踪反馈,浩浩的班主任表示,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浩浩从来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坦露出主动想要某样东西的欲求。这次课间加餐时,别的小朋友不吃红豆馅的面包,浩浩自己很想吃,就起身拉班主任的衣服,班主任问他想要干什么的时候,浩浩指着面包表示“吃面包”。这充分显示出一点,浩浩已经开始出现从“物”到“人”再到“物”的意识表达过程。(二)干预后的总结本次绘画治疗,在自由、平等、安全、包容的环境下,治疗师一直陪伴在自闭症儿童身边,与其建立信任关系,通过绘画主题、材料和作品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浩浩在经过为期两个月的绘画治疗干预后,诸多方面都有了正向的改变,这也证明了绘画治疗确实对改善自闭症儿童的封闭状况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但据笔者的研究发现,针对自闭症儿童实施绘画治疗干预是有前提的。一方面必须要考虑案例当事人的喜好,对自闭症儿童的个人能力要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要全面了解各类绘画媒材的性能和特点,以便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最适当的表现方式,以此推进每个治疗性环节的深入发展。参考文献:[1] 孙霞 . 特殊儿童的美术治疗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61-263.[2] 崔建华,谢小璐 . 对自闭症儿童进行绘画治疗干预的实验研究 [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7):129-130.[3] 王辉 . 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及诊断与评估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9):853-856.作者简介:李敏,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侯庆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