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1776年生于德国奥尔登堡,从小接触到很多关于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方面的问题,1794年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学学习法学,历任哥廷根大学讲师、副教授,柯尼斯堡大学教席,并于1806年发表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学》,这也是被称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也因此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普通教育学》是一部从一般概念和一般关系出发来阐述教育基本原理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将教育学置于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并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教育学体系。全书主要从三编内容具体展开,分别是: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的多方面以及道德性格的力量。
该书又名《由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因为在全书的开端赫尔巴特就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一般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道德,”是形成一种道德性格的力量,德育应该置于首位。“因此赫尔巴特所言的教育,指的就是使人能够达到的道德上的教育,包括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而想要达到这样的教育,他又提出了三种方式,分别是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
首先其提出了要进行“儿童的管理”,所谓管理,就是通过某些手段,对儿童早期表现出来的某种不服从的烈性加以克服,这是一种强制性的手段,但这种管理仅仅要“创造一直秩序,而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
对于如何进行管理,赫尔巴特提出的第一个措施是威胁,但也要避免两种触及暗礁的危险,一个是本性顽强的儿童蔑视任何威胁,另一个是有些儿童太过软弱以至不能承受威胁,这样使得威胁带来的恐惧反而会助长欲望。随后,其又提出,对儿童进行管理还需要权威与爱,且最好由值得信赖的人来做,如父母。所谓要有权威就是对一些超出常规的活动进行约束,如当孩子做了什么轻率而鲁莽的时期,要让孩子知道他可能引起什么样子的损害,而假如他产生了要破坏的不良意向,那么就要受到一些惩罚,。所谓爱则是要让自己深入到孩子的情感中去,或让孩子接近于自己的情感,后者较难一些,二者需要结合起来采用。同时要注意对于孩子的爱不应该是短期的、反复无常的,而应该是长期的、稳定的,一旦获得了这种爱,那么它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管理的困难。当孩子或学生已经能够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明白地体会到智慧的引导所带来的好处时,教育者就应该建立一种靠得住的稳定的关系,来慢慢用教育来代替管理。最后,在与管理的对比中,赫尔巴特提出了他所认为的真正的教育是如何的:“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生硬的,却是严格的。”不要通过一些强硬的要求而忽视学生的愿望,而应该将学生当作“人”来看带,当做可爱的孩子来看待,在此,赫尔巴特又对教育者本身提出了要求,“教育者应当能感受到人类能够具备的一些美好与可爱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用大量的感受,来帮助儿童形成强烈的同情心,真正的鉴赏力和敏锐的理解与智慧。教育者切不可进行过度的教育,要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强制,不可侵犯儿童的个性,要为儿童的未来着想,使得道德成为性格内在的成分。
其次,赫尔巴特认为,除了对儿童进行管理,想要达到良好的教育还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即教育性教学。在阐述什么是教学、教学的计划、步骤、材料、方式、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之前,赫尔巴特从心理学出发,首先提出了一个兴趣的概念,兴趣,“就是专心所追随的、审思所积聚的对象。”他认为对于学生的培养,一定要依据兴趣来,先让其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产生坚强的行为意志,这也是他的“统觉”原理。同时兴趣的范围又不应该是狭窄的,而应该是多方面的,平衡的。
而为了实现这样多方面的兴趣并培养良好的道德,就需要通过教学来完成,因为“只有教学,才能满足平衡地培养广泛的多方面性的要求。”大自然具有无穷无尽的知识,人通过经验从自然中获得知识,通过交际获得“同情”的情感,但这些都只是极小的一部分,“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阻碍了我们获得无限多经验的可能”,这时候就需要教学来将这些联结起来,使那些没有定形的片断得到组合而变得条理化,让学生在原有观念上掌握新的观念,。那么如何进行良好的教学呢?
教学计划是一种机会的准备,拟定之前,教育者需要对思想范为深思熟虑,并对学生的需要做充分的研究,并且充分考虑各种偶然因素,赫尔巴特认为笼统的计划是空洞的。
教学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由专心活动过渡到审思活动,即先引起注意(兴趣),然后引发思考,并无限上升。
教学的材料存在与各种科学中,主要涉及事物、形式和符号。
教学的方式应该是可以随机应变的,必须“使得学生始终保持急切的期待心理。”能够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
教学过程的四阶段理论,即清楚、联合、过程和方法。所谓清楚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述,分解新观念;所谓联合就是在师生的谈话与交流中,将新旧观念联系起来;系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综合化,并寻求结论;方法即可以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其他新的场合。
教学的结果,在赫尔巴特看来,需要达到的是“心灵的充实”,这是教育的一般结果。教学的结果其实接近于性格形成的结果。
最后,赫尔巴特还提出了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那就是训育。训育与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训育也与教学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目的都在于培养,但训育不同于教学,更不同与管理。训育是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直接影响,即”有目的的进行培养”,它是一种延续的、不断地、慢慢地深入人心的和渐渐停止的过程,训育使人感受到的是一种陶冶,使得受训的人心悦诚服,在这种连续的处理工作中,只有在为了强调时才诉诸奖励与惩罚及类似手段的,从而使得儿童形成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
训育其实也是一种艺术。如只有在值得赞许时才给予儿童快乐,只有在责备达到能够进行的程度时,才对儿童采取责备的措施。而这样的过程中,教育者都必须自始至终用一种温和的情感来控制它,使它得到宽容。并且赫尔巴特认为应该进行连续的训育,通过不断的摸索了解儿童,因为连续的“训育越符合目的,并越严格地得到执行,事情就越能处理得当,越有效力。”而非偶然的训育,因为偶然采取的措施,会使得儿童留下不能持久的印象。
综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全世界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其中不乏一些局限和保守之处,如其要求一定情况下进行体罚、过分强调观念的作用、向儿童灌输宗教思想等,包括后来的发展日益变得僵化等问题,但正如列宁所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因此,不可否认,在19世纪的德国乃至世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都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甚至直到今天,其对教育界的贡献都是不朽的。
(作者:赵蓉,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