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越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洞见

不是每一种观点,都可以叫洞见
121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作者:安歌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让孩子勇敢做自己,远比懂事更重要。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素年锦时朗读音频

微博上看到一段视频。

年初六,妈妈要出门上班,6岁女儿非常舍不得,满眼含泪,小脸也慢慢开始垮掉。

然而,面对妈妈的安慰,她却忍住泪水,极力不哭出声音,让妈妈安心离开。
即便已经难过到痛哭,也在妈妈嘱托“照顾好弟弟”时,乖巧地点头回应。

妈妈说,女儿一向很懂事,哪怕受了再多的委屈,通常也只是自己默默忍住。

小女孩的懂事令妈妈心疼,同时却也令妈妈感到欣慰。

懂事,似乎从来都是一种很高的赞美,是对孩子体谅和温暖的认可。

在孩子的世界里,被称赞一句“懂事”,或许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然而,当孩子超越该有的年龄,表现出过分的懂事时,却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因为,懂事的孩子背后,往往都带着残忍的伤害。

01

  • 懂事,是孩子的被迫选择。

懂事的孩子,很容易赢得好感。

他们懂得察言观色,不会提出不该有的请求;

他们很会控制情绪,总是默默忍让,笨拙地付出;

他们似乎天生乖巧,行为也总能恰到好处的令人省心。

然而,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所的一组实验,却揭开了懂事表面下的真相:

所谓“懂事”,不过是孩子恐惧下的被迫选择。

实验开始时,研究员先拿出一个盒子,小男孩兴奋地打开,取出里面的玩具开始玩。

此时,他的眼神充满了好奇,放松又愉悦。

接着,研究员又拿出一个项链。

同时,一位不太友善的女士也走了进来。

她突然冲着项链发火,言语中满是戾气。

到了男孩自由玩耍的时间,可他看着眼前的项链,却迟迟没有反应。

他神情严肃,先是打量那位女士,瞥了瞥研究员,又低头看看项链,握紧的小手始终没有动作。

直到研究员收回项链,男孩都没有伸手触碰一下。

短短两分钟,没有任何暴力,就能够让一个原本活泼的孩子,压抑天性,陷入沉默。

为什么我们对孩子,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因为,孩子对成人有着强烈的依赖和爱。

取悦大人,得到关爱,几乎是每个孩子的本能。

当这种本能和愿望发生冲突时,孩子很容易就屈服,放弃愿望,选择取悦大人。

于是,他们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转而去迎合大人。

过分懂事的孩子,一定都有着不够安全的成长环境。

这种不安,促成了他们的乖巧和妥协。

小S曾在节目中爆料说,3个孩子,二女儿是最懂事贴心的那个。

她会每天帮妈妈倒水,还能恰好地控制好温度。

她外出上烹饪课,会坚持带一半的鸡排给妈妈吃。

她会经常送妈妈贺卡,表达对妈妈的喜爱和贴心。

但是,二女儿懂事的原因,却令人心疼不已。

作为中间的孩子,她没有得到过第一份的关爱,也享受不了最小的宠爱。

懂事,不过是她在被忽视的恐惧中,用委屈、顺从和讨好,换得来自妈妈的一点点爱。

懂事,是一种悲伤的赞美。

当孩子努力扮演懂事,他的心里,一定积压着不敢表达的委屈。

02

  • 懂事的孩子,长大后也不会快乐。

节目《少年说》中,高一女生杨栩楠,给自己两个月大的弟弟写了封信。

这个典型别人家的孩子,有着超乎寻常的懂事。

住校时,害怕父母担心,总是很少主动打电话回家;

努力把每件事情做到最好,因为怕父母会对自己失望;

因为懂事,她把自己的小情绪小任性都藏了起来...

她告诉弟弟,要爱爸爸,不要顶撞他,他很辛苦;要爱妈妈,她为你付出了很多。

女孩对家人的爱,细微到令人动容,可这份懂事,也给了她很深的重量。

所以,她流着泪对弟弟说:

“你要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可以不那么懂事,不那么乖。”

每个孩子并非生来就懂事,是他们的敏感和觉察,让他们选择了成为父母期望中的乖小孩。

可是,乖巧的表象下,被隐藏的自己并不快乐。

他们习惯了“懂事”,习惯了讨好,习惯了消耗自己,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然而,懂事的孩子长大了,他们不会拒绝,不敢发声,而且终将发现,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于是,世界开始崩塌,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不快乐。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小时候越懂事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自传体小说《人间失格》里,主人公叶藏是一个过早“懂事”的孩子。

他不遗余力地讨好别人。

比如,他装扮小丑,只为了逗同学的开心。

比如,他为了迎合父亲,揣测着换掉自己想要的礼物。

成年后,叶藏依然改不了讨好的习惯。

他说:“从孩提时代起,我就一直在讨好周围的人,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

然而,青年叶藏在压抑和痛苦中,依然走上了消亡的路。

当懂事成为生存的手段,讨好成为价值的基点,这样的孩子,内心空虚而又危险,永远都无法快乐。

03

  • 最珍贵的养育,是让孩子可以做自己。

《请回答1988中》有一句台词:

懂事的孩子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当孩子开始出现过早懂事,请不要急于去赞美。

因为,懂事是一种抉择,让孩子勇敢做自己,远比懂事更重要。

1. 接纳孩子的天性和“任性”

杜江和嗯哼参加节目时,一度因为过于“宠溺”儿子,登上话题热搜。

比如,其他小朋友都能按照要求上交零食玩具,只有嗯哼哭闹耍赖,情绪崩溃。

可杜江却没有指责孩子的不懂事,而是温柔地安慰。

他说:

有的太懂事的孩子,小心翼翼地看着大人的脸色,就失去了孩子应有的放肆和任性,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是这样。

孩子对情绪和愿望,都有着最本能的反应。

如果可以被接纳,谁会愿意咽下委屈,变得懂事呢?

懂事的孩子背后,往往都藏着自卑,藏着对被爱的不确定。

2. 看见真实的孩子,鼓励发出自己的声音

成年人,特别是父母,就像是孩子行为的镜子。

无意识的语言,却可能成为孩子行为的导向。

比如,当敏感的孩子,试着压抑需求时,一句“懂事”的表扬会令他确认值得。

比如,当孩子隐藏情绪,刻意讨好时,父母的愉悦和赞同会让他越陷越深。

作为父母,不要轻易夸赞一个孩子的懂事。

试着看见孩子顺从乖巧下的不安,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感受,学会去接纳自我的声音。

被认真看见和尊重的孩子,最终才能学会尊重自己。

3. 无条件的爱,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

青年作家蒋方舟曾在节目中自爆,自己是个讨好型人格。

她害怕和他人起冲突,害怕别人不高兴,会敏感地关注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

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中,是懂事和讨好的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反应,来自孩子成长中有条件的爱。

“你够乖,我才喜欢你”

“你真懂事,是个好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把他人的评判,当作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这种心理催动下,懂事也成了一种必然。

孩子真正的自信,应该来源于内心,来自对本身的肯定。

引导孩子不去过度关注他人评判,遵从内心,才不会过早的被迫“懂事”。

04

懂事,本身是一个美好而温暖的词。

它代表着养育过程中,孩子对我们情感和情绪的用心回馈。

但是,真正的懂事,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共情和体谅,被迫的懂事,是为了得到爱和关注的委屈求全。

真正的懂事,生于丰盈,令人欣慰;

被迫的懂事,源自匮乏,只有心酸。

点个在看,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慢慢成长,不必急于懂事。

要知道,被爱的够满的孩子,也终将学会懂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