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实习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龙湖集团北京公司,龙湖集团总部
又双叒叕到了开学的时间!这次很荣幸的邀请到了清华建筑学学士、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在读的曹学长为Duni迪优尼设计学院的凡加er们分享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习的五年经验之谈,大家可以参考学习,汲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自己学习效率up!up!本次将从四个主题为大家分享:
本篇文章主要带大家跟随曹学长的步伐,来领略清华大学的同学每个阶段都是怎样学习的——从高考进入大学,第一门课就是空间构成训练,低年级设计课课程,尤其强调的是空间、功能、尺度,过程中穿插着对大师作品的理解学习。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设计的体量、功能、空间要求逐渐复杂化,最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建筑学问题能力。清华建院的设计课程的安排总体来看还是比较紧凑的,低年级设计课程都是一学期两个设计,刚好和期中、期末对应上。本科一共17个课程设计,在大一大二占据了8个,几乎是一半的量。首先,老师指定了十个能充分体现空间构成的经典案例,让同学们去深入研究,然后再以两个同学为单位,选一个大师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并作出模型。我当时选择的是多摩美术馆,当初只是觉得它看起来非常吸引人。现在回看当时的选择,美感在于它内部空间和外部的立面是一套语言,立面真实的反映了结构。
紧接着就是研究分析它的平立剖、构图原理、功能等等基本信息。当然,作为一年级的同学,研究深度有限是必然的。老师提出一个建议, 让我们去自己做一个多摩美术馆的模型,去体会其中的空间构成原理, 老师建议我们目前主要关注空间构成就好,别的慢慢来。人生中第一做建筑模型就是在各种问题中徘徊和前进,通过做模型切实地感知了这个空间是如何营造的。第一次做的设计,是空间构成。对于空间构成到底要做什么,我们是通过两方面认识的:第二、去资料室看学长学姐到底做了什么,或者直接和他们交流学习当时认识到了一个点,就是看到前人的课程作业成果格外有用,能帮助我们很清晰的认识“要做一个什么东西”。老师让我们试着做第一个空间构成方案,然后他再帮我们解决问题、 提出建议。当时老师建议我们可以先尝试最简单的立方体,从最简单的立方体开始自己的空间构成。我当时学习借鉴了自己做的多摩美术馆模型,做出了下面的这个设计↓
老师反复强调,不要做一个雕塑出来,要做一个空间构成。我最终的方案是在交图前两周才换的,老师说“嗯,终于不是一个雕塑了”。第一次做自己的模型,内心忐忑,手也是抖的,U胶的痕迹清晰可见。评图的时候,各种模型放在一起,眼花缭乱,原来可以做这么丰富的构成。
空间单元设计开始加入了功能因素,有两个方向供同学选择:博导办公室,三人学生宿舍。课程实质上就是对小空间进行空间改造。我选择的是三人宿舍改造。
我对现在高校普遍采用的上床下桌进行反思,提出一些不同的设想。传统的上床下桌太注重宿舍的学习、工作功能,我想通过一个并不适合学习、工作但适合休闲的宿舍, 将同学们驱逐向图书馆、建筑馆、实习公司或者说户外活动。这样的宿舍应该是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我想到了曲线的表达形式,用这样的空间改造,实现关于功能的构想。
评图的时候,老师对于我的方案的评价是“曲线处理有趣生动,但是曲线可能有些肉”。那次是第一次听到“肉”来形容建筑,后来发现, 这个词是建筑学院常用的一个表达。比如:说一个曲线很“肉”,这大概意思就是,这个曲线缺乏特定的逻辑,比如场地逻辑、数学逻辑、 功能逻辑等,因而既可以如此也可以那样的一种状态,这个状态很可能是建筑学不支持的。评图的经历让我认识到,花几分钟仔细聆听老师的评价,胜过埋头苦干。这次是第一次有场地的概念,课程也首要注明了场地是这个设计训练的价值所在。这个设计课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茶室设计,一个是游船码头。我选的茶室,设计的地段是在圆明园福海边上的一个空地。
我提出了'桥’这个概念,桥在滨水地带往往能提供最好的景观,这个和我的一些经历有关。
去青岛玩的时候,栈桥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设计,吸引了这个多的游人。还有想到在上海丽思卡尔顿楼顶flairrooftop酒吧平台看外滩的经历,一个竖向的摩天楼顶端可以是平台,那么一个延伸向水面的建筑的末端也可能是一个活跃开放的观景台。于是我在这个设计里,将线性的空间延伸向水中,最终引到一个开放的平台上。艺术家工作室真正的让我感觉到自己在做一个“房子”,而且有模拟的业主。我们课程要求需要找到一位艺术家,与其沟通了解他的需要, 然后给他设计工作室。我找了我们学校音乐鉴赏课的老师,这个音乐老师说他想要简单的房子,不要花哨,能开小型个人演奏party。我希望生活起居,会客的空间包裹着艺术体量,生活的中心即是艺术。
评图的时候,老师对于平面图提出了改进意见:房间平面图的折角要谨慎,角度如果不是直角,那么尽量是钝角比较好, 锐角要慎重,尽量放在消极空间中。别墅设计其实就是对于大一所学的总结性设计,从功能讲,别墅并没有比艺术家工作室复杂多少。这次的难点在于别墅与场地的关系处理, 场地在北京的稻香湖边上,有三个场地可以任选其一。另外,这个设计需要用水彩出图。
这个设计,我想做的'白派’一些。结合场地,做了一个风车形的平面。当时对于该做什么样的设计产生了疑惑,整个人非常迷茫,而且害怕熬夜。这个设计做的非常不好,如果现在让我重做,肯定不会做那么多不正交的斜线。青年旅社设计开始,建筑的体量有了显著提高,做好一个几千平米的建筑,开始变得困难了。这个设计真正地让我体会到了“任务书”这个概念。任务书规定的,那都是规定动作,如何在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把设计做生动,是一个需要好好回答的问题。
我做这个设计的时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平面排布上,导致最后出立面表现的时候有些紧张。这次老师要求做电脑渲染,而且会对渲染进行比较多的指导。尽管如此,我还是没能渲出很好的图。只能先安慰自己,至少学会了怎么排五千平米体量建筑的平面。建筑系馆设计的体量到达了6千平米,这个设计让我头疼的地方在于软件的学习应用。这个设计,由于有曲面还要分出玻璃的划分,我临时开始学习rhino以及插件grasshoper。但是由于八周的时间很赶,大二的其他课程也比较多,要学会软件还挺费劲的。这次是真的让我明白了技术的重要性,掌握技术工具对于建筑学来说挺重要的。比如Sketchup、CAD、rhino、lumion这些软件,没有老师会专门教。某些学校是会教授CAD绘图的,清华的老师不可能教这些。那学生应该怎么办?肯定不能是野路子,肯定不能到用的时候才着急!
这次方案以后,我暂时放弃了学rhino,转而把SU以及CAD专门系统地学了一下。这个设计代课的老师很有意思,老师第一节课就说,做设计只是这个课程的一部分。据说上一次带这个设计,这位老师还让同学给自己设计的建筑专门设计家具。这位老师对我们提了几个设计以外的项目:每次一个同学讲他最爱的事物;每次课老师进行30分钟建筑学素养训练,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默写画坦比哀多的立面图。这次设计让我重新对建筑学拾起信心以及兴趣,这个设计全程没有熬夜,而且成果也还基本可以。
回到旧建改造的项目上来。这次旧改的对象是学校的照澜院,这个地方有点像清华城中村的感觉。我提出了“水院”这个概念,把废弃的院落改成人可以穿行的有水景的院落。尽管做的很简单,但老师最后给了高分。老师认为这个idea不错。这次设计让我认识到了一个想法的价值,如果从一开始就从好的的想法开始,简单的努力也很可能取到好的效果。这个设计是我做的最有热情的设计。这个博物馆设计,做自己想做的博物馆就行,我做的是元谋人博物馆,陈列、展示古人类元谋人相关种种。我希望建筑能诗意地展现远古人类。
从一开始就是做手工模型推敲方案。我认为它应当体现出远古人类世界混沌未开的景象,有着荒蛮的气质。这个建筑模型所用的红土,是从元谋人遗址附近取来的,和胶水混合,配制出涂料。我希望建成的建筑也是这样,只有现场红土的材质, 才能表达对于大地的纪念,对古人类存在的追溯。这门课做的东西很简单,其实就是排住宅楼,以及设计各个住宅楼的单元平面。学习这个课程,其实需要找知名开发商的成熟住宅项目,充分的学习剖析项目文本、模型、CAD等等, 最后运用于自己的设计中就行。这类项目不需要自己原创,毕竟其作为一种很成熟的设计类型,已经有了标准化的生产。如果说可以做什么创新,或许是在了解住宅设计的基础上,设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研究建筑学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的住宅。大师班设计是清华设计课程中最辛苦的设计课。“大师” 就是各个设计公司的比较有资历的建筑师,比如朱小地、李兴刚、董功、邵伟平等等。这个课程的价值在于让在一线工作的杰出职业建筑师带领同学们做出更具有落地性、专业性以及创造性的建筑。我选择的老师是崔彤老师,他给我们布置的课题是“空间模件单元”。崔老师认为运用模件的思想设计建筑是一个值得尝试的解决策略。我和队友以侗族如意斗拱的构件作为基本的模件,先发展成一个下小上大的单元模件,再将它们进一步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建筑。
崔老师提出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他非常希望我们多用模型, 真实地研究这个设计。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甚至做了一比一的构件模型,还做了激光雕刻的小模型来推敲构造。如意斗拱实际上是斗拱的一种变体,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具有很好的造型能力。隈研吾的一些作品就是运用了斗拱的造型潜力。其实,我们自己民族建筑中蕴含着很多建筑元素有待发掘。我们这次的设计,除了运用模件思想以外,也是一次民族建筑借鉴的尝试。
这个城市综合体选址在北京大栅栏,限高十五米。很多同学采用了一个比较整的体量来做综合体,而我认为胡同可以继续保留,应该用一种珍惜历史文化的态度去做这个设计。
我采取的手法是,用南北向的通路以及空中的廊桥将各个四合院建筑串联,形成一个综合体。这个城市设计是本科的一个重要题目,目的在于让我们了 解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作为建筑专业的同学,处理城市规划问题的手法往往很建筑。
首先从绿化、历史、水系、交通、用地规划等诸多方面分析地块,确定规划的结构,再具体细化设计城市设计的总图。大四上的选题设计,选的是历史方向,开封艮岳园林文化展示区设计。通过对宋代艮岳文献的学习研究,在现有的城市限制条件下,力图再现北宋艮岳的空间格局。
我希望通过这个设计感悟宋代名画中的诗情画意,将文人 山水画中的诗情画意融入到设计里。
建筑层面,我们从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学习院落的布局手法,从滕王阁图、黄鹤楼图等学习大型单体建筑的组合形式。
五年级上学期,我在准备考本校的研究生。即使是在设计课上也在心里默背建筑历史,设计是在考研后赶出来的。不过我自认为做的还是挺有意思的。
我想出了用康定斯基解构主义画作搞一个设计的想法,用康定斯基的手法展现老人与海的搏斗,这幅画融合了老人与鱼搏斗的十个瞬间,体现了鱼的绝望抗争和人的精神。最后出图是手图画的,全程没开CAD。每次看到这个灵魂设计都会笑喷。五年级下学期,没有出国还有找工作压力,设计变得格外愉快。我选的是八校联合设计,主办方是四川美术学院,要跑去重庆做设计。地段是在重庆黄桷坪,这个地方地段十分复杂,有四川美术学院、棚户区、茶馆、滨江铁路、各种老厂房、发电厂等等。
我们小组提出了用游乐园来激活如今失活的地段的想法。我个人部分的毕业设计做的是滨江的一个索道站设计, 其把综合体与索道站结合。这个设计的地段在波兰华沙。科学文化宫是苏联时代留给波兰的苏联式建筑,如今波兰独立一百周年,想通过改造这个建筑宣扬国家、民族的荣誉。波兰人是不喜欢这个社会主义建筑的,我们提出的概念就是找寻1918年的老华沙的街区。这个设计做到一半,老师就要求我们先把版式固定下来,搞清楚需要什么图,然后只做最后成图需要的模型。
这就是“版上设计” 的设计方法,先搞清楚需求,然后只针对需求出工作量。另外,对于这种国际征集方案,竞赛思维非常重要,方案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重点传达自己提出的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建筑学专业的课程包括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以及通识性课程, 通识课的课程不必赘述。说到建筑学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最需要谈论的就是设计课的学习方法。前人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建筑实践,产生了很多成熟的方案,我们在一开始一定要学习然后模仿这些方案。比如,大师作品集、设计院资料集、 高年级作业,都是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资源。我在大一结束的时候,认识到了资源整理的重要性,然后做了文件夹整理,收集了很多建筑模型、平面图素材、CAD案例等等。如果能重新读一次建筑学,我会更加重视这个资源整合的过程。然后,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应该多寻求一些更加贴近真实的设计,比如接私活、帮导师做事、设计公司实习、参与方案征集。最后,要有统筹协调、解决事情的能力。建筑学习非常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做设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类前所未有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关于方法论的学习、提炼、反思。
低年级建筑学基础能力的培养
低年级的同学,首先应当稳定心态。无论是以后推研、考研、出国,甚至转专业,学好建筑学都是必须的。即使内心不喜欢建筑,也要咬牙坚持,低年级的成绩是以后有更多更好选择的基础。
建筑学基础,谈论起来很复杂。低年级同学除了与老师学习,更要重视以下两点:给我感触最深的是Photoshop的学习,刚入学自己不太会, 都是自己问出来的,或者是同学主动指导出来的。我在出图的时候,别的同学来围观,给我说“你这儿可以这么这么来做”。提高就是发生在这些细节中。另外,低年级的同学,一定不要轻视对案例的学习和模仿。可以把几个重要的建筑网站收藏了,没事就check一下,看看最近全球都有什么优秀的方案。找到了优秀案例,可以在某个设计里面化用。这样的模仿借鉴在低年级学习中,并没有任何可耻的地方;没有案例输入,凭想象做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不符合建筑学的。清华建筑专业的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整体是比较自由开放的。我这一届就有几个本科毕业的同学去网易游戏做游戏策划的。建筑学给与我们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在软件使用、交流沟通、艺术素养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实际上我们并不需要局限于自己的本专业。我们学校建筑学专业的同学,比起其他老八校的同学,转行的心理障碍相对较小。现在有大量的建筑学院毕业生去地产公司,这个其实是很正常的去向选择。相信大多数人都是经过了充分的思考才做的决定。面对各种未来可能的方向,我认为应该去了解而不是妄加评论。今年去龙湖集团总部和龙湖北京公司做了两段实习,整体现在感觉还是挺不错的。目前这几天正在联系咨询公司实习, 想去了解一下。在设计院、地产、咨询等等地方做过实习,有 了深入了解的时候,发表的观点才可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Carlos提供,由凡加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