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该如何选择战略路径?
根据地与战略
企业应具备根据地思维,要选择具体区域打造市场根据地,并在这个根据地中打造客户与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度,从而在竞争中站稳脚跟。该根据地就是企业经营的根基,也是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新产品与新模式的试验基地。有了根据地,企业在风险来临时才不会瞬间垮塌,这就是企业建立根据地的意义。
如何量化地判断某区域是不是企业的根据地?根据地可以按照市场份额判断。
在攻占某个市场时,企业应具备根据地思维,要确保客户、消费者不会轻易地被对方挖走。此时,企业要把资源重点投放在某些细分区域内,把这些区域当作根据地去经营,要一个客户一个客户地挖,一个客户一个客户地做工作,要把客户培养成企业的朋友,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宣传企业的品牌,使客户形成购买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能只在价格层面做文章,价格一低大量的客户就来了,价格一高大量的客户就走了,这种市场占有率是虚的,最终一定会失败的。
在市场中,企业要对竞争对手进入自己的根据地保持极度敏感,要严格防范竞争对手进入自己的根据地。竞争对手进入企业的根据地是一种战略决策,是内线作战的问题,这会消耗企业的资源,企业对此一定要有清晰的认知。
对于根据地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经营思维:一定要经常反省企业自身有几个根据地,要努力把自己的根据地连成一片;在自己的根据地内执行死亡定价法,把这个区域做成竞争对手的鸡肋市场,避免内线作战;对于竞争对手的根据地,则要先进入合适的区域,先打游击,然后逐渐增加市场份额,最终做成自己的根据地。
场景式战略思维
企业在制定战略时要考虑两点:起点与目标。起点是现在的场景,目标是未来3-5年的场景。
企业管理者应能描述出5年后企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业务、有多少人、有多少销售额、按什么方式进行商业交易。这就是场景式战略思维。
场景式战略思维对企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制定年度战略目标时,能力较差的管理者会按照起点乘一个系数,比如今年为100,明年增长20%,目标就是120;能力稍好一些的管层管理者会在系数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关键变化、转折点,做出几种变化。这两种思维都是简单的数学逻辑,不是场景式战略思维,要想描述靠谱的场景,必须拥有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趋势知识、丰富的运营经验和对主要矛盾的把握。
场景式战略思维是先确定当年市场的总容量,再结合明年市场的增量, 用市场份额占比的方式,以商业模式革新、资源扩展的视角,来确定企业明年的业务目标。有了相对正确的场景描述,就容易说服大家,这种战略目标往往能得到所有高层管理者的认同,从而加大资源的配置,对目标进行分拆,对运营进行改善,一切都会向着预期场景去努力。在大家的努力下,企业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如果有一个基于场景的正确战略,但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得不到资源的支撑,那么再好的场景都是“故事会”。此时,企业要缩小场景,重新进行资源配置,直到场景与企业资源相匹配。平台企业有所不同,平台企业具有开放性特征,外部资源也会被整合进来,成为拥有资源的提供方,而不受企业自身资源限制,这也是平台企业的优势。
在场景基本确定后,企业还可以将场景的关键要素抽取出来,在运营方面发力,使自己的资源投放于场景关键要素。
对于场景战略目标,企业不能教条式地执行,有时也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边执行边调整,而这才是正确的场景式战略思维。只有运用场景式战略思维,才能使企业在风险来临时及时避免,才能在客观现实发生变化时欣然接受,并全力开发新业务。
一个企业家拥有场景式战略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场景思维就能制定正确的战略,并且能极容易地获得所有员工的认同,这种能得到全员支持的战略一定会使企业取得更大的成功。
抓住企业增长的主要矛盾
企业经营是以增长为目标的,如果能够抓住影响企业增长的主要矛盾, 那么企业增长就会成为大概率事件。
影响企业增长的矛盾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企业内部矛盾,如各业务线之间的矛盾;二是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矛盾;三是企业以成员身份参与的矛盾,即企业作为行业、区域、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整体矛盾的一个点。这三种矛盾是有层次的,从部分到整体,再到更大范围中的一个点,同时企业在矛盾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同,从自己完全掌控矛盾到主导矛盾,再到只能应对矛盾。
先来看企业内部矛盾。企业内部矛盾主要包括各业务线之间的矛盾、业务部门与后勤部门之间的矛盾、上下游部门之间的矛盾、中高层管理者与基层员工之间的矛盾。
1.各业务线之间的矛盾。
企业有多个业务线,业务线之间存在矛盾是企业经营的必然,老业务线一定会对新业务线持保留意见,以确保自己的地位。新业务线如何突破旧业务线的限制,这是企业增长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但对平台企业来说,解决这种矛盾有着天然的优势。
2.业务部门与后勤部门之间的矛盾。
这两种部门之间的矛盾也是天然形成的,后勤部门经常挟总部知情权之名在争夺管理权,由于后勤部门离老板较近,因此在斗争中往往会取胜。对此,任正非明确要求:“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授予一线团队独立思考和追求最佳的权力,后方只是起保障作用。”平台模式下的后勤部门将成为平台部门,不再与业务部门争夺管理权,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
3.上下游部门之间的矛盾。
该矛盾指的是采购部门与制造部门、制造部门与销售部门、研发部门与生产部门、研发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的矛盾等,这类矛盾普遍存在,但由于下游部门的天然优势,取胜的往往是下游部门。无论哪个部门取胜,只要上下不同心,企业的运营能力就只能是平庸的,所谓的快速反应体系、后发先至的Zara模式(指西班牙Zara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就永远打造不出来了。在平台模式中,上下游部门被融合在一个工作小组中,这也是一种最优的解决办法。
4.中高层管理者与基层员工之间的矛盾。
如果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与基层员工之间产生矛盾,就会出现信息扭曲、信任断层的情况,组织能量就无法凝聚,企业落败将成为一种必然。
再来看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矛盾。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矛盾主要包括与竞争对手的矛盾、与渠道的矛盾及与供应商的矛盾。
1.与竞争对手的矛盾。
在大多数时间里,企业表现出的主要矛盾就是与竞争对手的矛盾,该矛盾决定了市场份额的分配。
2.与渠道的矛盾。
渠道往往是依附于核心企业的,渠道同时也是产品流通的必经之路,在渠道管理过程中,通常也存在着双方博弈。
3.与供应商的矛盾。
只有在行业供应处于瓶颈期的特殊情况下,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才能成为主要矛盾。
最后,企业以成员身份参与的矛盾。包括行业之间的矛盾、国家(区域) 经济体之间的矛盾等。
1.行业之间的矛盾。
任何企业都属于某个行业,该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旦发生矛盾,行业中的任何一家企业都会被迫裹挟当中,难以置身事外。如果行业失败,企业大概率是失败的。
2.国家(区域)经济体之间的矛盾。
每家企业都属于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国家或区域之间是有竞争的。
在以上三个层面的矛盾中,企业能够掌控的矛盾主要是前两种矛盾:企业内部矛盾企业可完全掌控,调整相对较易;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矛盾是由企业与相关利益者共同解决的,这就相对困难了,但如果有良好的姿态、合作意识,挑选出适合的合作伙伴也是能够解决的;对于企业以成员身份参与的矛盾,除了行业巨头,其他企业基本上是没有话语权的,企业只能顺应大势进退,以保全自己。
以上是影响企业增长的主要矛盾,但主要矛盾是变化的,判断当下影响企业增长的主要矛盾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按上述内容进行一一梳理,逐一排除,从而得出一个相对正确的结论。企业只有把精力放在主要矛盾上,才能大概率地实现企业增长。
把握机遇,成为领头羊
一家企业能不能成为行业领头羊,大部分取决于行业机遇,而不是企业
的奋斗。
在行业或细分行业处于机遇期时,企业应如何成为行业领头羊呢?答案就是采用把握时机、及时整合和阻击对手三大策略。
1.把握时机
市场规模出现较大增量或空缺时才会出现快速做大的机遇,因此一旦出现可以快速做大的时机,就是百年不遇的,企业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机会,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在2010年左右,我国业界出现了关于企业先做大还是先做强的讨论,结果很多企业因选择先做强而陷入困局,浪费了企业发展的时机,最终被选择做大的企业打败。
因此,企业一定要意识到:企业实力最终体现在企业规模上,规模不够大的企业要面临规模大的企业的降维打击。虽然我们经常谈以少胜多,但大概率是规模大才能赢,规模小了就要输。企业在能扩大规模的时候要尽快做大规模,不能有半点迟疑。
2.及时整合
稻盛和夫认为,大企业像脓包,大了就会破。企业规模大了,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帮派林立、争斗激烈、流程烦琐、决策缓慢,既得利益者越来越保守,不敢冒风险,甚至抗拒变化,同时在遇到压力时,大企业的内部很容易形成对立的利益集团,内斗越来越激烈,企业会因此分崩离析。
因此,企业必须在这些问题恶化之前,将做大整合为做强。此时的整合应有两个前提:一是保证团队有精神领袖或核心,其拥有一锤定音的决策力,以防止整合过程中出现不可控因素;二是强势施压,企业通常会树立一个敌人或学习标杆,通过对团队进行施压,促进变革的实施,实现内部资源的调动、整合,打造出企业的强体质。
3.阻击对手
竞争对手不是企业能够左右的,企业需要等待阻击时机的出现。一旦具备阻击条件,企业应采用合理的方式,让竞争对手保持在较小规模内,具体原则是不能超过本企业规模的60%。
总之,一家企业要想在所处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核心的办法就是抓住机遇快速做大,然后通过变革使企业变得强大,同时阻击竞争对手,获得行业领头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