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59期):聊一聊中医之"心痛"
《证治准绳》: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两脏,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于肝,清其源也。五脏受病,必先传其所胜,水能胜火,则肾之受邪,必传于心,故先治其肾,逐其邪也,故当退肾气、益肝气两方。或诊其脉肝肾两脏俱和,而心自生疾,然后审其心家虚实治之。肾心痛。
痛风牛膝杜地龙,
羌独乳没桃仁红,
葛根木瓜五灵脂,
苍术川断薏米芎,
气虚芪归加龙眼,
阳明里实大黄攻。
会望舌诊脉开方药,用此方加减,不会不要乱用。
腹针之穴位图
耳针之穴位图
泻白散,泻黄散,大青丸,这些方名都带“颜色”,均治心病,白与肺对应,主治肺乘心。黄与脾对应,主治脾乘心。青与肝对应,主治肝乘心。这样,古人用来治本的方,现在人拿来治标。泻黄散是治心火之本脾,现在人拿来治脾胃火之标。脾胃火之本没治。
“真气,所受于天,并水谷之气,充身者也”。施针时,有时为什么用提插法,而不用捻转法?真理解了“真气,所受于天,并水谷之气,充身者也”,才知何时用哪个手法。
问:捻转是后世提出来的。
答:对,都是后世根据这句经文创造的!手法是作用于谁?经气!《内经》经气者,真气也”。针刺,通过经气传达而令号五脏六腑,所有手法都是针对于“真气”,目标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一部《黄帝内经》就是讲养护“真气”!
五苓散的作用是利水渗湿。今有膀胱咳,是膀胱有邪气逆传于肺,用五苓散利水渗湿将膀胱邪气排出体外。现代人记住了五苓散利水渗湿,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用,见小便不利用五苓散,不查小便不利病之本,可能是肺制约膀胱,也可能是肾制约膀胱。
古人是围魏救赵。现代人学方药只见古人围魏而去围魏,不知救赵。这与我白天聊的,是一个问题。应用方药,与古人不合拍,落差一步!偶然灵一下,什么情况灵了呢?就是膀胱自身病了,灵了!咳嗽,除了肺自身有问题之外,还有十种原因,六腑加其余四脏传来的邪气。咳嗽病如此,其余病也如此,大部分不是自身病了,而是其他脏腑传邪,古人非常清楚。
泻黄散,立法是针对心而治脾,你拿来治脾,是不是与方义相违?!泻黄散,治失眼不?太治啦,是脾胃因素,用上立竿见影!知道了泻黄散方义,就会用来治失眠。脾乘心,导致失眠,当然泻黄散好使!六味地黄丸,可不可以用来治脑血栓,太可以了!为什么?肾生髓通于脑,肾精亏则脑空而邪入。补阳还伍汤+六味地黄丸,治脑血栓,有机会你用一下,看什么效果!
脑,“正气存内,邪不可犯”,脑怎么正气足?益肾精则脑正气足。这才是防脑血栓有道!血栓,他怎么堵在脑里了,而没堵在心里,或肺里?味地黄丸十补阳还伍汤,是扶正祛邪。这个正扶的“正”。
柴胡10g,百合15g,黄连4g,苏叶6g,吴茱萸4g,白蔻仁6g。
假如不告诉此方是治肝火犯胃证(胃炎),只看要方药,可以看出治什么证?
这个方,是针对胃而治肝调肺。只看方药可能认为治木火刑金。
再心痛为例,《内经》讲了好几种心痛,除了真心痛是自病,其余全邪从其他脏腑传来而得心痛,那么方药怎么设?是针对心而治其他脏腑,是吧。那你只看方药,是不是认为主治其他脏腑的病,不认为是治心?因此,我对现在之方解,有疑问。在长久思考。
心痛是其他脏腑传来的邪而得的,设方药又根据什么针对心而治其他脏腑?根据脏腑生理功能和五行生克理论以及升降理论……等而设,不是随心所欲而设,有法度。带着疑问,长久思考与学习中医古籍,弄明白了,用时心里有底,也自信,效果确实显著,回头再看现在方解,大不一样。举个实例,消炎利胆片治胆有湿热。是胆囊炎的人,我不用此药,辨其湿热来自于何处?而治心病,我要辨胆是否气逆?用消炎利胆片。
经气究竟是什么?
《素问·离合真邪论》说:“真气者,经气也”,真气就是经气,经气就是真气。因此要彻底弄明白什么是经气,首先必须弄明白什么是真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意思是说真气是禀受于先天(父母)之精气而产生,并和后天(脾胃)之水谷精气合并所产生的气,此气具有充实形体和营养全身的作用。
也就是说,先天的精气可以化生元气。后天之水谷精气,可以化生营卫之气,元气和营卫之气相合并而生成真气。这不是简单1+1=2的关系,元气是营卫之气运行的动力,营卫之气对元气有滋养作用。因此经气是由元气和营卫之气相合并而成的气。又针对经气的组成而产生各种针刺补泻手法。徐疾补泻和提插补泻是针对经气中的元气而设。
捻转补泻和迎随补泻是针对经气中的营卫之气而设。此四种针刺手法均是最基本手法。由此产生复式手法很多,比如烧山火,透天凉。是不是这么回事?要在实践中获得体验,才承认,只听我说不行。一旦承认也就获得显著效果。
问:教材上对于迎随补泻是存在争议的。
答:争论双方,没有一个是可信的。提插补泻与捻转补泻,针的作用力方向也分不清吗?都不会分不清,是吧。各种说法,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正确了就能达到目的,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