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他(她)并不是不爱你
之前我们讲了亲密关系里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行为模式。
现在我们再进一步的讲,对同样一件事,两个人可能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会产生相反的判断,有时候会有鸡同鸭讲这样的情况。我们把这种差异叫做文化和信念的差异。举个例子,有一对夫妻第一次回丈夫家过年,婆婆家是在一个比较传统的乡下,那妻子就主动申请做家务。第一天做饭呢就需要有一个人帮她打个下手,他就让老公来帮忙,老公说让我妈来做。妻子说:不行,怎么能让长辈做饭呢?一定要老公来做,结果婆婆看到儿子在干活,就对媳妇儿很有意见。
婆婆有意见的点在哪里呢?我估计你能猜到,他作为一个受传统观念影响很深的人,他认为家务活就应该是女性的责任。那媳妇第一次回家,就在她眼皮底下把儿子叫过去干活儿,他觉得是一种挑衅,就好像在欺负他儿子一样。
如果你站在妻子的角度想这个事儿,估计肺都气炸了。怎么会有这么蛮不讲理的人?明明是体谅你,让你少干点活儿,怎么在你眼中我还成了坏媳妇儿了?
那这就是他们的文化,你会说这是愚昧落后的文化,没错,但是怎么办呢?
你不可能单枪匹马就改造别人的文化,你跟他们吵不但没用,还会闹得大家都不愉快。何况一年就见这一面也没必要,但是你也不想入乡随俗,就这么吃一个哑巴亏。
那在这种情况下要怎么做才能又让自己舒服,又不会引起矛盾呢?其实啊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需要老公多做一步。
他要告诉自己的母亲啊,“您不了解他们家的风俗跟我们不一样,他们那边儿小辈夫妻就得在一起干活,这是他们对长辈的尊重”。这句话说不说出来差别巨大,说出来了呢这些矛盾反而就变成了温馨。但很多时候啊我们不知道要说这句话,或者我们生起气来,我们也想不起来要说这样的话。
核心信息是什么?
今天的分享呢,我就告诉大家这句话的核心信息是什么,以及我们用怎样的方式来使用这些信息?
我还是举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十几年前我在中德班学习,我看到过一幕啊,说出来可能有点不雅,就是德国老师一边讲课一边拿起卫生纸呼哧呼哧的擤鼻涕。一个大学教授站在讲台上对着麦克风,对着那么多的学生,一点都没有不自然,我都替他不自然,我想当众擦鼻涕还好意思这么嚣张吗?你这太不讲究了吧。但是马上我就反应过来,那只能说明国外的文化是这样,他们不觉得擤鼻涕是一个需要藏起来的隐私,我不能用中国的这个标准去判断一个外国人的行为。那同样的道理啊,外国人按照他们的习惯来理解中国人呢也会闹笑话啊。有一位老师第一次来中国,我招待他吃饭,他坐在餐厅里边,突然表情很紧张,问我是不是有人在吵架,我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我后来懂了,因为餐厅里的人都在高声说话,服务员收拾碗碟非常用力,乒乒乓乓的,我们中国人听惯了,没什么。可是按照老外习惯的就餐环境,他就觉得大家在为了什么事情很激动,这都是很有趣的文化差异。但这个时候我们只是觉得有趣,我们不会觉得被冒犯或者生气,更不会把它联系到个人品质方面。因为他们长着一张老外的脸,就提醒我们他们是老外。如果是一个中国老师,边上课边擤鼻涕,那观众就觉得很不舒服了。因为我们默认同一个文化环境,就会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对比这个人,他和我们的行为不一致我们就会感觉被冒犯到。所以。是不是在同一个文化下,这个事情就会影响我们潜在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对对方的要求也会完全不一样。说这些其实是为了告诉你,在亲密关系里,你要经常把对方当成是外国人。亲密关系里有很多隐藏的文化差异来自我们生活的地区、家庭、个人经历,它导致的不同文化一点都不比我们跟真正的外国人差别小。拿自己的标准看对方会有很多误会,你就要提醒自己你们是来自不同国家,甚至是不同星球的伴侣,带着这样的一个心态跟对方发展亲密关系,感觉就不一样了。一方面会减少很多冲突,另一方面很多平常的交流也会变得有趣。比如说对于钱,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文化?有人喜欢存钱啊他的家族对贫穷有创伤性的记忆,它需要储存。也有人的文化要提前消费,及时行乐。
不同的行为模式
这是我们上次分享到的不同的行为模式。那么这两个人组建了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就存在两个不同的文化。一个月挣一万块钱,花五千、存五千,那到底算是花的多还是花的少呢?花的这五千块钱应该花在吃饭方面多一点,还是教育方面多一点呢?两个人也许都不能理解对方。那么关于家庭的角色,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角色应该长什么样子啊?谁做饭、谁洗碗、谁擦地、谁管钱?丈夫或者爸爸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妻子或者妈妈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谁享有的权利和责任是什么?这些基础问题。很多伴侣未必好好交流过,那就算交流,他们也是说凭什么是我洗碗?你怎么不洗啊?凭什么是我要让着你?你为什么不让着我?那有没有更好的交流方法呢?我们后边再讲。有人说我和另一半我们三观相合,我们来自同一个地方,我们接受同样的教育,现在也做同样的工作啊我们之间不需要交流,那是因为你没有用文化差异的视角去观察。如果你仔细看,你以为没有差异的地方呢,其实处处是差异。比如说文化差异会影响我们的语言,作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星球的人,我们用同样的一个词、一句话,我们可能表达的是完全不同的意思。比如说有的人用攻击的语言表达的是亲密,他们在外人面前说自己的伴侣,不屑一顾说:他不行,他什么都干不好。在他看来,我攻击他代表你是我的自己人啊,我爱你,我才会这样调侃。如果我当你是外人呢,我反而会客客气气地恭维你。可是伴侣听到这个话可能就很不舒服,因为在他的文化里,攻击就是攻击,你说我不好就代表对我不尊重。文化差异还会影响我们对世界和人生的信念。前边我举过一对夫妻的例子,丈夫听说妻子在想象离婚之后怎么生活,他特别不能接受,因为在他的信念里边,你考虑这个事情就代表着背叛,代表着你对这段婚姻没有信心。可是在妻子的信念里边,我考虑这个事情仅仅是为了帮助我更安全,让我更放心地投入到这段婚姻里。如果涉及到更大的家庭呢,这些文化差异就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了,前面讲的请老公帮忙做饭就是一个例子。跟自己的父母长辈怎么相处,跟对方的父母长辈怎么相处?如果不沟通到处都是看不见的雷区。好多人都会说每年最怕过年回老家,不管是回自己家还是回对方家,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踩雷。
总结起来,文化差异会影响你们的语言、你们的信念,还有你们跟大家庭的关系。怎么应对这些影响呢?方法可以用一句话,叫做意识到就够了。意识到就是你知道在这个地方有差异,意识不到的时候呢,这些差异是致命的,可是意识到了这些差异就只是差异。你知道你的对象是个外国人,你跟他一起生活,你们对话,讨论人生。你们回家见父母是不是都不一样了。就拿见父母来说,你带一个老外见父母啊,或者你自己作为一个老外见对方的父母,你们是不是要提前做很多准备呢?同一个事情在你们家这边是什么样?跟我们那边不一样啊吃饭要怎么吃?打招呼是怎么打?哪些话可以说,哪些动作会触犯禁忌,哪些规矩要牢记?你只要时刻记住对方来自另外一个国家或者星球,你们遇到的所有差异都可以友好而坦诚地解决。
带着这样的一个意识,在遇到差异的时候你可以切换三种不同的身份,分别是游客、翻译还有导游。
我们一个一个讲,第一个身份,你要做一个游客,游客是去对方的文化里做客,你跟另一半在一起,你有一部分是要去欣赏别人家的文化,就像你出国旅游一样,你带着探寻的眼光看看那边到底是怎么样生活的。有的地方车是靠左行驶的,有的地方人们每周去教堂做礼拜,还有的地方结完帐要给服务生一点钱。这些事情你不会贸然评判,你在观察和学习,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样的道理,在你亲近另一半的过程中,你像游客一样进入了对方的过去、对方的家庭、对方的内在世界。他讲的话,他暴露的每一种感受跟他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行为模式,都在邀请你去看他的文化长什么样子。如果你遇到看不懂的事物,你就问他,在你们那里这意味着什么?而不是去质问他说你们怎么能这样?那一个好游客,首先要学会尊重当地的文化。
第二个身份你要做好一个翻译,翻译就是不同文化的两个人友好交往的桥梁,他们可以减少相互的误会。前面说文化会影响语言啊,别人是好心,可是你听到的却是恶意,这是因为缺少翻译。用这一种文化能听懂的方式去解释另一种文化它在表达的意思。比如说前边的例子,丈夫帮媳妇儿向母亲解释他们那边的规矩是小两口要一起干活,表达对长辈的尊重。这不但解释了不同的文化,而且翻译出了尊重这层意思,母亲一下子就听懂了、高兴了。如果没有这层翻译,母亲多半还会嘀咕说:他们怎么这样呢?这是什么规矩?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口头禅就是我翻译一下,他跟老婆的交流特别有意思,老婆问他晚上吃什么,他说随便。老婆不太高兴啊,每天都说随便。他马上就补一句说,我翻译一下,随便的意思不是说老婆提的问题不重要,而是担心老婆太辛苦了,希望老婆不要有负担。她这么皮一句呢,两个人都开心了。
最后一个身份,你也要做好一个导游,导游的意思是你需要把你的文化、你长大的环境打开,邀请对方进来向他介绍你这边的一草一木长什么样子,有什么不同的风景和特色。你不是一味地去接受对方的文化,你自己的特点也是值得尊重和保留的。你可以用这样的一个句式,让对方来看你们的差异,叫做我的故事跟你的也不一样,这件事情对你是这样的,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什么。这样一来呢,你的姿态就没有任何的冒犯性,而且还表现出了你的坦诚和多元。灵活运用这三种身份呢就可以带着一种超然的视角和另一半相互增加了解,减少误会,两个人对待差异的心态都更平和,平和是进一步产生亲密的基础。有人说我们都成外国人了,文化语言都不一样,这样的两个人还能亲密吗?放心,这恰恰是亲密关系的奇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