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故事(一)招远古八景的传说
招远市风景秀丽的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数不胜数。辖区内有辛庄滨海旅游度假区、金水湖生态旅游区、孟格庄古村落文化旅游区、高家庄子古村落文化旅游区、徐家古村落文化旅游区、陈家水库和龙凤峡旅游风景区、罗山国家森林公园、淘金小镇、黄金博物馆、废弃金矿洞体验区、《战火大金脉》影视基地、春雨桃源山庄、曲城故城遗址、毕郭墓群、三联南海林苑、龙口粉丝博物馆、西山革命历史陈列馆等景点。
还有分布在市区内的景点:温泉公园、魁星公园、金泉河湿地公园、黄金阁公园、龙王湖公园、龙王庙公园、金塔公园、架旗山游乐园、烈士陵园、体育公园、凤凰岭公园、金街银巷文化街区、黄金珠宝首饰城等娱乐观光场所。
这些景点随时能看到,可是著名的招远古八景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如今还能见到吗?请听我一一道来:
招远旧时八景的美丽传说令人心动,回味无穷。
八景之一"普照晨钟"。
金太宗天会九年设置招远县,在城西南赦建普照寺,寺内有一口大钟。此钟系由渤海随海潮涌入界河,在河中逆流而上,似有神力在下面托着,沿岸百姓欲截获此钟,但此钟沉浮不定,多次拦截无人成功。此钟逆流至招远城东河,被普照僧人发现并截获,然后在寺大门左侧,建起钟楼,将大钟悬挂其上,每日晨晓叩击,钟声洪亮沉重,方圆四十余里可闻。令人称奇,众皆为神物。因此称为"普照晨钟"。也有传说,钟的声音像体格健壮的男孩的声音,是以又称做"普照晨钟童子声"。
历经多年战乱和浩劫,普照寺早已不复存在,千年古钟亦不知所终,"普照晨钟"便成了永久的回忆。
为了再现这一历史景观,招远市人民政府在温泉路,金泉河桥南面的金泉河东岸,修建了一座"普照晨钟"大圆台,置巨大的金钟于台上,钟的正面雕刻的是"晨钟普照",钟的背面是"国泰民安";钟身上雕有多条龙和一些花纹。在圆台南面又修了三面花墙,墙上面分别雕刻着普照晨钟的传说、描写普照晨钟的诗文和招远古县境图和招远古县城图的浮雕,供人观光游览。原普照寺旧址前面的那条路就叫普照路,北面的那条路叫晨钟路,这两条路都是因"普照晨钟"而得名。
八景之二"黄岗返照"。
位于招远城西三公里,架旗山东北方向,有一"平岗前峙"叫黄土崖的黄土高岗。黄土岗下有条长河,终年流水不断,黄土岗因河水长期噬蚀,其势变得陡峻,并在岗下形成一深水潭。每当夕阳西下时,日光经过潭水的折射,日影倒映水中,又返照于黄土岗上,天光水色交相辉映,如旭日初升,景象煞是可观,谓之"黄岗返照"。明代诗人于肇,在《黄岗返照》中是这样描述的:
城头天色没曛黄,
感此无私注意长。
寅饯忽惊日西出,
营周漫说午当阳。
黄岗返照原址是现在的黄金阁位置,架旗山以及架旗山西边和北边都是山岗,地势相对较高,只有东边龙王湖地势较低,三面高处的水夹势而下,水流湍急,遇到黄金阁下面的高岗,受到阻击,转而流向南边的龙王湖,在湍急的水流冲刷之下,高岗形成前峙状,岗下形成深谭,才有了黄岗返照美景。现如今常年累月风化淤积,高峻的黄岗已不存在,修大寨田、修公路、修建龙王湖水库和黄金阁公园把原来的地貌改变了模样,黄岗返照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春雨路东边界河西岸的健康主题公园,发现了一处类似黄土高岗的景观,区别是此岗处于河东岸的平缓处,没有水流湍急的冲击,不能出现前峙的情况和深水潭,但是如果你想象力丰富的话,可以从下图的高岗中,想象当年黄岗返照的美景。
八景之三"架旗阴雨"。
距招远城西南四公里,有一座海拔320多米,主峰方圆1.5平方公里,绵亘数十华里的山脉,名曰架旗山。相传唐初秦王李世民东征高丽时,曾在此山下屯兵,并在山上架设秦王旗,故得此名。架旗山山顶有一澄潭,水深不可测。水常生云,云则兆雨。每当云起山麓时,不过三日,县邑内必定会下雨,称此为"架旗阴雨"。清代邑人庠生王志超在他的《架旗阴雨》里是这样写的:
天策当年此屯兵,
峰峦留得架旗名。
千年不改阴云气,
风雨犹闻破阵声。
明清时期,称州县学叫邑庠,故秀才也叫邑庠生。
如今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架旗山山顶的深潭早已干涸坍塌,架旗阴雨如今踪迹难觅,成为了历史记忆。只是在架旗山下的居民中还流传着:架旗戴帽,下雨下一小瓢,这样一句谚语,保留了一丝架旗阴雨的痕迹。
八景之四"公署乔松"。
在旧县衙大门外左右两侧,曾有树龄达数百年的松树两棵。树大约有六米高,树木形状盘旋曲折,两棵大树交织盘旋,下分上合,搭成拱桥,千姿百态,苍劲翁郁,令人叫绝。凡进入县衙者,必俯首而过方可。明代诗人汪裕在《公署乔松》的诗中赞曰:
翠叶鳞皮拳曲干,
阶前对峙俩龙盘。
枝披霜色根凝碧,
一种清严着眼看。
如今的现代化建筑取代了古建筑,县衙旧址现在是公安局大楼和振华商厦等建筑。公署乔松也就成了历史。
八景之五"祥光烟月"。
距招远东北二十五里,有一座海拔720米,方圆0.65平方公里的山峰。主峰巍然屹立,直插云天,气势宏伟。每当盛夏来临,山顶薄云笼罩,山谷白云弥漫,故曰"云屯山"。又叫"云吞顶",在云屯山的东麓,有一座古寺名曰"祥光观"。在这里群峰竞秀,奇景万千,每当夏日黄昏,此处便青烟四合、月光朦胧,如同仙境。此时,若身临其境,似有超凡脱俗,飘飘欲仙之感,仙岩依山突兀而立,日曦月夜之下,祥光辉映,崖根斜井井水清盈,明月高照时,一井可观双月。这种奇景称"祥光烟月"。宋末元初时期,著名的全真教长春真人,长春子丘处机有诗《云屯山》赞曰:
云屯山,云冥冥,
天风动揺飞雨零。
神奇幻怪不可测,
千变万化无常形。
云收雨霁杳无迹,
但见群山罗翠屏。
山高欲深复何有,
白石磊磊松烟青。
春风浩荡满山谷,
直上似欲超天庭。
心虚目极淡天阔,
夜视漠漠环沧溟。
现如今云屯山仍然屹立,盛夏时,山顶是否薄云笼罩,山谷是否白云弥漫,夏日黄昏是否青烟四合,月光朦胧。已不重要,关键是祥光观早已没有了。 祥光烟月就只能等待祥光观重建了。也许云吞顶旧时景色依然,也许环境变化,没有了云烟月色。云屯山夏日黄昏近年因为没有人亲自去观赏,也就无法验证祥光烟月的美景了。
当年丘处机修炼处的平台上,立有两块石碑,一块是近年立的,详细介绍了祥光烟月的由来。一块是早年所立,碑文已风化的无法辨认,不知哪年所立。而当年丘处机所垒石块已不知所踪,看不出当年修炼石洞的痕迹。
当年能映出两轮明月的石井,依然斜立崖根,井中有水,井边长出杂草,无人清理。
八景之六"温泉晚浴"。
招远城东滚泉山西麓,是闻名遐迩的温泉区,温泉出水口的水温高达九十五度,居山东省之首。旧县志记载,三百多年前,这里"泉涌甚盛,犹如沸汤。以其过灼,甃石为池,通渠引水注之,供人洗浴"。汤池有三个,一个是"官汤",两个是"民汤"。官汤收钱,在公廨内;民汤有男汤、女汤各一个;皆筑土为墙蔽之。民汤是免费的,供平民百姓,贫苦人家来洗浴。"迤北,泉益多,而差小,且稍温,不甃池而可浴也"。也就是说,越往北,温泉越多,温度越低,再加上混入冷泉,温度稍热,不用再砌石头池子,向池内加冷水也可以洗浴了。
又载"招邑汤泉,热不下遵化。浴之可疗疮、疥,驱瘟疫,消饱胀,慰疲倦。"当地百姓近水楼台,得享泡汤之妙。有歌谣唱道:"日落西山务农归,撒腿就往汤里飞,好似神仙洗甘露,无病无灾过百岁。"
"温泉晚浴沐古风",是招远人流传下来的一句古话。所谓温泉晚浴,就是晚上时,人们在无遮挡物的露天泉池洗浴,那种自然天成的情趣,当是上古延续下来的习俗。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各种形式的洗浴业的兴起,温泉晚浴的官汤和民汤,失去了使用价值,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温泉晚浴"也就成为了一段历史记忆。
如今的滚泉山已然成了住宅小区,滚泉山下修建了温泉公园,温泉晚浴的传说和场景,在公园内还能找寻它的踪迹。
八景之七"仙洞石门"。
招远东北二十五里,有一座山叫罗山,在主峰阳坡650米的半山腰,有一仙洞道观曰:"日觉观"。在这里峭壁千寻,飞崖下覆,南面向阳,形成天然石屋,道观的正殿建于石隙中,旁边有岩洞可出入。南侧配有钟楼,在仙洞不远处有两块巨石成夹峙状,就像一个"石门",称之为"仙洞石门"。日觉观下面有一天然石井,水深数尺,井水清冽甘甜,永不干涸。是元代著名羽士,班全真修炼处。所以仙洞又叫班仙洞。清代诗人杨显曾的诗《三月三日游班仙洞》赞曰:
罗峰十里隔烟霞,
修禊来穿古径斜。
一曲柘枝山外雨,
数声啼鸟洞中花。
苍松奇石游人路,
白鹤春云羽士家。
坐看金觞临涧转,
泛来应是有胡麻。
又传,道观有一道士,偷吃了师傅煮的一根参王,升空成仙;老道返回后,发现参王已被徒弟偷吃,无奈,只得喝下剩余的半碗参汤,追赶小道士;但终因仙力不支,飘于半空成为半仙。所以班仙洞又称半仙洞。
仙洞石门,是当今唯一一个保持原状的古代美景。班仙洞的日觉观古色古香,仍有道人在此修行。院内千年古树依然矗立。当年的仙洞石门被今人称作小一线天,是通往顶峰的必经之路,再往上还有一个一线天,被称作大一线天。
原来的天然石井,被今人称作神井。
石井之中,仍然有水,为道观提供水源。
八景之八"张画先春"。
招远城西北五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原名叫瞻华山,此山海拔275.4米,方圆1.7平方公里。山高林茂,横侧皆成峰岭,如列图画,"遥望之如芙蓉斧削,丹青献技。峰峦秀拔,如展图画。"张画即为展开画,所以此山后来便叫做"张画山"了。山南麓半腰处,成为坳兜状,背风向阳,即使在隆冬季节,此处仍松柏翠绿,百草不枯。初春,这里树木首绿,花草先艳,独有天地,仿佛春天先来一般,称之为"张画先春"。
根据现在张画山的地形山貌来看,山南的坳兜状地形仍在,此处草木不枯,春天先来仍然存在。不过如今气候变暖,冬天许多地方草木不枯,人们在冬天见到绿色已经习惯了。若在古时,地冻天寒时节,一抹新绿绝对是惊世骇俗的奇观,张画先春也因此而闻名。而如今这种情况已不被人们重视了。
通过对招远旧时八景的了解,环境保护是多么重要啊!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古建筑的维护,都承载了历史记忆,绝对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