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杜

胡适之子胡思杜:36岁自尽而亡,死时无妻无子无父无母,太凄凉

其妙网络家毓关注2021-07-13 16:37大图模式若是要论起民国文学思潮中的领军人物,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胡适应该也能被算在其中,可惜胡适次子就没有胡适这般好运,不但一生未曾与人结为秦晋之好,三十六岁时就亲手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且自尽之时,身旁也无家人陪伴,堪堪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用我们如今的眼光看待,三十六岁正处于一个男子最好的年华,那么胡适之子胡思杜在他那短暂的一生当中究竟遭遇了怎样的困苦与不堪以至于落得如此悲凉的下场?

大图模式胡适患有肺病,辍学在家胡适与同乡江冬秀一生育有三子,胡思杜排行老二,而胡适为表达与恩师杜威之间的深切情谊,故将次子取名为思杜。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胡适对次子思杜也曾是寄予了厚望,希望日后孩子也能如自己所盼望的那样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只可惜事与愿违,次子思杜自小便体弱多病,时常辍学在家。而在抗战开始后,胡适赶赴美国任民国驻美大使,自此胡适便与次子分离两地。胡思杜留在国内与母亲江冬秀一同生活,但母亲江冬秀整日沉湎于牌桌之上,对孩子的学业不甚上心。恐次子将功课落下,胡适还将学生罗尔纲请来为自家儿子讲授功课。但彼时,次子思杜已将学业大幅荒废,并染上了不少恶习,亡羊补牢已为时晚矣。

大图模式飞往美国,难成大器1941年,见次子的学业难有起色,胡适便决定托人将胡思杜带到了美国,并让胡思杜入教会学校海勿浮学院就读历史。但胡适的一片苦心却并未得到回报,胡思杜在美国连续就读了两个学校,却连一张毕业证书都未曾拿到。据罗尔纲后来回忆,胡思杜之所以未能成功毕业,全因与一些朋友交往过密,终日沉湎于吃喝玩乐,虚度了大好时光。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界的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到如今,我们也都能看到不少关于年轻人误入歧途的痛心报道,而孩子之所以走上歪路,大多也是因为交友不慎。大概胡适见到次子如此模样也是内心哀戚的吧。

大图模式胡适和江冬秀仓促回国,浪子回头1948年夏天,胡思杜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随着胡适的朋友灰溜溜地回到了国内。胡思杜回国之后,许多人看在胡适的面子上,虽无毕业证书在手,也有不少大学向胡思杜抛出了橄榄枝,想要请胡思杜去大学任教,但这些请求皆被父亲胡适以思杜学业未成,不是研究学问的人才的理由给统统挡了回去。或许是不喜次子无所事事的颓败模样,胡适将他安排到了北大图书馆工作。或许是受到了书籍的熏陶,胡思杜一改往日常态,还有了将这馆内图书读透的架势。如此上进,胡适的心里也感到了一丝安慰,深感多年的用心栽培在今日也算是有了些许回报。似乎这一切都在往着人们所预想的方向慢慢驶去,但在这看似平静的局势之下,却有一股暗流在缓缓涌动。

大图模式局势陡转,执意留下1948年12月,北平局势翻涌,解放军兵临城下,胡适坚定了内心选择:离开大陆,去往美国。可在此时,次子思杜却不愿随着父母一同前往美国,执意留在北平。见儿子如此执拗,胡适也只得尊重他的决定,而母亲江冬秀心下伤感,不愿与骨肉分离,但最后也还是给胡思留下了一些金银细软,只说若是儿子与别家姑娘看对眼,这些金银细软怕是也能派上些用处。大概这时,胡适夫妇也未曾想到,这是见次子的最后一面了罢。1958年,胡适夫妇决意定居台湾,终生未回北平。而这也就是胡思杜自尽时,父母亲也未能在身旁陪伴的原因。为求自保,痛批父亲新中国成立之后,胡适却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人人避之不及的“人民的敌人”,胡思杜由此受到牵连,或许是为了自保,胡思杜竟做出“大义灭亲”的壮举,在报刊上发布了《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一文,厉声斥责父亲胡适是“帝国主义的走狗”等等粗鄙之语。此文一出,在国内外也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自然连胡适都知晓了次子干出的惊天壮举,或许是怕别人看了笑话去,胡适对此事仿若置若罔闻,只是将关于此事的报道贴于日记当中。都说大义灭亲是个褒义词,只不过在那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似乎也被蒙上了一层阴影,胡思杜做出此举,内心怕也是不忍,只因情势所逼,但终究是伤了骨肉亲情,胡适怕是做梦也想不到,批判自己最狠的不是旁人,竟是自己花费诸多心血,盼有所成的小儿子,真是令人可悲可叹。

大图模式影响甚大,婚姻未果饶是胡思杜坚定不移地与父亲划分了明确的界限,可在别人看来,你胡思杜仍旧是敌人的后代,依旧是被人所不齿的。如此也就为胡思杜一生未曾与人婚配埋下了伏笔。据传,胡思杜曾有一个在贵阳的女朋友,但不知是何缘故,最后两人也落得个分道扬镳的结局。而由于胡适后代这个特殊的身份,也就没有人愿意将掌上明珠嫁于胡思杜。就算是相亲,在知晓胡思杜的出身之后,也只能敬而远之,生怕被有心人给指摘了去。而这也就是胡思杜一生孤苦,无所依靠的原因之一。这是时代的悲剧,同样,我们也无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于那些将胡思杜拒之门外的人横加批判。倘若易地而处,相信大多数人也无法真正摒弃胡思杜这一层绕不过的出身,毫无芥蒂地接受他吧。

大图模式希望破灭,含恨自尽1957年,又一政治运动卷土重来,情路多舛的胡思杜本想在事业上大展拳脚,趁着“鸣放”的浪潮,向所在的院部提出了许多关于教学改革的建议,可谁知提出的意见还未被采纳,他就遭到了当时的反右积极份子的严重打击,至此,胡思杜被牢牢钉上了右派的标签。现实的残酷与内心的愤闷每时每刻都在胡思杜的内心来回撕扯,被视为右派份子的他终究因不堪忍受他人无休止的辱骂与批判,终于选择在1957年9月21日的夜里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三十六岁,自杀时无妻无子无父无母,十分悲凉。我们常说只要对处于绝望困境之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就可以从这种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但胡思杜到死都没有等到那只可以拉住他走向深渊的那只手。临死之时,都未能见到亲人一面,而由于自己的出身,他人简简单单便能寻得的闺房之乐也如天边的云彩一般可望而不可及。胡思杜这一生可真算是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落得个无家无室的悲苦结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