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80年”后与“宝贝”“再见”!
英烈“80年”后与“宝贝”(英烈后代)“再见”!
李子荣
生活在印尼苏门答腊西北部山区的马达族人具有独特的文化现象,其文字、穿戴及崇尚牛角的习俗,类似我国西南的瑶族、苗族,有专家学者认为,他们的先人由中国移民到那里。马达族的民间歌曲委婉悠扬动听,产生的抗日民歌《宝贝》闻名遐迩……
“宝贝……你爸爸正在过着动荡的生活……他参加游击队打击日寇哪我的宝贝……睡吧,我的宝贝……总有一天,你爸爸会回来的…… ”这是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耳熟能详的印尼抗日民歌《宝贝》的歌词大意。
歌唱家刘淑芳到印尼文化交流,当她用马达语歌词演唱时,台下轰动,因为太受欢迎,后来不得不加场。事后苏加诺访华,在北京还念念不忘刘淑芳的,他对周总理说:“你们的刘淑芳,唱的《宝贝》比印尼人还好!”
……周恩来总理接见歌唱艺术家刘淑芳。
中国版原唱(无广告、可全屏观看):宝贝(刘淑芳演唱印尼抗日民歌)
印尼版原汁原味演唱:(无广告、可全屏观看)印尼抗日民歌Thania《宝贝》Butet
虽然,民歌营造了非常温馨的氛围,但是现实给出了极其残酷的遗憾!——全世界类似“宝贝”的牺牲在抗日前线的父亲不计其数!这其中只有少数人若干年后能够侥幸的魂归故里!例如:
一,淞沪会战川军26师连长杨俊章殉国80年后,他孙子终于在四川找到了“他”!
发布时间: 2018-05-0402:28楚天都市报官方账号
楚天都市报记者梁传松 通讯员余凯锐
1937年,川军26师连长杨俊章抛下仅3岁的幼子和年轻妻子,奉命驰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从此便杳无音信。其儿子杨进秀(后改名为柯忠杰)、孙子柯于其、曾孙柯子军三代人寻根四川……
柯于其说,爷爷没有留下照片,只知道他老家在四川青神……1970年,父亲柯忠杰去世时,柯于其只有14岁。弥留之际,他对杨俊章的下落始终念念不忘……一次偶然机会,他在广州认识一个姓张的四川商人,并讲述了寻找亲人的事。不久,张姓商人将这事儿告知多地关注抗战历史的热心人,一场跨越湖北、广州、四川等地的接力寻找就此展开,一扇命运的窗开了。
好消息在2018年3月底传来,张姓商人把柯家人寻亲的故事,告诉了南充的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刘彪。刘彪将这则寻亲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以及远在台湾的朋友帮忙,最终查到杨俊章的下落。
“从名字到部队番号,再到老家地址,都很吻合。”在热心人士的帮助下,柯子军找到曾祖父杨俊章的详细信息:杨俊章随部队牺牲在淞沪会战战场。当时的情况特殊,部队只把消息传到四川老家,而在湖北的妻儿丝毫不知。
“没有想到,祖父是牺牲在淞沪战场的抗日英雄。”柯子军说,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资料上显示,杨俊章时任川军43军第26师78旅156团1营3连上尉连长。1937年10月,26师奉命抵达上海,开赴大场布防,在大场、蕰藻浜一线展开阵地,参与淞沪会战。面对日军火炮、飞机、坦克的狂轰滥炸,26师虽然装备很差,但人人悍不畏死,他们与日军血战7昼夜不退一步,消灭日军4000余人。
这场惨烈战斗中,人数近万的26师阵亡人数超过9成。后来,26师被评淞沪会战战绩最佳的五个师之一,杨俊章就是牺牲在淞沪战场的26师将士之一。
杨俊章是中央军校洛阳分校的毕业生,这是一个重要线索。志愿者刘彪的帮助下,联系上了身在广州的达州人谭雄,由于常年研究抗战历史,谭雄收藏了不少抗战相关的老资料……
柯于其终于看到爷爷的照片,珍藏在手机里。“这是爷爷唯一的照片,也是父亲唯一的心愿。”柯于其说,他要将照片珍藏起来。柯于其今年62岁,家中兄弟姐妹6个,他排行老大。父亲去世时,柯于其年仅14岁。
杨俊章是四川青神人,刘竹姐是阳新龙港人,两地相隔千里,他们是怎么相识相知的呢?
柯于其说,爷爷奶奶的结缘经过已经无法考证,他只是听家族中老人说过经媒人介绍与爷爷杨俊章相识的。杨俊章下落不明后,奶奶刘竹姐并未收到消息,苦等不回,无奈后来改嫁到洋港镇下畈村,年幼的父亲被洋港镇黄坪村一个农户收养,改名柯忠杰。
“我父亲柯忠杰出生于1934年,26师是在1935年离开阳新,爷爷与奶奶就此分别。”柯于其估计,就是26师驻扎阳新、通山一带时,杨俊章随军到龙港,才与刘竹姐相识,最后结缘成亲。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亲人失散的例子多不胜数。26师离开黄石后,刘竹姐和杨俊章失去联系,甚至不知道他阵亡牺牲……
柯于其与四川亲人取得联系后得知,爷爷杨俊章家长兄弟4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二。2018年4月中旬,带着激动、希望、不安的复杂心情,柯于其和妹妹柯亚萍来到四川。根据地址,在当地热心人的帮助下,他们找到杨俊章四弟杨廷新的孙子杨平,和亲人们一一见面。
亲人相见的场景,在场人无不动容。“长得太像啦!”乍一见面,大家惊讶的发现,虽然过了两代,但柯于其和杨平两的人相貌很像。见面前,他们各自的线索一一印证;见面后,他们更加确信这种血脉相连的血缘关系。
“终于找到你们了!”杨平说,没想到隔了这么多年,还能见到二爷爷的后人。当天,80多年素未谋面的亲人,在杨俊章的老家吃上了一顿团圆饭,大家拉着手叙家常……
相聚后,杨平带着柯于其和柯亚萍,到祖先坟前祭拜。
一从四川赶了回来,柯于其就去了父亲的坟前,打开爷爷的照片,把爷爷抗日牺牲和找到四川亲人的消息,告诉九泉下的父亲,圆了他的心愿……
二,这名帮助中国抗战的乌克兰飞行员牺牲80年后家人才知晓
2018-05-29 17:40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张骜】1937年-1945年,有很多苏军官兵和中国人民并肩抗日……
乌克兰驻华大使奥列格·焦明向记者展示乌克兰飞行员在华纪念石碑照片
“舒曼·安德列·马尔基安诺维奇,1907年出生,1938年1月15日牺牲。”这句话被静静刻在武汉解放公园苏军烈士墓的石碑上,看似简单,却记录着一名乌克兰飞行员的一生。这名叫舒曼的乌克兰人1937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抗日献出了生命。然而,他遥远祖国的亲人们并不知道他的经历。直到不久前,乌克兰大使馆找到了舒曼的亲人......
“中国人和乌克兰人有着并肩作战的历史,”乌克兰驻华大使奥列格·焦明说。因为乌克兰启动的一项寻找二战士兵后裔的活动,舒曼的故事被人们挖掘了出来。为此,焦明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是什么契机促进乌方决定推动寻找二战士兵后裔的项目进行?能否简要介绍下找寻过程?
焦明:乌克兰在二战中损失巨大。战争中涌现出了很多英雄事迹。两年前,乌克兰政府在全世界开启了寻找参与世界二战士兵后人的项目,恢复与他们有关的记忆。乌克兰驻华使馆在中国开始收集资料,寻找曾经在华参加抗日战争的乌克兰官兵的信息……《武汉上空的鹰》这本书,就记录了头几年寻访苏军烈士后裔的故事。我们分析研究了很多当时留下的文档信息,从材料中找到了搜寻线索。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
记者:能否分享一下调查中发现的故事?
乌克兰驻华大使奥列格·焦明向记者展示乌克兰飞行员舒曼的照片
焦明:就在不久前,我们辗转联系到了一名乌克兰二战烈士亲属,一名住在基辅附近的医生,他的叔叔安德烈·马尔基安诺维奇·舒曼二战时期在中国参战。让我们惊奇的是,如果不是接到使馆方面的联系,他和家人一直以为舒曼战死在西班牙。直到看到我们提供的刻有他叔叔名字的中国纪念碑照片,他才肯相信。希望未来他能有机会来中国亲眼看一看这座纪念碑。
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乌克兰的国会代表。他5月来北京参加活动时谈起自己对中国有很深的情感联系。他的父亲曾在东北抗日,1945年抗战胜利后乘火车返回乌克兰,不料行李在途中被偷,只剩下一只牙刷,上面写着满洲里。这只牙刷成了他父亲对中国的唯一信物,一直被保存到现在。这段往事也成了这位国会代表对中国的重要记忆。
记者:乌克兰如何庆祝二战胜利?人们如何看待乌克兰官兵参与二战中国战场时所作出的贡献?
焦明:在乌克兰,5月8日为二战纪念日,属于欧洲传统,纪念和平。5月9日庆祝二战胜利,属于苏联传统。这两个日期具有历史性和标志性意义。我们期盼乌克兰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都能真正生活在和平中,战争悲剧永不再生,人们不再流离失所。同时,我们也感谢中国政府在维护世界和平上所作出的努力。
我想强调,我们要延续对于那些在战争中守护和平的英雄们的记忆,这点十分重要,因此,我们也在提醒年轻人不要遗忘这段历史。乌克兰有很多纪念二战英雄的博物馆,我们也会纪念那些为中国独立而战的人们。我们还推出了有关历史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其中不乏一些中乌两国合作项目。中国人和乌克兰人有着并肩作战的历史,不光中国的纪念碑上会有乌克兰人的名字,在乌克兰的一些纪念碑上也有中国人的名字。
记者:现在的乌克兰年轻人是否仍然记得这段二战历史?他们对中国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未来中乌两国如何建立新的连结?
焦明: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乌克兰年轻人想来中国。谈起中国,更多的乌克兰人会想起手机、电子产品、茶叶和长城等。为了让年轻人牢记历史,不忘先烈,乌克兰鼓励国内学校开设二战博物馆,让年轻人了解战争带来的教训。就在5月25日,我们刚刚收到了乌克兰切尔卡瑟市政府的来信,他们愿意将当地博物馆的相关展品放到中国展出。中国同样重视二战历史,在包括成都、武汉在内的20个城市都设有相关纪念设施。对于乌克兰学生来说,他们经常会到哈尔滨和大连参加二战纪念活动。
我认为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两国可以在很多领域建立新的联系。乌克兰是第一个支持“一带一路”的欧洲国家,希望两国可以加强经济、文化和人文交流,进一步推动和平。
注:2013年4月,在纪念武汉会战75周年之际,武汉长江日报开启了“武汉上空的鹰——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大型跨国寻访报道活动。采访历时近一个月,行程数万公里,找到7位苏军烈士和英雄的后裔,3位在武汉牺牲的苏军烈士的真容得到还原。此次寻访过程和相关史料于2015年被编撰成书,并于同年底在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举行了中文版首发式。
文后附上那位因二战留在中国的乌克兰飞行员信息,祝福他找到家人,希望大家在读到这段简略文字的时候花些时间向他致敬:
舒曼·安德列·马尔基安诺维奇
初级飞行员、观察员,中尉,生于1907年,无党派人士,1937年10月8日来华,1938年1月15日在汉口机场的空难中牺牲。1938年3月被授予红旗奖章!……
三,从1万多张照片中,为82岁老人李焕群找到英雄父亲李国重的唯一寸照
多年来,李焕群尝试重新找到父亲照片一直没能如愿。为了缓解思念,她让人凭着她对那张照片的记忆,画了一张父亲的素描放在家中。但素描毕竟不是真实的照片,她托邵阳市档案馆帮她继续找。
2021年3月25日,档案馆历史数年后,终于从1万多张照片中找到了她父亲照片。82岁李焕群又见到了父亲照片,它和那张素描非常相似。
李焕群哭着把脸贴在父亲照片上,“我的回忆是正确的!”老人激动地说,“我终于又见到父亲了”。
遗憾:父亲抗日牺牲,遗照她只看过一眼
李焕群的父亲李国重1908年出生,是邵东市黑田铺镇人,毕业于黄埔军校,原是一名中校营长,三次参加长沙会战。
根据史料记载,1942年1月8日凌晨,日军突袭汉家山,李国重身先士卒,带头指挥士兵参战。激战中,他的大腿被日军子弹击中。倒地后,他仍顽强匍匐前行。与日军争夺高地时,身上已有三处伤口的李国重,仍倒地与日军展开肉搏,最终因第四次伤势过重而阵亡,时年34岁。
当时,李国重唯一的女儿李焕群只有两岁半。李焕群说,母亲告诉她,父亲生前最大希望,就是让女儿一定要读书。
李焕群渐渐长大,经常问母亲有关父亲的事情。母亲却对她只字不提,只说已经去世了。直到李焕群18岁要出远门读书,母亲才把父亲照片给她看,并说:“你爸是打日本鬼子牺牲的。”后来,这些照片和相关资料因规避十年浩劫被烧毁了。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资料能让李焕群看到父亲的样子。
遗愿:母亲临终前,反复嘱托“一定要把照片找到”
得知父亲是抗日英雄,李焕群对他充满崇敬向往,心里以父亲自豪。她想看父亲照片,但得知已被烧掉,非常惋惜伤心。
上世纪80年代,母亲临终前,终于向李焕群吐露悔意。回忆当时情形,李焕群说:“母亲对我说,你父亲好可伶,牺牲的时候,在战场上没有一个全尸了,只留下你这一个女儿。可惜照片被烧了,你一定要另外去找,找到给他正名。”
“母亲临终前,反反复复说这些话。还叫来我女儿,与她也这样说。”李焕群哭着说,当时她就下决心,一定要找到父亲的照片。母亲去世后,她就开始行动。
“可是要怎么找?感觉像大海捞针,没一点线索。”李焕群说,由于不知道方法,最初的寻找一直没有进展。
2002年,李焕群在潇湘晨报上发现一则新闻说,一位安徽抗日烈士子女通过族谱,找回了烈士的相关资料。李焕群受到启发,用同样方法,也找回父亲的资料。“族谱上记载很详细,牺牲时间地点都有的。”李焕群说。
2015年,父亲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定为革命烈士,成为抗日英雄。
资料虽然找到了,但照片却一直没找到。这是李焕群的一个心结,2017年,父亲墓碑落成,本来应该嵌入照片,但却没能实现。
“老人经常来电话,问进展如何。我们也想帮她,不让她留遗憾。”邵阳市档案馆四级调研员周后平说,经过四五年找寻,他们从一本有1万多张照片的军官花名册中,终于在今年3月找到了烈士李国重的照片。
2021年3月25日,档案馆工作人员把这张珍贵的照片,交到李焕群手上……
“我们所有的心愿,现在全部达成了,圆满了。”李焕群和女儿说,过几天清明节,她们会带着这张照片,去给李国重扫墓。“感谢那么多人对我们的支持。”两人说……
潇湘晨报记者於广强
四……
饮水思源感恩先烈……让我们向保家卫国的抗日英烈及其他们的“宝贝”(英烈的后代子孙)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英烈精神浩气长存永垂不朽千古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