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金文书写风格的分期与演变
殷商甲骨文字体以象形构字为主流,符号化的形声字比例还不占优势。据江学旺统计,商代甲骨文指事、象形、会意三类象形化文字约占 70.66%,其余为形声字;到了西周时期,象形化文字衰退,形声字比例上升到 59.9%。可见西周金文书写风格分期的衡量标准,主要是象形化减弱与符号化加深的程度。这个标准又可从肥笔的使用、笔画团块的有无、字体是否形象、文字大小相近与否、线条弯曲平直情况等若干细节方面加以考察。结合上述典型器物的铭文,可以将西周金文书写风格分为三期五段。
第一期,商末到康王。
商晚期金文字体大小有别,象形化突出,字符团块、肥笔明显,字体边缘整齐,线状符笔直且粗细均匀,以 父癸豆为例。“父”字几乎就是简笔图画,“癸”字线条规整。
X父癸豆拓片
商末周初,图画式象形字符已经少见,部分文字线条勾勒的形象意味浓厚,不少字局部团块、肥笔明显,如子尊。“见(献)”字像睁眼侧立的人,“王”字下部似斧,“琅”字右半有波磔。字的大小有别,但笔画规整,尤其是横画、竖画的平直度好。
子尊拓片
西周早期的金文几乎保留了商末周初的全部特征。如仆麻卣,“戈北单册”族徽文字象形,“王”字下部斧形收窄,“父”头肥笔、身有波磔。但字符舒展规矩,字体有向竖长发展的趋势,讲求笔画左右的对称与粗细的均匀,是符号化增强的一种体现。
㒒麻卣拓片
第二期,昭王到孝王,以穆王为界又可分为前段、后段。
前段主要指昭王、穆王世,文字大小趋向一致,方中带圆的竖长字体成为定式;以偏旁符号构字的特征明显,偏旁间追求大小与位置的协调,局部符号独大的文符不多;文字线条化、平直化特征强烈,以竖笔尤为突出。 簋的“王”只是下横用了肥笔,“簋”字攵旁有小波磔,“唯”“工隹 ”的隹旁竖笔平直少曲,“言妾 ”字妾旁直立不再是模仿跪姿的曲笔。
(言妾)簋拓片
后段字符大小相近,具有象形特征的肥笔、团块几乎条疏朗有致、粗细匀称,绝大多数笔画或平直、或略带弧度,易于书写。永盂通篇只有“召”“履”“万”因为字形复杂较而略显突兀,其他字的大小则较为一致。单字符号化强,甚难看出所象的原型,但仍然存在斜向的偏旁笔画,比如右倾的“师”字、上部斜向的“ ”字。需要说明的是天、丁、在等字不论在西周早期、中期或是晚期,团块化象形字始终占有一定的比例,字形变化也不大,这类字时代特征不明显,不宜用于断代分期。
第三期,夷王到幽王,夷王、厉王为前段,宣王、幽王为后段。
前段文字符号化明显,已经完全摆脱了象形的特征。字符结构疏密得当,笔画端正,用笔顿挫清晰;平直、转折不死板,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水准。豳王鬲中的“豳”字火旁抽象为 ∙ 与⊥,“王”字及“姜”字的羊角、女旁与西周早期的象形字差别较大。
豳王鬲拓片
后段文字与前段特征一致,简省笔画的情况更加清楚,文字比前段略微潦草。如善夫吉父鼎“万”字简省下部,“永”字简省水旁;吴王姬鼎“姬”字女旁、“万”字下部、“永”字水旁连笔都是字符简化的表现。(节选编辑)
善夫吉父鼎拓片
吴王姬鼎拓片
收藏家202007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