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五四)

伤寒论第44条辨: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病,当表症没有解除的时候,切不可用泻下的方法。如果使用下法,就违反了治疗规律而使病变加剧。想要解除表症,宜用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就是还有表证,不可下也,千万不可攻下,下之为逆。医生的过失,欲解外者,桂枝汤。

当医生在决定攻下的时候,就是知道病人肚子里面有干大便,才会攻下,攻下之前,看还有桂枝汤证,先不要攻下,怕下陷入胸,所以要先去解表,再去攻里。

伤寒论第45条辨: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如果刚开始桂枝汤,给病人发汗没有好,又误攻下,攻下了以后,病人脉还是浮的,代表“表证”还在,没有好。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病在表如果攻里,走错方向了,今脉浮,故知在外,须当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所以桂枝汤非常的好用。

病人脉象浮数,浮就是在表,数代表有热,按道理应当用汗法,使邪气从汗出而解,如果误用下法,导致了身体重,心悸,这个时候,就不可以再用发汗的方法了,本来攻下以后就造成了里虚了,再用汗法,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血里面的水不够了,所以,病人会出现心悸,血里的水少了,病人会更虚,所以,这个时候,应该让病人补充食物营养,对于我们人体最好的营养就是五谷杂粮,把津液补回去,自动汗出,慢慢的恢复。所以,老祖宗很早就提出来了,《内经》里不是这样说嘛:“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当我们摸病人的脉象的时候,如果尺脉微弱,这是代表里虚,讲到尺脉,我们就知道是阴脉,寸为阳,尺为阴。尺脉所指的地方,就是男人生精的地方,女人的胞宫,在我们人体的下焦,是阳聚的地方,也就是人精生源之地,血到了下焦化热成精,所以,我们中医常会说一句话叫精血同源,当然还有汗血同源,尿血同源,这汗和尿与血同源,其意是指血里的水。而精和血同源是指精可化血,血可化精,他们是同一类物质。

精和血的关系,其实就是肾和肝的关系,肾藏精,肝藏血,在十四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系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肾络膀胱肝肺心,脊髓喉咙与舌根”,肾首先是络到了膀胱,再经过肝肺心,从这里,我们就知道肾与肝也是相连的,最后从脊髓直上到喉咙再到舌根,所以,从舌根就可以看到肾脏的问题,还有一句是“肝经络胆肺胃寻,生殖目系咽喉唇”,这句话一看就知道肝经经过生殖系统。

肝是藏血的,血往下行进入男人的精宫,就化为精,进入女子的胞宫就化为月经。女子月经每月排一次,当女子怀孕以后,月经就转化为阳水,为胎儿提供营养,生完小孩子以后,月经转化成奶水,喂养婴儿,所以,说女子的月经就是奶水。男子的精,就往上走,最后化成了胡须,所以,男子天天要刮胡须,因此,男子的精叫日经,女子的经一个月来一次,叫月经。

精血同源,汗血同源,当我们需要汗解的时候,必须要确定津液是没有亏损的状态的下才可以汗解,当我们摸到病人的尺脉微,那就表示他阴已经虚了,就不可以发汗了,只能是让病人吃一些营养食物,让津液自己补回来,津液补足以后,自己会出一点汗,病就好了,这就是说,当病人里虚了,就不要发汗了,恢复起来会慢一点,补充食物营养,让他自己恢复就好了。

(0)

相关推荐

  • 『每天学伤寒』热利寒利的区别,桂枝人参汤

    张仲景&倪海厦 修田哥哥资料库 今天 一七八:『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外证没有除,一直在攻下,造成邪热下利,下利不止. ...

  • 晨雨老师讲伤寒论83—91条

    ​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音唤,又胡绢切,下同.一作瞬)不得眠 ...

  • 『每天学伤寒』一动就需要缓一整天的人,血痨证

    倪海厦&张仲景 修田哥哥资料库 今天 一六二: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如果病人发汗而复下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八)

    伤寒论第74条辨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九)

    伤寒论第75条辨: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伤寒论第64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一)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 ,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我们从这个方剂的搭配来看,在古时候,张仲景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