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直躬行道八年三黜

王禹偁(954——1001),北宋济州巨野(今山东菏泽巨野)人,字元之。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多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宋史·王禹偁传》)累官至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等。后贬至黄州,迁蕲州病逝。他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风格平易,一扫北宋初西昆派浮艳文风,有《小蓄集》等存世。

卑微主簿,今日折腰尘土里

《宋史》说王禹偁“世为农家”。《邵氏闻见录》说“其家以磨面为生”。他虽出身贫寒,可却格外的聪慧好学,五岁能诗,九岁能文,在四乡八镇有“小神童”之称。北宋宰相毕士安在为济州太守门客时,就闻知王禹偁“小神童”之名。毕士安将信将疑,让人将王禹偁带至衙门,有意要考考他,就让他以磨面为题做一首诗。话音刚落,“小神童”张口就是:
“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
若人轻著力,便是转身时。”
毕士安这才相信,所传“小神童”,一点不假。七岁孩童出口成章,其日后的才华不可限量,便有意悉心培养,问道:“你愿意跟随我读书学习吗?”“小神童”当然愿意。一次,太守宴客。酒酣耳热之际,太守兴之所至,随口出了一幅上联:“鹦鹉能言争似凤”,向众宾客征求下联。众人纷纷应对,可没有一联能合太守意。
席散后,毕士安将太守的上联书于后花园的墙壁上,以征求下联。一天,“小神童”因事径往后花园,抬眼看见壁上的上联,心里已经酝酿出一幅下联,便悄悄地书于壁上:“蜘蛛虽巧不如蚕。”毕士安知道后倍加嘉勉,自此以宾客之礼待之,称他有“经纶之才”。
王禹偁一下子成了太守衙门的名人,上上下下都知道他是七步成章的“小神童”。太守在一次和众人赏白莲时,突然想起了“小神童”,即让人去传唤来王禹偁,命他以白莲为题,作诗一首。王禹偁目视白莲,移步俄顷,口占一首诗:
“昨夜三更后,妲娥堕玉簪。
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太平兴国八年(983),而立之年的王禹偁考中进士,被授予成武主簿,这是个很不起眼的小官。他“心有屠龙夺明珠志”,如今期望和现实的差距竟如霄壤,心中好是失落。同病相怜,好友、同榜进士朱九龄和他一样,被派往安徽砀山任主簿。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他给朱九龄写了一首诗,以抒发胸中的块垒:
“忽见蓬岛会神仙,二百同年最少年。
利市襕衫抛白纻,风流名纸写白笺。
歌楼夜宴停银烛,柳巷春泥污锦鞯。
今日折腰尘土里,共君追想好凄然。”
中进士为“登龙门”,那种风光和荣耀,令人称羡。你看,他们作为举子所穿的白细麻布襕衫,刚刚脱下,就被人们所争夺,以讨一吉利的彩头。更令他流恋的是,新科进士以红笺名纸也即名片游冶京城平康坊,欢谑于粉白黛绿的倡优歌妓之间,那被时人所称“风流薮泽”的欢愉。可如今主簿一职,官阶低微,俸禄微薄,俯首事人,好不心寒。
“今日折腰尘土里,共君追想好凄然。”不久,他调任长洲(今苏州)知县,官阶虽已有调升,可却仍然不能实现他的鸿鹄之志。他以《点绛唇》一词表达自己的用世抱负和不被重用的孤独愁闷: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望着天上翱翔的大雁,他感慨良多,“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他多想一飞冲天,实现自己的宏大抱负。此种心声,含蓄深沉,言而不尽,可又有谁能理解呢?

朝廷谏官,雄风直道立当世

宋太宗赵匡义是个读书人,早已知晓王禹偁的才名。公元988年,他召王禹偁进京考核,考毕后改任右拾遗直史馆。王禹偁作为言官在面见太宗皇帝时,即上《端拱箴》,端拱是宋太宗赵匡义的年号,箴则是规劝皇帝的一种韵文。他要规劝皇帝什么呢?箴言说:
“箴诫唯艰,斥君子过;谏诤唯艰,救君之祸。君或好谏,臣亦何患?臣或尽忠,君何不从。……无侈乘舆,无奢宫宇,当念贫民,室无环堵;无崇台榭,无广陂池,当念流民,地无立锥。御服煌煌,有采有章,一裘之费,百家衣裳;御膳郁郁,有梁有肉,一食之用,千人口腹。……”
他在告诉皇帝言官职责,不容懈怠。规劝讽谏,语言不好听,可那是在帮助皇帝纠过避祸。作为君主应有雅量,从谏如流;作为臣子应竭尽忠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由穷乡僻壤的成武来到京都做京官,本应对皇帝感恩戴德,山呼万岁,可他却劝皇帝以民为本,衣食住行,不可奢侈靡费,别忘了平民百姓“室无环堵”“地无立锥”。“遇事敢言”的秉性一点也没有改,苏轼说他是“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
当时,北疆有契丹骚扰,不得安宁,这已成为宋太宗赵匡义的一块心病。宋太宗向群臣征询应对边事的策略,王禹偁献上《御戎十策》,借汉朝御边的事,阐明当前应该采取的策略,那就是下诏书告诉边疆百姓,朝廷夺取燕蓟旧疆,并非是贪求这块土地。同时“内则省官以宽经费,抑文以激武夫,信用大臣以资其谋,不贵虚名以戒无益,禁游惰以厚民力。”宋太宗听罢,颔首称是,大为嘉奖。
次年,宋太宗亲自对贡士进行测试,并召来王禹偁,让他当场作诗,他当即作《应制皇帝亲试贡士歌》:“天王出震寰海清,奎星灿灿昭文明。诏令郡国贡多士,大张珠网罗群英。……小臣踪迹本尘泥,登科曾赋御前题。屈指方今五六载,如今已上青云梯。位列谏官无一语,自问将何报明主。”宋太宗阅读后高兴地说:“此不逾月遍天下矣。”
不久,宋太宗任他为左司谏、知制诰。原先的右拾遗只是一个清要官,一个史馆修撰的闲职。左司谏虽然也是一个闲职,可却职掌规谏讽喻,而知制诰则是为皇帝起草诰命的官,可见皇帝对他的器重和信任。
此时,北宋正跟契丹作战,战争的负担全都转嫁于人民身上。王禹偁身为朝廷命官心急如焚。他说,自己虽然是朝廷中最穷的官,可却“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薪刍未缺供,酒肴亦能备。数杯奉高老,一酌均兄弟。妻子不饥寒,相聚歌时瑞。”想想河朔边民“车重数十斛,路遥数百里,羸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
再想想自己“不持一只矢”,又乏“安边议”,有负于边塞之兵;“不耕一亩田”,又无“富人术”,有愧于河朔之民。“深为苍生蠹”,自责到骂自己是老百姓的蛀虫,深为尸位素餐而愧疚。
这一年,京城大旱,颗粒不收,百姓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他给皇帝上书,希望下诏群臣节俭降薪,精简人员,以应对灾年。他说:“臣在当朝官员中家里最贫,俸禄最低,也愿降薪。”他还说:“国家要将已经动工的土木工程停下来,节俭费用,渡过难关。至于在押的囚犯,只要不是贪赃枉法,杀人越货者,全部释放,以仁政惠民,大赦天下。如此则感动天下苍生,赢得民心,召来天下和谐,国家祥瑞。”

贬谪商州,画工添个舍人园

淳化二年(991)八月,庐州(今安徽合肥)僧人道安诬陷左散骑常侍徐铉和其嫂有奸情。此时,王禹偁兼大理卿,掌管刑狱兼判大理事,以道安告奸不实,为徐铉抗疏雪诬。《宋史》说:“禹偁上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商州团练副使,岁余移解州。”道安非但没有治罪,反而追责王禹偁,将他贬谪为商州(今陕西商洛)团练副使。
“郡小数千家”“六里山川多逐客”。商州乃弹丸小邑,萧条闭塞,车辙不通,人烟罕至。团练副使就是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闲官,是专门用来安置贬降的官员。王禹偁的刚刚有些起色的仕途,就这样交上了华盖运。
他拖家带口,走出京城,于是年十月来到商州,开始了近二年的贬谪生活。“坏舍床铺月,寒窗砚结澌。”“稚子啼我前,孺人病我左。”“瘦妻容惨凄,稚子泪涟洏。”这就是他的贬谪生活。孤独与窘迫之中,他写作了180余首诗,是他一生创作的诗作的三分之一强。数量多,质量佳,他自己也说“新文自负山中集”。政治的失败,仕途的失意,却成就了他诗文创作的成功,成就了他在宋初文坛的地位。
有道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贬谪商州的顶头上司竟是数年前得罪的冯伉。他们是同榜进士,又同在朝廷为官。冯伉在为太子中允时,被人告了一状,由王禹偁主办此案。当时,许多好友前来说情,可他却一点也不给脸面,冯伉被贬谪商州为通判,后升任知州。
现在被发配到商州,第一个面对的就是冯伉。想当年,冯伉离京前来告别时,自己竟将人拒之门外。世事难料,谁成想年轻气盛的自己也步冯伉的后尘,想想不禁有些惭愧。他给冯伉写了一封信,信中引经据典,说了很多很多,归纳到一点,就是希望冯伉大人大量,不计前嫌。冯伉还真有雅量,一点也没有为难他,反而和他成了忘年交,常常一起切磋学问,诗来歌往。
他们一家最先住在妙高禅院,冯伉知道后,把他们一家请到公署居住,生活环境有了明显的改观。这年除夕,冯伉携酒访问王禹偁,两人你一杯我一盏,酣畅淋漓,谈兴甚隆。这夜,他们都喝醉了。他们成了知己,唱和的诗有100余首。这段友情他铭记于心,非常珍惜。他在诗中说:“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二年商於赖知音,惜别难藏泪满襟。”“科名偶得同名份,交契都因谪宦深。”
商州这样一个边远的穷地方,生活十分艰苦,“左官欠资费”“妻孥困斗粟”“松根燃夜烛,山蕨助朝饥。”被贬官员受歧视,不能适时的发放俸禄,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妻儿老小只有忍饥挨饿。生存环境的险恶,于这些诗句中可以窥见一斑。
失意、穷困、屈辱、孤愤都没有把他压倒,他自己想办法改变眼下的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他租了一块地,种上了应时的蔬菜,以改善一家人的生活。他在商州的诗篇中就有许多农事活动的记载,如“废畦添粪壤,胼手捽荒芜。”“我携二稚子,东园撷春蔬。可以奉晨馐,采采供贫厨。”自耕自种,聊补日常生活之需。他用节约下来的俸禄偿还了房租,汗水换来的一切让他充满快乐的自信,他在诗中说:“从此商於地图上,画工添个舍人园。”

八年三黜,守正直兮佩仁义

“郡僻官闲昼掩门”,山陬海隅的官府衙门无公可办,大白天也常常紧闭大门。无事可做,他喜欢走出衙门,去郊外寻山防水。一次,他在一所寺庙壁上偶见写有他所作《应制皇帝亲试贡士歌》,陡想起太宗皇帝所说:“此不逾月遍天下矣”。太宗皇帝赞誉此诗的情景又浮现眼前,不禁感慨系之。他多想皇帝的诏命,重返京都。他终于盼到这一天,至道元年(995),宋太宗诏命他回京,入翰林院为学士,职责所在仍然是言官。
是年,孝章皇后病故,宋太宗对这位嫂嫂本有成见,有意降低她的治丧规格,把她的灵柩安放在已故燕国公主的府邸。这一做法在朝廷引起议论,议论最多最切中要害的当是王禹偁,他说:“孝章皇后曾经母仪天下,应当遵循朝廷的礼仪,以皇后的规格善理后事。”宋太宗听到后很不高兴,以“坐谤讪”,也就是以毁谤讥刺的罪名,又把他贬为工部郎中,发配到滁州为知州。第二年又移任扬州知州。
公元997年,宋真宗赵恒即位,又将王禹偁召回京城,“迁秩刑部”,也就是晋级到刑部。宋真宗诏求治国良策,王禹偁上疏提出治国五策:“一曰谨边防,通盟好”;“二曰减冗兵,并冗吏”;“三曰艰难选举,使入官不滥”;“四曰沙汰僧尼,使疲民无耗”;“五曰亲大臣,远小人”。刚刚即位的宋真宗看了,颔首称是,连连称赞。
次年,宋真宗让王禹偁参与预修《太祖实录》,就是为赵匡胤写个生平实录。耿直的王禹偁竟然不知道为尊者讳,不知道隐恶扬善,把赵匡胤当年的陈芝麻烂谷子,如“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等,一一抖落了出来。如此记录大宋开国皇帝,赵恒当然不爽。宰相张齐贤等又在旁边上烂药说:“王禹偁太不知轻重,难道不知道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吗?”宋真宗再将他逐出京城,贬往黄州任知州。
回首八年来,三起三落,有感而作《三黜赋》:“一生几日?八年三黜。始贬商州,亲老且疾;儿未负乳,呱呱拥树。六百里之穷山,唯毒蛇与虎。……再谪滁上,吾亲已丧,几筵未收;旅榇未葬,泣血就路……夫如是,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
政治受挫,郁郁寡欢。他在黄州与山水为伴,以诗酒琴棋自娱。沈虞卿在为王禹偁《小蓄集》的跋中说:王禹偁在黄州“作竹楼、无慍斋、睡足轩以玩意。”哀莫大于心死,他已心灰意冷,消极遁世。“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愁。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咸平四年(1001),黄州出现两只老虎互斗互食,鸡鸣于夜间达一月之久,冬天雷霆轰鸣等怪异现象。王禹偁认为这是天象示警,他立即给皇帝上疏请求处分。《宋史》说:“上遣内侍乘驲劳之醮禳之,询日官,云:'守土者当其咎。’”按照常规是应该处罚王禹偁,可宋真宗爱惜其才,不忍心处罚他,只是让他转任蕲州。
临去蕲州之前,他上表谢恩:“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岂期游岱之魂,遂协生桑之梦。”满篇几是生离死别的凄惨之言,生桑之梦乃一典故,指三国时蜀国何祗梦见井中生桑,“桑字四十下八,君寿恐不过此。”宋真宗得此表十分惊诧,没有想到竟一语成谶,王禹偁到达蕲州便亡故,时年恰是四十八岁。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