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趣闻之五十:谷、稻、黍、稷、麦、菽、麻、粟
一个好老头阅3919转922015-03-16分享保存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五谷,今儿咱就说说这与之有关的字。谷(穀): 甲骨文 金文 小篆本义: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或流水道。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面的部分像水形而不全,下面像谷口。《说文解字》:“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而本义为庄稼和粮食总称的字是“穀”。《说文解字》:“穀,续也,百穀之总名。” “穀”和“谷”原为不同的字,后合并为“谷”。稻: 金文 小篆本义:水稻。《说文解字》:“稻,稌也。”甲骨文“稻”字上部是“米”字,下部是装稻米的筐。金文上部有旗,表示迎风打稻,并用手舂米装。小篆演变成形声字。黍: 甲骨文 金文 小篆本义:小米(黄米)。《说文解字》:“黍,禾属而黏者也。按,今北方谓之黄米。”黍的穗是散开的,甲骨文的字形突出了这一特征。另外,茎旁有水,表示可以酿酒。稷: 金文 小篆本义:稷谷。字形由“禾”+“田”+“人”组成,造字的本义是:人为在田地种植的作物。有的说是不黏的黍,也有的说是高粱。《说文解字》:“稷,齌也。五谷之长。”《本草纲目》:“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麦: 甲骨文 小篆本义:麦子。《说文解字》:“麦,芒谷。”麦子是从南欧及西亚引进的,古人将它命名为“外来的”(甲骨文的“攵”,倒写的“止”,表示外来)。菽: 小篆 本义:豆的总称。原作“尗”,像豆的嫩芽破土而出的情景。《说文解字》:“尗,豆也。像菽豆生之形也。”《春秋》:“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麻: 金文 小篆本义:一种韧皮维桑科植物总称。甲骨文其字形由“厂”(“广”的误写,表示工棚、作坊)+“林”(皮与茎容易分离的植物)两部分组成。《说文解字》:“麻,枲也。”后来,加了“艹”,写作“蔴”,简化字又合并为“麻”。五谷的说法有两种:一个是: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是: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一个有稻无麻,另一个有麻无稻。所以,除“谷”之外,咱说了六个字。另外,还有一个“粟”字,也是指的是小米。粟: 小篆本义:在古代泛指谷类。甲骨文字形像一只手在采摘庄稼的果实。《说文解字》:“粟,嘉谷实也。段玉裁注:'古者民食莫重于禾黍,故谓之嘉谷。……嘉谷之实曰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