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军只剩下72人,产生5位将军,他们都有一共同特点而躲过一劫

《天择杂谈》由原国防大学教员、军史专家天择创办~

1927年冬黄麻起义后,黄麻特委根据省委的指示,将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总指挥为潘忠汝。全军分两路,黄安县农民自卫军改编为第1路,麻城县农民自卫军改编为第2路,全军300余人。这支军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建军的起点。

鄂东军一成立便遭到国民党军的围攻,鄂东军总指挥潘忠汝牺牲,黄麻党组织和工农革命军的一部分领导人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等人,在黄安北之木城举行会议,决定将部队转移到木兰山打游击。

残酷的革命斗争使有的人牺牲,意志不坚定的人脱离了队伍,最后鄂东军在黄安北部的闵家祠堂集合,300人的队伍只剩下72人,长枪42支,短枪11支。不久这支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汪奠川任参谋长,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汪奠川、戴季英组成了党的委员会,是这支部队的领导核心,部队编为3个队,每队20余人。

这支部队人数虽然少,但是党员比例高,而且非常团结,相比之前,战斗力反而增强了。这72人是红四方面军的火种,但是由于残酷的革命斗争,这72人活动建国后的很少,就几名领导人而言,吴光浩、汪奠川因作战牺牲,戴克敏、曹学楷被张国焘杀害,仅戴季英活到了建国后。

新中国成立后,戴季英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兼开封市委书记,当时开封是河南省会,不过他认为自己在挺进河南敌后时立下了丰功伟绩,应该成为中共河南省委第一把手,并且倚老卖老、自我标榜。另一方面他在红军时期执行了左倾路线,而且在地下党员张汉民等人的牺牲上负主要责任。

195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员会关于开除戴季英党籍的决定》,他被开除了党籍,1984年4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予以平反,恢复党籍并享受省级干部待遇,应该说戴季英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有点高傲,文革以后,陈先瑞等红25军的老人还去拜访过戴季英,主要是为了撰写红25军军史的事。据说戴看了初稿后,哈哈大笑:“就你们的水平,能写成这样,已经算不容易了!”

戴季英于1997年11月29日在河南省郑州病逝,享年91岁。1992年11月1日,陈再道上将在《人民日报》发表《大别山的红旗永远飘扬——纪念黄麻起义六十五周年》纪念文章,公开称呼戴季英为“同志”。这一声迟来的“同志”,也说明对他过去为革命所做贡献的认可。

在这木兰山72勇士中,有5人成为开国将军,分别是开国大将王树声、上将陈再道、中将詹才芳,少将吴世安和肖永正。

王树声,当时是第1队的党代表,于1905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项家冲,1923年春,考入麻城高等小学,在校长、堂兄王幼安(又名宏文)的教育启发下,阅读进步书刊,加入该校马列主义研究会,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春,受聘在本乡教私塾,不久任乘马岗初等小学校长,所以说王树声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

1926年秋,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与领导麻城暴动和黄麻起义。他英勇善战,提升很快,1930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第1师第1团团长。1931年11月任红四方面军第11师师长,1933年7月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后来他参加了西路军作战,任西路军副总指挥(后兼第9军军长)。

抗日战争期间,他曾任河南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指挥了中原突围,解放战争后期任湖北军区副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北军区司令员、总军械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4年1月7日,王树声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1974年1月10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1987年,家乡人民根据王树声的遗愿,将他的部分骨灰安葬在他曾经战斗过的麻城烈士陵园。

上将陈再道,于1909年1月24日生于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新村程家冲,青少年时在家务农,在其3岁那年,父亲程源瀛因痨病去世,不久,姐姐和母亲也离开人世,陈再道因此从小体验到了穷苦人家的苦难。在17岁的时候,他独身一人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自卫军,配合北伐军作战。由于报名时“程”误写为“陈”,就改叫陈再道。

1927年9月他参加大别山南麓秋收暴动,同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随农民自卫军编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黄安县城失守后,他与起义武装转到黄陂县木兰山坚持斗争,是木兰山72名游击英雄战士之一。而这72人之后成为强大的红四方面军的种子力量。由于陈再道在部队吃苦耐劳,且作战勇敢富于谋略,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很快脱颖而出,到1935年时,已任红四方面军红4军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副旅长,参与指挥七亘村、黄崖底和长生口等战斗,1938年1月,任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员,1940年5月任冀南军区司令员,当年8月率冀南部队10个团参加百团大战,抗日战争后期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初期,他被任命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冀南纵队司令员,第2纵队司令员兼冀南军区司令员,至1949年2月已任河南军区司令员。由于战功显赫,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解放后曾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和铁道兵司令员,1993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按照遗愿安葬于麻城烈士陵园,享年84岁。

中将詹才芳,当时任排长,于1907年9月12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 )高桥区(今高桥镇)黑石咀村。7岁丧母,12岁丧父,他与弟弟给人放牛为生,黄麻起义后担任排长,他作战勇敢,足智多谋,提升很快,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最高职务是红31军政治委员。

在解放战争后期,他曾任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初期,詹才芳任冀东军区司令员,1947年他奉命率部赴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司令员,194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军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2年12月2日,詹才芳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少将吴世安于1911年11月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箭厂河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4年8月4日在武汉病逝,骨灰安葬于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享年73岁。

少将肖永正,于1904年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大河铺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4月18日,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

这5位将军为什么能活到建国后并授衔,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低调,所以躲过了张国焘的一劫。王树声虽然是知识分子出身,但是非常低调,这一点同徐向前非常像,所以没有受到张国焘排斥。而其余4人都是农民家庭出身,没受过什么教育。而知识分子出身的戴克敏、曹学楷则没有躲过张国焘这一劫。

《天择杂谈》由原国防大学教员、军史专家天择创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