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如何区分上下联?

1、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

2、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3、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4、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扩展资料

春联的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贴春联习俗的由来,又如何区分上联和下联呢?

贴春联的由来

春联属于对联的一种,对联也叫楹联。楹联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分为春联、寿联、挽联、庙联等。楹联起源于桃符,在先秦时期,过年时会在门前挂桃符避灾,后逐渐发展为春节贴春联。另有春联来源于春贴的说法,因古人在立春时会贴“宜春”二字,后演变为贴春联的习俗,唐朝刘丘子有十二幅为立春和岁日所写的对联传世。

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刻于桃木板上,从此让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被认为是最早的一副春联。到了宋代,过年时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非常普遍,王安石有诗云: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时也已开始将桃木板改为纸张,称为春贴纸。春联一词出现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当时要求家家户户在除夕时都要用红纸写春联贴于门框上,以此来迎接新春。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有云: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从此,之前桃符所承载的避灾、祈福和祝愿等使命,逐渐被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贴春联、贴福字、贴年画、贴门神等红色喜庆春节元素所替代。

如何分辨上联和下联

对联的上下联,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收尾字的平仄来区分,也就是常说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仅靠平仄来判断,还需要把握好语境,弄清楚上下联的语序和逻辑,同时还要找准与横批之间的关系。

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如何排列上下联的顺序呢?首先要区分门的上首和下首,以人面对门时,右手方为上首,左手方为下首。贴春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古时文字书写习惯为从右至左,现在的书写形式是从左至右,当今的春联是两种形式并存,所以贴上下联时须看横批的书写形式。面对大门时,横批文字的顺序若为从左至右,则左边贴上联,右边贴下联,反之则相反。

关于贴春联的时间,没有特别的要求,一般以在除夕当天上午为宜。过年了,家门上贴一副崭新亮眼的红春联,自然平添喜庆,也表达了人们祈好运降临和迎新纳福的美好愿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