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伯爵公司董事长,一个称职的“领航员”
一个称职的领航员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未雨绸缪,在航行过程中,面对即将触礁的时候,能够提前发现危机,并且转变方向,找到一个能够避开触礁的方式,这才是一个合格的领航者。
而在《天道》之中,伯爵公司的董事长苏逸文,就是这些角色中在未雨绸缪的方向上做得最好的一个人。
在乐圣和格律诗之间的官司将要展开的前夕,半路杀出了一个“程咬金”,这个“程咬金”就是伯爵公司的董事长。
伯爵公司此时愿意拿出650万收购格律诗公司,但是这并非是真情实意的收购,而是基于未雨绸缪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的公司能够避开危机的招数,也就是所谓的虚晃一枪,用650万跟格律诗公司“打个招呼”。
原来,伯爵公司看到这一系列事件之后,公司上下都发现了危机,于是连夜召开了一个内部高层会议,目的就是拿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
伯爵公司的全体人员都有一个一致的观点,认为:这次乐圣与格律诗之间的案件并不是普通的商业纠纷案,也并非不关乎伯爵公司的安危。
因为如果格律诗是有计划,有预谋的攻击行为,一旦攻击乐圣得手之后,双方优势互补之下,对伯爵必然会产生威胁。
这个状况和历史上假道伐虢的故事一样,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国和虢国。
但是晋国并不是直接去讨伐,而是假意从虞国借路去讨伐虢国,而虞国不仅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危机,反而幸灾乐祸的借路给晋国,最后当晋国讨伐虢国之后,回来顺手牵羊,将虞国一起攻下。
而此时的伯爵其实就是当时的虞国,如果没有一个未雨绸缪的意识,当乐圣被格律诗制裁之后,那么伯爵势必会成为殃及池鱼的对象。
而且最重要的是,除了伯爵从未雨绸缪的角度预测的危机之外,其实在事实上对伯爵公司已经产生了危机影响。
而这个情况是从三个方面总结之后得出的判断:
其一,在乐圣与格律诗之间还没有打官司,也就是音响展会结束之后,格律师低价出售音响的事情就已经对伯爵产生了影响,消费者此时已经进入持币观望的态度之中,所以伯爵公司才急于在这个时间,也就是没有形成具体的威胁之前,就需要找到一个预先化解的方式。
其二,格律诗的背后策划人是丁元英。
伯爵公司的市场调研部刘部长在调查丁元英之后,知道格律诗的幕后人物是丁元英,而且也了解到他是柏林大学经济学硕士,就职于柏林一家金融投资公司等一系列工作背景,甚至在操盘私募基金的时候,受托资金最少超过2亿元,被人称之为“鬼才”。
更重要的是,丁元英敢用这个百万资产的公司跟音响行业的龙头企业叫板,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一定不是一次简单的商业纠纷。
其三:有一个血淋淋的历史经验。
有一家八十年代初的雅艺音响最初靠收录机起家,他的固定资产从30万发展到2个亿,用了10年,但是从2亿破产只用了3年的时间,这是一次血淋淋的教训。
当综合了三点之后,伯爵公司拿出了一个非常清醒的态度,那就是要及时出手。
当时,伯爵公司的董事长现场就提出解决方案:以董事会的名义正式向格律诗提出愿意以650万价格收购公司的意向,同时向媒体公开发布消息。
伯爵公司的整个会议过程以及会议的方向,都非常好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他们不仅具备未雨绸缪的意识,而且有抓住本质的智慧,这就是伯爵公司最出彩的地方,这一点绝对是乐圣公司不能企及的。
未雨绸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够提前预知问题,就像我们开篇所说领航员的作用一样,提前避免触礁,而抓住本质的道理,则是在任何情况下不过度抬高自身的优势,更不会盲目自大地忽略事实本质的影响,在关键时刻抓住最关键的点。
我们可以看一下伯爵公司会议的整个流程以及方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性以及从最坏的结果出发,让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抓住主动权。
就好像伯爵董事长提出以650万价格收购格律诗的时候,有人提出怀疑,而伯爵公司董事长苏逸文就说:“你不接近他,不了解他,你怎么知道他值不值600万?你怎么知道他不会不会胜诉,你又怎么知道该不该收购?你接近他了没有?看清楚了没有?谈判了没有?”
这一些话让众人恍然大悟,一语道破事情可能发生的最坏结果,而他们的方案就是基于最坏结果的基础上产生的解决方式。
而且他们整个会议有事实基础,有相应对策,而且有完全接近真相的预测。整个会议具备包容性,具备深度,具备正确方向,这是伯爵公司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那么我们反观乐圣公司的会议状态呢,当乐圣公司发现格律诗摸了老虎屁股之后,公司的内部人士也开了一次会议,但是会议的状态完全呈现出盲目乐观的一面。
乐圣公司在会议上摆出一堆自认为正确的数据,还是反复使用了“绝对”这个词,没有一个人从谨慎的角度去考虑,更没有人能够站在最坏的结果去预测问题。
面对大概相同的危机,只能说对于他们这样一个“只有矛没有盾”的公司来说,算是他们的基本操作吧,但是这个“基本操作”就是坑了自己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