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41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41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三物小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病在阳,此阳字当做“表”解。病在表,当以汗法解之。潠,含水喷之之意,此外引申为用水淋洗;灌,灌洗之意。潠之,灌之,都是指饮水或用水洗,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有表邪本当外散,现在反受寒邪,肌表闭郁,邪气郁于肌腠,郁而化热,扰动心神,则烦。肉上粟起,是指皮肤上起核如粟,正是表寒束热的表现。热郁于内,必伤津液,故欲饮水。欲饮水者,口中当渴,而反不渴,是内有痰饮,故当治以文蛤散化痰清热。
文蛤散只用文蛤一味药,制散剂,以沸水冲服。文蛤即花蛤,与海蛤壳本非一物,但二药性似,今人使用则多用海蛤粉,其性善清热化痰,主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
若服文蛤散仍然不愈,可用五苓散通阳化气,以散其未尽之水饮。由此也可以反推前面用文蛤散并非只为清热生津,病人确实是有痰饮的。
条文的后半段讲述了寒实结胸的表现和主方。
寒邪与痰饮结于胸膈,即是寒实结胸。与热实结胸一样,也有胸胁或心下硬满疼痛的症状,但是并无热证。“无热证”的意思是,没有口渴、舌燥、心烦、日晡潮热等症状。因为是里寒结滞,所以还应当见到畏寒喜暖、喘咳气逆、短气、便结等寒饮阻滞的表现。可予三物小白散。
三物小白散药共三味,其色白,故名。方用巴豆辛热攻水逐,以除寒凝之水饮,为本方主药。贝母解郁开结以去痰,桔梗开宣利肺以散结去痰。三药共用,能温逐寒饮,涤痰开结。但本方力强,故而强壮者可服半钱匕,弱者则减半量用。服后当见吐下,使寒饮由吐下而出。巴豆得热则泻力尤强,得冷则可其泻。故而方后附曰:“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所以用粥者,护其胃气也。
点击下方链接复习近三条伤寒条文:
字帖获取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