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每句减2字,有损原诗意境没?
书友问:“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每句减2字,有损原诗意境没?答:损伤极大。诗词既要讲究意境又要言简意赅,但书友将《清明》每句减2字实属断章取义,已与原诗完全不同。明代大学士解缙是位书法家,有一天皇帝命他写一幅扇面,由于当时他刚喝完酒,迷迷糊糊的就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掉了。皇帝看后龙颜大变:“卿,这首诗漏了一个字!”解缙一惊,连忙解释道:“陛下,你说的是《凉州词》,而我写的《凉州》。”当即就给皇帝读了一遍:“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才平息了皇帝的愤怒。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究竟含义何在,恐怕见仁见智,但相对统一的认识是:《凉州》是解缙为自己漏写了一个字找的说辞,事实上就是《凉州词》。如果说解缙是为了不惹怒皇帝,将错就错,那么书友这么改《清明》是何用意呢?事实上,《清明》每句减2字,已改变了原诗的意思,更别说意境了。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时间为15天左右,杜牧之“清明时节”说的正是清明节气。书友之“清明”说的清明节当天,“清明雨纷纷”是谓清明当天在下雨。杜牧之“路上行人”说的是路上往来的行人,或是扫墓上坟归来的,或是刚去的。书友之“行人”是哪里的行人呢?甲板上的,天台上的,还是操场上的,不得而知。杜牧之“借问酒家”很有意境,其中“借问”一词最当玩味,具有很强的文明气息。我们在麻烦别人向别人请教的时候,必有不好意思之感(酒囊饭袋或脸皮厚者除外),所以常用“打扰您一下”作为开场白,而“借问”就是这样的。书友之“酒家何处有”大有“唉,你可知道哪有饭店”的意思,你又不认识他,称呼人家“唉”,他凭什么告诉你?除非脸大!杜牧之“牧童遥指”简明扼要,“借问”问的是一放牧的牧童,因此才有了接下来的“牧童遥指”一说,一问一答(“杏花村”说的不是如今的山西杏花村,而是当时安徽的杏花村)。书友之“遥指”说的含糊其辞,况且之前并没有“问”,何来后面的答呢?完全成了自问自答,自言自语的人疯人院常见,杜牧应该没有精神问题。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