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篇:杭州钱塘江畔(二)

白塔公园

走了二十分钟,我跨过公路,来到了北边的园子里。进入园中,有一条东西向的还比较宽的河流,河两侧有石护栏,这条河叫“龙山河”。我顺着河边向东走,从公路边转到了河的北岸,看到竖着一个“龙山河绿道”介绍牌。龙山河绿道始于白塔岭,止于凤山门,全长7700米。绿道现存6座较有历史底蕴的古桥,从中河之源起,分别为水澄桥、化仙桥、海月桥、洋泮桥、小诸桥和南星桥。绿道划分为三个片区:白塔段、古桥人家段、城市公园段。白塔段设立“钱王建立龙山”的小品作为龙山河绿道的起点;古桥人家段以古色古香的文化古桥为核心,打造“河上桥,桥上居”“一桥一景一故事”的文化景观;城市公园段以原有的凤山公园与南星古泉公园为蓝本,打造城市公园的空间。龙山河绿道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为主题,是集绿色生态、活力健身、文化展示及市民生活于一体的城市休闲型沿河绿道。

走着走着,前面是一条南北向的公路,左边有一座桥,桥正中间石板上刻着“白塔桥”三个篆体字,桥与公路齐平,斜向跨过公路。桥护栏石板两侧均刻着图画,图画两边还刻有竖向文字,文字已经比较模糊,不好辨认,仔细看了一下,是诗句,如在一幅行舟图两边有“乱峰藏好处,幽鹭得闲飞”的诗句,是出自宋代范仲淹的《过余杭白塔寺》诗,另一幅刻着一群玩耍的孩童,两边刻的诗句也是出自此诗中的两句:多少天真趣,遥心结翠微。还有两块护栏板上也各雕刻着一幅图画和两句诗,是“登临江上寺,迁客特依依。远水欲无际,孤舟曾未归”,四块护栏板四幅图画,完整地表现了这首诗。原来,这里的每幅图画都是根据一些古诗的内容雕刻的。从桥两边护栏可以看出,这座桥也应该有段历史了。

跨过公路,我继续沿着河北岸幽静的小路前行。一会儿从架在龙山河上也叫作白塔桥的桥上通过,来到了南边,先是看到了绿树掩映中的一座六角凉亭,上悬牌匾,所题三字只认出中间一个是“云”字,两根柱上悬有对联“云外晚钟横白塔,烟中寒月上朱楼”。往前不远右转,来到了一个小空场,只见在一棵大树下有一块巨石,上刻“中国大运河”及大运河图。巨石背面刻的是介绍“龙山河与闸”,上面和左边均有标题,字为绿色,有些字迹已经漫灭不很清晰了。后来通过拍的照片加上网上资料,终于弄清楚了。记录如下:

据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龙山河,南自龙山浑水闸由朱桥至南水门。”是大运河经中河—龙山河与钱塘江相交的运口。宋时滨江,纲运至此入城,“以近大内,不通舟楫。”城外开运河专司运输。龙山河现南起闸口,北至凤山水门,连接中河,全长4400米,宽度7.1~12.4米,与钱塘江已不相通。

五代吴越国王钱镠在龙山附近建浑水闸、清水闸,以限潮水入城中诸河;经五代两宋多次浚治,大幅度提升运河通过市区的航运能力;元延祐三年,“行省丞相脱脱命民开浚,河长九里三百六十二步,造石桥八,立上下二闸”;明以河高江低,改闸为坝,后“拓广一十丈,浚深二丈,仍置闸以限潮水”,便于舟楫出江。现闸已不存。

《古杭杂记》载:“驿路有白塔桥,印卖《朝京里程图》,士大夫入临安,必买以披阅。”有人题壁曰:“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到临安住,不说中原有几程?”可见龙山闸、白塔桥为宋代过江古渡驿路。

巨石因经年雨淋,上面苔痕斑驳,显出沧桑之感。

往南不几步便是公路,靠近路边,一竖立石上刻有“白塔公园”四字,白塔公园是西湖文化遗产的实证,是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端点;旁边桥栏板上刻有“南文通桥”。这里就是原来的闸口。绕到西边,左拐,我来到了“南宋地经”广场。此时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正好右边是“白塔历史文化陈列馆”,我先进到里面参观一下吧,既避雨,还不耽误时间。一进门口,只见正面中间有一座白塔模型,对面弧形墙上绘有一幅山水图画,画上题有“闸口白塔。画面下部是宽阔的钱塘江,江中船帆点点;中部为不高的山丘,白塔与六和塔遥相对应;上部是连绵的群山,高高低低,一重又一重;靠右侧还题有一首诗,就是刚才在白塔桥上看到的范仲淹的那首《过余杭白塔寺》。

我从左边转着往里看,陈列馆虽然不很大,但内容却很翔实丰富,通过版面及实物形式,完整地介绍了白塔的历史文化渊源,主要包括白塔结构及形制,塔刹及砌筑、作用与组成,奠定白塔价值的卓越先贤,白塔的佛教造像,白塔大事记等;里面陈列着五代吴越时期的塔刹残件及塔身第九层的模型等。五代十国时,吴越国钱氏一族从群雄纷乱中崛起,割据江南之地,实行保境安民政策。统治期间免百姓于战火荼毒,经济昌盛,商贾云集,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开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同时吴越国王虔诚信佛,在杭州留下了众多佛教建筑,这闸口白塔便是其中精品之作,成为杭州重要的地理坐标。

参观了展览,站在门口前厦子里又等了一小会,雨停了,我便走向广场。转身一看,陈列馆后面便是高高的白塔,现在附近正在施工,白塔处已封闭,不能到跟前看。这座白塔外观为八面九层,石质仿木构楼阁式塔,须弥基座与塔身皆有湖石雕凿叠砌而成,正面朝南偏东8度,石质塔身通高14.4米,生铁铸成的塔刹高3.375米,总高近18米。“刹”源于梵文“土田”和“国”,佛教引伸为“佛国”。印度的窣堵坡传入后,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演化,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新类型。印度窣堵坡原型缩微而成刹,成为塔特有标志。这座白塔现存塔刹尚存有刹座覆钵、仰莲、相轮及刹杆等构件,全部用生铁铸成。2013年,为加强对塔刹刹柱、刹座保护的同时,局部恢复塔刹风貌。在遵循文物保护设施可逆原则下,采用现代高强轻质铝合金材料,参考现存塔刹遗构及同时期塔刹资料,制作了塔刹式保护罩。塔刹位于塔的最上端,高插云天的塔刹不仅对高塔起了平衡水平风荷载的作用,其塔上塔的艺术效果更强化了仰望时敬佛礼佛的虔诚心意。

白塔的基座由九山八海的台基和须弥座组成,均作八边形。台基边长为170厘米,通高30厘米,壁边至中央有5厘米高差,形成散水。其侧面作山形,散水面饰海浪纹,收进64厘米,其上是须弥座。须弥座通高146厘米,束腰上阴刻寸楷《尊胜陀罗尼经》,字迹大多漫漶不清。

九层高塔每层均由平座、塔身和塔檐三部分组成,平座外檐饰装栏杆,现仅存卯口。塔身正四面东、南、西、北雕凿壶门式塔门,以槏柱分成三间,当心间雕有门钉34枚实榻大门。第一、二层次间为浮雕造像,第三至九层为浮雕花纹装饰。整座塔上共有140余尊佛教造像。白塔出檐深远,起翘舒缓,轮廓秀丽挺拔,是现存五代吴越末期仿木建筑中最精美最典型的一座塔,对后世塔幢类建筑的形制和艺术影响深远。这座塔虽然经过修缮,但塔身仍然有些残缺,似乎在告诉人们这一千年来它所经历的沧桑与变化。

广场中平放着九块大石,这就是所说的”南宋地经“,地经是地图的雏形,上面刻的是南宋时的九府版图,一块一府,这九府是:临安府、绍兴府、严州府、衢州府、庆元府、台州府、婺州府、处州府、温州府,除临安府外,与南宋时期的上八府一 一对应,其轮廓和位置关系参照南宋版图,镌刻南宋时期水、陆、山、城关系。南宋时,白塔附近成为杭州钱塘江最重要的渡口,水陆两路来杭均经过此地,来往行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常有摊贩在此出售地经,当时地经上标注各地到都城临安(今杭州)的里程及沿途驿站等信息,如同今天的交通导览图,很有实用价值。

在陈列馆的右前方,有一组铜雕塑,名称为“邂逅”,以白塔为背景,采用穿越时空的手法,表现古人向现代人问路邂逅于此,意为文脉代代相传。在雕塑的右侧还有南宋《咸淳临安志》中的《京城图》,共同展现出此地作为旧时从钱塘江进入都城必经之地的繁华景象。

从雕塑左边的路出去,不多远便看到了铁轨。原来这里是一百多年前浙江省内第一条铁路——江墅铁路的始发站闸口站,这里曾有过蒸汽火车的轰鸣声。

这条铁路南起闸口,没途设有南星、清泰(现在的杭州火车站)、艮山门站,终点为拱宸站,全长16.135公里。铁路于1906年11月14日开工建设,线路沿当时杭州的老城墙外由南而北,因全线所经之路相对平坦,建造过程十分顺利,到1907年8月23日即告全线通车并开始客货运营。1909年起,江墅铁路闸口至艮山门段成为沪杭铁路的一部分。1912年12月11日孙中山曾从闸口乘经江墅铁路的火车到拱宸桥。 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之后,拱宸桥一带沦为日本人的“租界”,市面曾一度畸形繁华,而江墅铁路的开通运行,也为当时拱宸桥地区的经济繁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44年,侵华日军将江墅铁路的北段即艮山门至拱宸桥段全部拆除,江墅铁路不复存在,路基逐步成为公路。解放后,这段公路被正式命名为绍兴路。

往前走不多远,看到一个站台,上面有三组雕像,是乘客在等着上车;站台上还竖着几根方木,上面包着铁板,铁板上铸有站名。这里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旧时火车站的遗迹,这是模拟旧时铁路运输中货物的“特色堆场”,以各式堆场构成该景区景观主体。自南北朝至南宋时期,白塔附近即成为货物往来杭城南端的重要集散地。到了近现代,沪杭、浙赣铁路及钱塘江大桥逐步建成,随着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和需要,本地即作为铁路闸口仓库,堆放辗转大宗工业材料及各地物产。

铁轨上停着两列蒸汽机头、绿皮车厢的火车,一列是不能运行的,停在公园内作为陈列,用来欣赏。另一列可以搭载着游客跑上一段路,游客可以花20元,体验一下乘坐老火车的感受。火车跑起来的时候车头会冒出一缕缕的蒸汽,最快时速可达15公里,转下来不到十分钟的时间。有意思的是火车快要到站时,站台还会发出“丁零丁零”的铃声提醒,和以前火车停靠站台的感觉是一样的。这里的绿皮客车厢是1988年由长春客车厂生产的,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20公里,硬座乘员108人,配属单位上海铁路局合肥车辆段。我国铁路早期的各类客车因外观涂装为绿色,故称绿皮车厢,今相对高铁列车、动车来说,绿皮车统称为慢速列车。

往前走,有一座高大的横跨铁路的钢铁建筑,它就是龙门吊,就是门式起重机,当初是在堆场里吊运货物的,如今,对原龙门吊进行了改建,装上了玻璃,成了休闲喝茶、登高望景的一个好去处。正好有人要上去,打开了门,我也随着走了上去。站在观景台上,看到那壮阔的钱塘江及雄伟的钱江大桥,还有绿意盎然的白塔岭和千年白塔,视野很开阔。

再往前,来到了道岔处。道岔是一种使机车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由岔心、岔尖、岔枕和转辙器组成,由长柄以杠杆原理拨动两根活动轨道,使车辆轮缘依开通方向驶入预定进路。通常在车站、编组站大量铺设,特别是单线铁路,修筑一段大于列车长度的岔线,就可以对开列车。

这是信号机,是立在铁路道旁的机械或电子设备,用以传送线路前方状态的相关资讯给列车驾驶司机或调车员,通过对信号指令的理解采取相应行动。一般来说,铁路信号会指示列车行驶的股道及安全行驶的速度,或指示列车停止。它包括进站信号机、出站信号机、通过信号机、进路信号机、调车信号机、预告信号机、遮断信号机、防护信号机、复示信号机、驼峰信号机和机车信号机等。运营中的线路通常会连续设置信号,一般双线铁路中每条轨道仅会设置单一方向的信号,并将道旁安装的信号设备面向通常使用的方向。双向信号的线路,则信号设备安装的方向使两个方向均可行车。

在右边稍里点,一座不通行的铁桥旁,有一组铜雕塑,两个人正在看图纸,一个人在运输轨枕,右边还站着一人,表现的是铁路施工建设情况。

走到铁路尽头,是机车转盘,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机车的转向、转轨。过去的火车只有一个火车头,有句话叫做“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保证机车往返运营都处于顺向行驶状态,机车须在终点站或机务段设置调头装置,而现在的动车高铁两端都有车头,可以不用调头,省事多了。在左边立着一块大型浮雕,叫“铁路之魂”,表现的也是铁路建设的情况。它采用钢轨的形式,在钢轨中塑造了一群最最普通的铁路建设者,营造了一幅铁路建设中最普通的一幕,也反映了他们平凡的劳动场景,彰显出铁路建设者不畏艰巨的“铁路之魂”。

离开铁路线,我来到了旁边的“铁路博物馆”参观。在门口东边靠墙处有一组铜雕塑,有儿童也有抱孩子的妇女坐在凳子上,还有几把空着的凳子,上面坐着真人(游客),跟雕塑掺杂在了一起。走进博物馆,正面是“旅行号”和“天朝号”机车,采用时光隧道的形式,让人看到了那久远的火轮世界。在它们的两旁各有一面大的显示屏,展示着铁路的历史,通过今昔对比,让人们了解铁路的发展。在墙上有一个大家熟悉的红色的铁路标志,就是外面是圆形的人字里面是工字的那个标志,下面有解释,它有三层意思:一层是“工人”,点明铁路行业的属性,即铁路是属于工人阶级的,而工人阶级又属于国家的主人,它洋溢着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责任感;第二层意思是“人工”,在建国初期,中国一穷二白,这一标志的含义恰在表明广大铁路工人战天斗地,不畏艰难险阻,誓与天公一比高低的豪迈气概,歌颂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和精神;第三层从具体形象上看,“工”字取铁轨横截面之形,整个构图外形上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火车头”形象,它夺面而来,蕴含着磅礴的气势,孕育着无穷的力量。

展览首先展示的是世界铁路发展的历史,延伸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瓦特发明蒸汽机后,推动世界工业进入蒸汽时代。“旅行一号”是1825年由英国的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发明的用蒸汽机作动力的火轮车,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车了。1875年,英国怡和洋行想在上海至吴淞间修一条铁路,但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批准,便使用了欺骗手段,修建了一条长15公里的铁路,成为中国的第一条铁路,1876年从英国运来了“天朝号”。运营一年后,铁路被清政府用28万5千两白银赎回拆毁。20年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清政府迫于全国舆论,宣布施行“力行实政”政策。1897年,清政府成立铁路总公司,由盛宣怀任督办铁路大臣,旋经清庭允准,上海淞沪铁路大体沿原线路走向重建。

往里走,展示的是浙江铁路事业的发展史。清末,浙江最早的铁路机构在杭州创设。1905年7月,浙江寓沪绅商在上海斜桥洋务局举行会议,议决组织商办“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简称“浙路公司”),致电清政府外务部及盛宣怀,要求废除原《苏杭甬铁路建设草约》,筹款自建全浙铁路;选举汤寿潜为铁路公司总理,公司设在杭州金刚寺巷。经过多年的社会性群众抗争,最终迫使清政府废止苏杭甬铁路借款合同。1913年,浙路公司新办公房落成,地点在杭州城站红楼。玻璃柜内展示着一些仿真件,有《浙江巡抚廖声丰奏为查明杭州拟筑铁路情形并遵旨停办事》,楷书写得工整漂亮;还有《著沪杭甬铁路废去借款章程以保路权事谕旨》《浙江巡抚增韫奏为筹拟本省铁路分轨入城事》及《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内件》等。墙上一些版面介绍了浙江第一条铁路江墅铁路的修建、1929年浙江省政府自行筹款兴建杭江铁路以及茅以升主持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等的情况,还介绍了汤寿潜、张静江、茅以升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铁路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有一处是仿造的“清泰门”,拱形门口上的两扇门是显示屏,在播放着铁路的发展情况。在一处墙上,胡乱地贴着几份1960年的《长江日报》,有的已经泛黄,边沿已经残破,不知是因为贴得结实还是特意保留着的,内容有着强烈的时代感。

再往前,有标题是“铁道春秋记忆印痕”,介绍了铁路车站、机务与机车两个方面的内容,地面上有模拟的铁路车站,有乘客、人力车夫、挑担的等人物,墙上还有许多老照片,如1930年代正在加水的蒸汽机车,1933年杭江铁路客车,闸口机厂外景等。

从楼梯登上二楼,看到的是第三个内容“铁道车辆”,介绍了建国前后客货列车的配置情况,直到2007年动车组进入浙江铁路,货车取消配属制由铁道部统一调度使用。这里的介绍包括机车的有关构件,比如车辆转向架及其组成等;操作技术,比如摘挂车辆注意事项、列车在区间被迫停车的防护、本站内正线上越出站界及跟踪出站调车等;铁路上的设施,如人力轨道车、铁道旁的信号灯、手信号灯和信号旗、警示牌标志牌等,配合着展出了很多实物。这里设还置了高铁车头和座椅模型,游客可以体验感受一下。

馆内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展现铁路的百年发展史,在参观途中可以点击屏幕按钮,观看影片、照片、查阅资料等。

中国的铁路发展极为迅速,其建设的速度、规模和质量可以领跑全球,创造多项“世界之最”。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速度”不仅改变了国家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品质。中国铁路正一路延伸,一路书写着传奇。

再往前走,是知青纪念馆。让人觉得有点奇怪,这里为何会设置上这么一个纪念馆?1955年,毛主席发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口号;1968年,毛主席再次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0世纪60—70年代,杭州地区10余万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奔赴边疆。闸口这个原本只是南北货运集散地的小站,不仅承担了运送知识青年的历史重任,也见证了无数家庭的别情。至今,这里依然承载着整整一代人的记忆。

我顺着往前参观。第一部分是杭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事记。划分为三个阶段:1955—1963年为第一阶段,杭州市下乡知青达10余万人;1964—1965年为第二阶段,下乡知青为16818人;1966—1978年为第三阶段,下乡知青为116880人。展出的实物有鼓风机、手推车、挑筐等劳动时的用具,沿墙边还摆放着老式收音机、电话机、电视机、缝纫机、打字机等,是知青们用过的物件。

第二部分是上山下乡,告别杭州。从1968年12月23日到1970年10月25日,杭州一共发送了25趟北上的知青混编直达列车。其中,除第一、第二趟在杭州城站,第三趟在南星桥站发送外,其余的全部在闸口车站启程。白塔岭下,一批又一批杭州知识青年怀着建设祖国的美好梦想,告别父母,挥泪北上,有的在农村插队落户,有的在兵团军垦拓荒,有的在农场植树耕田,开始了人生难忘的经历,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前面墙上有一张彩画,一棵大树旁,一个男青年开着手扶拖拉机,旁边站着两男一女三个青年,正在跟拖拉机手打招呼,画上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红字。右边摆放着好多大大小小的搪瓷缸,有的是奖励的,有的上面印着毛主席发出的那句口号或指示;还有搪瓷碗、军用水壶、手电筒、温度计、煤油灯以及训练用的木柄手榴弹等。旁边还放着一张宣传画,两个女青年一个男青年背着包,拿着铺盖和斗笠,斗笠上印着“上山下乡去”,画上有“好儿女志在四方”七个红字。墙上挂着一些黑白照片,有《杭州女知青合影》《过过烟瘾》《快乐的鞭儿》《向往远方》《初冬》等。

左转,在左侧有两间昏暗的房间,一间里面安放着两张床,床上放着叠成方块样的绿色被子,床内侧墙上贴着报纸,这是宿舍。对面墙上正中间稍高点挂着毛主席像,两侧稍矮些各贴着一张当时的宣传画;下面柜子上摆放着两把暖水瓶、两个手电筒和一盏煤油灯;左边墙上挂着一件黄军大衣和一件蓝白条纹的海军衫。另一间是厨房,里面有锅灶、水桶、水缸、坛子、饭碗、保险灯等,还有一张八仙桌和长条凳等,应该是吃饭用的。

再看右侧墙上,挂着镰刀、斗笠、蓑衣、水壶等用具。

第三部分是知青生涯蹉跎岁月。十六、七岁的懵懂少年从繁华的都市来到偏僻的农村、边疆,从满脸稚气的学生变身为农民、军垦战士,他们经历了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忍受着困顿的生活条件,承受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思想、体能、生活及情感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生也因此发生重大转折。墙上这些版面配合着照片介绍了知青来到农村后要过的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他们自己动手建房,劳动归来后还要自己挑水砍柴、动手做饭,常因做不了饭而忍饥挨饿。知青们除了跟着贫下中农学习劳动本领和技术外,也逐渐发挥出自己的特长,用自己的知识服务于当地。由于当时农村缺少教师和医生,很多知青便担任了民办教师或赤脚医生,成为当地教育和医疗的生力军,特别是当时农村文盲特别多,知青在扫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介绍的是知青英雄,如蒋汉昭奋勇参加抗洪抢险,撑着木筏从惊涛骇浪中抢救出老人小孩20多人;蔡黎光为救同大队的知青而献出了年仅25岁的生命;陈钢为救火献出了20岁的生命,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还有很多感人的知青故事。

走下楼梯,回到一楼,是第四部分知青返城永恒记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积极调整知青政策,逐步结束上山下乡运动。杭州市也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广开门路,加快知青就业安置进度。一个特别的时代,给了一代人一段特别的经历和记忆。

从纪念馆出来,我又来到了位于东面的“浙江省(杭州市)禁毒教育馆。此馆是2017年12月正式对公众开放的,场馆展厅面积713平方米,分为序厅、毒害一生、毒祸之源、共同参与、关爱未来五个展厅,通过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VR互动等多种形式,向参观者提供了一个接受毒品预防教育的平台。

参观完禁毒教育馆,我往西走了5分钟,看到右首里面有一座棕红色的建筑,走过去一看,特别高大,看不出是什么。待转到西面,看明白了,左侧刻着“杭州解放纪念碑”金字。碑高约18米、宽约22米,通体由赭红色仿花岗岩混凝土浇筑而成,设计出自中国美院教授、著名雕塑家潘锡柔之手。来到广场东面,见横卧石上刻着“杭州解放纪念碑碑文”:

一九四九年四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险,发起京沪杭战役,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所属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军快速向杭州挺进。在中共杭州地下组织、地方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紧密配合下,第二十一军于五月三日下午解放杭州,第二十三军也于同日黄昏进入杭州,担任杭州的警备任务。从此,杭州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杭州的解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无数革命先烈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光辉业绩和献身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杭州人民的心中。

为杭州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纪念碑广场占地28.6亩,周边绿地以香樟、雪松、桂花等常绿树种为主,整体风格清静、庄严、肃穆、雄伟,与钱塘江大桥、六和塔等周围建筑、绿地共同组成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开放式公园,成为人们休闲怀古受教育的好场所。

(0)

相关推荐

  • 杭州这座古塔 与雷峰塔齐名 塔下有中国最早的导游图却少有人知

    浙江省省会杭州,不仅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使其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在杭州市区,除了雷峰塔.灵隐寺等蜚声海内外的景点,还隐藏着一些不为众所周知的名胜古迹,其中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杭州闸口白塔

    杭州闸口白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之江路306号.距杭州市钱塘江大桥东800米.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闸口白塔建于五代吴越末期,塔旁原有白塔寺,今已无存.闸口白塔与六和塔遥遥相望,是钱塘江的标志性建 ...

  • 绍兴路前身江墅线 ——杭州最早的一段铁路

    下城区交通发达,街路纵横.但若要问哪条马路最直最长?很多人恐怕一下回答不上来. 环城北路是比较直的,但在境内只有3000米:石桥路.东新路够长,但不够笔直.又直又长的"冠军"路应数 ...

  • 浙江篇:“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游(二)

    断桥残雪 过了"望湖楼"再往西走,只见一条长长的湖堤横亘在西湖上,向西南方向延伸而去,把西湖分为内外两部分,这就是白堤.白堤北侧的水域称作"北里湖".白堤全长一 ...

  • 浙江篇:杭州钱塘江畔(一)

    从双流公园南站乘坐39路公交车,到达九溪站(从下一站浙大之江校区站下车正好),一下车,便看到一条宽阔的河流,那就是著名的钱塘江,江水自南而来,水波荡漾,浩浩汤汤,转向东流,水中有运输船在航行,水面上还 ...

  • 浙江篇:杭州钱塘江畔(三)

    六和塔 从杭州解放纪念碑广场出来,便看见耸立在树木中的六和塔了.我买了门票,沿着台阶往上走.入口处是一座青瓦门楼,上悬"六和听涛"的牌匾,为黄永玉所题.顺台阶转上去,一眼就看到那巍 ...

  • 浙江篇:“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游(三)

    平湖秋月 过了锦带桥不远,我看到右侧青砖铁栅栏墙里面有一些建筑,名叫"逸云寄庐",坐北朝南,为多开间三层中西合璧式花园别墅.这座别墅是1927年由买办商人唐宝泰所建,又称唐庄.别墅 ...

  • 浙江篇:“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游(一)

    西子湖畔 从龙翔桥地铁口走出来,向西一望,不远处就是西湖.我沿着宽阔的带条纹的石板铺砌的步行大道向前走去,在前方左侧路边并排立着三个机器人造型的可爱的娃娃,原来这是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吉祥物, ...

  • 浙江篇:参观浙江省博物馆(二)

    黄宾虹艺术馆 从展厅出来,沿水中走廊向东走,左边是"黄宾虹艺术馆".进门口,可见黄宾虹全身铜塑像,一位很清瘦的老人:墙壁上有"画之大者"四字,概括出其地位.黄宾 ...

  • 浙江篇:“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游(四)

    孤山 从文澜阁出口处往前走,看到靠湖边有一座四柱三间翘角牌楼,上悬金边蓝底牌匾,匾上题有"光华复旦"四个金字.此处亦是赏西湖美景的好地方,远山近岛,蓝天碧水,绿树游船,尽收眼底.牌 ...

  • 浙江篇:“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游(五)

    岳王庙 过西泠桥,到北端,刚要左转,看到拐角处紧靠湖边有一座凉亭,亭中有一石砌圆丘状建筑,不知是何物.待转着一看才知道,这是苏小小的墓,亭子叫"慕才亭".苏小小是何等人物?竟然能在 ...

  • 浙江篇:”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游(六)

    曲院风荷 走出岳王庙出口,我又顺原路返回,继续前行.在一座二层小楼前横卧一长方石,上刻"曲院风荷"四个大字,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题写的.曲院风荷为西湖十景之一,是什么意思呢?暂且往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