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记方剂1-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
今天开一个新的专题,本专题以介绍中医方剂的构成和记忆方法为主,介绍方剂的功能、应用为辅,本着实用简练为原则,与大家一起学好方剂学。
参考书目为院校本科《方剂学》教材。方剂学的教材是中医四门基础课(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教材中最为有用的一本,它所列的方子虽不到300首,但很多都是我们临床要用的基础方、常用方,且不分经方、时方,以各方剂的临床应用的功效为索引,便于翻阅,平时也可作为一本中医方剂的词典。
本专题既适合院校学子学习《方剂学》、背诵方剂的辅助,也适合想学好中医的爱好者群体。我将从多个角度切入帮助大家有效率的记住、理解每一首方剂。
第一章 解表剂(本专题会在每一章的开头附上院校本科的大纲要求,一级方剂是必须掌握的,二级方剂也要熟悉,三级方剂是了解的。这对本科生考试很重要,但对于临床应用来说,这里所列出的所有方剂最好全部掌握。)
[要求]1.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掌握(一级方剂、下同):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3.熟悉(二级方剂、下同):桑菊饮、防风通圣散、升麻葛根汤。4.了解(三级方剂、下同):柴葛解肌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1-1辛温解表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简介:这是一首基础方,每一个稍微了解中医的人,都会听说过。从六经辨证角度,它应用于太阳伤寒病;从八纲辨证角度说,是病位在表的寒、实证。主要应用于外感风寒,无汗恶寒、发热而喘,其脉浮紧;
1)巧记法:
干妈贵姓(甘草、麻黄、桂枝、杏仁);巧记法的特点是第一记忆效率极高,但东拉西扯与中医方剂完全无关,容易遗忘,仅适合应付考试或者配合其它方法来辅助记忆;
2)汤头歌诀: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 ,伤寒服此汗淋漓;
背诵方歌的方法向来是明清以后学习中医的人之不二选择,汤头歌诀是其中最为正统的方歌。其特点是把方剂构成与主治功用一起编为诗句,朗朗上口,方便记忆。但对于普通成年人来说也是比较尴尬,成年人瞬间记忆能力强,但容易遗忘,一首方子简单的4句话,复杂的16句甚至更多,对于长期记忆并不友好。所以这种方法适合青少年打好中医基础,当然也适合记忆力不错的成年人。
3)方解记忆法:
麻黄是发汗药,不仅中医用西医也会提取出麻黄碱、伪麻黄碱来用于感冒。该方名字就为麻黄汤,顾名思义麻黄即为君;而麻黄汤之所以是发汗峻剂,也是因为麻黄配伍了桂枝,没有桂枝的麻黄汤叫做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只能治疗伤寒的轻症。因为麻黄只作用于卫分,即打开皮肤表层,而桂枝可温通较内层的营分,可以透营达卫,二者里应外合,发汗彻底;由于肺主皮毛,皮毛表症大都会影响到肺的宣发,引起咳喘,杏仁作为一个常用于咳喘的药,能润降肺气,与麻黄形成一升一降的结构;最后甘草调和诸药,护住胃气。
麻黄汤给出了两个经方的常用配伍:第一,麻黄配桂枝发汗(葛根汤、大小青龙汤);第二,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治咳喘(麻杏石甘汤),用于皮肤疾病(麻杏薏甘汤)。
方解记忆法,很适合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背方剂,成年人本身理解力就强于记忆力,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可以更牢固;另外,相较于死记硬背,弄明白每个方剂的药物作用和搭配,也更有利于将来有一定经验后摆脱方剂,自己组方。所以,使用这种方法背方剂,将对我们的水平有很大帮助。
桂枝汤: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简介:与麻黄汤并列为伤寒论太阳病的两张基础方之一。六经辨证为太阳中风病,表现为外感风寒、汗出恶风,脉浮缓或浮弱。八纲辨证为在表的虚寒证。如果药喝完没有汗出,需继续喝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除此之外,本方也可作为虚弱之人,平时汗出恶风者,调和营卫,增强体质之用。
1)巧记法:
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2)汤头歌诀: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
3)方解记忆法:
桂枝汤是基础中的基础,必须记牢。它外能解肌发表、和营卫,内能调和气血阴阳。这五个药的组成虽然不多,但是很讲究:生姜配合桂枝为阳,可发散风邪;大枣配合芍药为阴,固护营血;桂枝对芍药、生姜对大枣,可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也;甘草坐镇中焦脾胃而且调和诸药。桂枝汤的这种搭配,也是仲景常用配伍,还应用在小建中汤、桂枝龙骨牡蛎汤等方中。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
简介:本方在课本中虽不是重点,但却不能不知。相对麻黄汤在辨证上的单纯,大青龙汤就复杂些,从六经上讲它是太阳与阳明合病,从八纲上它是寒热、表里夹杂的实证。用于表寒与内热皆重者,简称外寒内热。
1)巧记法:
石大江干妈姓桂(石膏、大枣、生姜、甘草、麻黄、杏仁、桂枝)
2)汤头歌诀: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3)方解记忆法:
大青龙汤中包含了完整的麻黄汤四味药,在应对伤寒表实证方面是一样的,只不过石膏对麻黄有克制作用,依然要达到发汗峻剂,所以本方麻黄用量增加一倍;本方最重要的一味药石膏,它来应对阳明气分的内热,主要表现为烦躁;除了同时增加甘草的用量,也比麻黄汤多了生姜、大枣,进一步固护了胃气、调和营卫,也能给发汗提供了后勤补给。
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简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这是该方伤寒论的原文表述,已经很好的说明了小青龙汤的适应病为外寒内饮。按六经辨证它依然属于太阳病但夹水饮,八纲辨证它属于表里皆病的寒湿实证。适用于湿邪较重之人外感风寒所导致咳嗽痰多或浮肿,其痰液清稀,舌苔淡润或水滑。
1)巧记法:
姜五妈细心拌草药汁(干姜、五味子、麻黄、细辛、半夏、甘草、芍药、桂枝)
2)汤头歌诀: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3)方解记忆法:
麻黄,其色为青,谓之青龙,故以麻黄为君的大小青龙汤皆因此得名;然而,应对外在的寒邪,此方是否与大青龙汤一样保留了整个的麻黄汤体系呢?答案是没有。麻黄、桂枝、甘草都在,只是把杏仁换成了半夏,为何?我们回看刚才引用的伤寒论条文,“心下有水气”后面紧接着就是“干呕”,半夏与杏仁都可以降气,但半夏多了燥湿止呕的功效,所以用半夏更合适;干姜、细辛、五味子需要重点记忆,这是仲景方经典的用于温化寒饮的止咳组合(又如苓甘五味姜辛汤、厚朴麻黄汤等),其中干姜温,细辛化,二者共同温肺化饮,散邪气,五味子酸能敛肺为佐药,能收正气;与五味子配合的佐药为芍药,五味子在气,芍药在血,它能在一众辛散之品中,固护阴血,使全方不至伤阴太过。经方中,芍药作为佐药的这种用法多次出现,比如,真武汤中用芍药去佐附子的温燥。
小青龙汤相对上面几个方子算是有些难度的,我们在理解这张方子的时候,也可以与《金匮要略》中的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做对照。后者也是治痰液清稀、能温肺化饮的良方,不同点在于症状上没有了小青龙汤的“外寒”,所以去掉了前者的麻黄、桂枝、芍药,而增加了利水渗湿的茯苓,其组成为: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半夏。由于小青龙汤过于温燥,非强壮者不能久服,故而该方往往被用来为其善后。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为何小青龙汤不能像大青龙汤那样用大枣来固护营阴,而是要用芍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留言交流。